作者:王彬

前一陣子,“空姐深夜打滴滴遇害”案,讓“滴滴”成了衆矢之的。自那之後,“滴滴”更是成了輿論場中的常客,各地紛紛都爆出滴滴平臺的司機醜聞,比如“鹹豬手”、“性挑逗”和“尾隨”等。而且,每次被曝光,都會引來巨大的流量,伴隨的也是公衆的怒火,當然,更多的是憂慮。可以說,現在的“滴滴”,已經是當之無愧的新聞主角。

“滴滴”現在處於風口浪尖的狀態,不否認有媒體的跟潮隨流,還有輿論的過度針對與放大,甚至可能有其他力量在背後推動。但是,最關鍵的因素還在於滴滴本身的問題,畢竟“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這一點沒人能否認。就連滴滴高層也曾正面回應"空姐遇害案":平臺存漏洞,這樣的認識是比較清晰的。

現在又處於這種特殊的節點,只要存在問題,那這些問題便又容易被渲染和放大。若持續下去,只會繼續加劇公衆的焦慮,對平臺、對社會,都會產生更惡劣的影響。因此,疏解關鍵問題,回應公衆關切,積極保證乘客安全,便是唯一的路徑,這也是“滴滴”應對現狀的最優解。

當然,現在的“滴滴”比任何人都明白這一點,認識到了“千言萬語都不如行動起來”的現實追求。前些日子發佈的整改報告,也算是花盡了心思,其也能證明滴滴在現實狀態中的“順勢而爲”和“砥礪向前”。

整改中,提出了個人信息僅自己可見、每次接單人臉識別、下線所有標籤和評論功能、暫定深夜訂單等措施。還有,滴滴還表示,會有實名驗證註冊、虛擬中間聯絡電話號碼、行程分享、緊急求助和一鍵報警等幾道關。

其中,實名驗證註冊,即司機和車輛身份確認的第一關。滴滴要求順風車駕駛員駕齡必須滿一年,在註冊時司機要向平臺上傳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進行三證驗證。將緊急求助功能放到了顯著位置,按下後將會開啓自動錄音,後臺也會收到乘客求助。而對於一些投訴舉報,滴滴一般都給予了封號處理,有的還直接移送公安機關。

這些舉措以及實際踐行,是相對靠譜和有誠意的,這一點也需要認識到。至少可以證明,現在的滴滴正在積極主動回應社會安全關切,並盡己所能去想方設法規範平臺漏洞。

不否認,一些具體方法還會在輿論場引起爭議,比如擔心錄音會侵犯乘客隱私權,還有評論和標籤功能,以前這些功能其實爲司機和乘客提供了一定的鑑別便利,司機看到乘客評價不好可以不接單,而乘客看到司機評價不好也可以取消訂單,現在這樣的便利也隨之消失,長距離訂單二次“刷臉”和盲人用戶操作不便也是問題。

但是,對待這些爭議還是要辯證看待,畢竟這種爭議的出現某種程度也證明了整改和規範的進步。只要滴滴積極整改,努力規範的思維和行動不變,是可以在慢慢探索中,尋求到安全保護與現實便利最大程度契合的。

不過,在滴滴事件的整個過程中,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在滴滴整改之後,還出現了好幾次滴滴司機惡性事件。個人認爲,不能把後來這些事件的鍋,也全甩給滴滴的安全問題,畢竟安全的技術層面保護,已經有了相對大的完善、進步和規範。

那問題出在哪呢?其實,關鍵就在互聯網模式的本質上。滴滴屬於C2C模式,車輛不屬於平臺,司機與平臺不是僱傭關係,只能通過線上平臺的註冊和審覈機制,如此,其的隱患可能性天然就要相對大一些,而且,只要這種模式不變,這種隱患就是不可真正消融的。但如果模式變了,那順風車就不是順風車了,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都會極大縮水,這也不是社會和公衆想看到的。

其實,只要是一個行業,一個門類,都有難以真正癒合的問題,所延伸的狀態都可能與行業和門類的本質發生衝突。就先不說滴滴,就說其他網約車平臺,甚至是出租車,他們的類似問題並不比滴滴少,只是恰好不在風口浪尖罷了。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最大程度緩和延伸狀態與本質之間的矛盾。

其實,答案誰都知曉,滴滴也不例外。就是正視這種矛盾,然後盡最大力去回應社會正常關切,以嚴謹、認真、常態化的制度規範和相應的誠摯堅守來踐行,一點點去彌補矛盾的裂痕,即使完全消除不了矛盾,但至少能將矛盾控制在一個合理區間,從而不對各方帶來實質性的干擾。

現在,滴滴的行動,已經有這方面的味道了,但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堅持探索下去,完善下去。如此,便是滴滴未來的真正去路,也是網約車行業未來的真正去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