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涉獵寬泛,但都折射着人與社會、時代、變革和發展最真實的情感。話劇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話劇諸多門類的細分中,現實題材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着戲劇愛好者的目光。

馬巖,是中國80後青年導演,由他創立的"伴路人戲劇"近年來一直活躍在京城戲劇市場。隨着馬巖對戲劇的深挖厚植,帶有西方特色的默劇、咖啡劇、環境戲劇不斷充實國內戲劇市場,也繁華了北京民衆的業餘文化生活。

細翻馬巖近年的作品不難發現,他的戲劇作品創作風格從摸索前行漸漸過度到鎖定方向,《恆星》、《家宴》、《生逢燦爛》是三部從不同角度、不同背景、不同人物出發的現實題材戲劇,看似不同的故事背後其實藏着"現實"這一軸心主旨。隨着三部劇的上演,"現實題材"也逐漸成爲了馬巖作品的標籤。

現實主義題材話劇《生逢燦爛》

撐起現實戲劇的"四梁八柱",好故事才能"車水馬龍"

在現實題材的戲劇中"講好故事"是一部劇的核心。2016年導演馬巖在執導戲劇《恆星》的時候就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藝術是無處不在的,不會因爲小衆而被忽視,也不會因爲熱議而簇擁,戲劇作品的首要目的是讓觀衆看明白,至於從中獲得什麼樣的道理,就留給觀衆去細細品評。"看過《恆星》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部講述自閉症及其家庭的故事,馬巖爲了感受自閉症患者的心路成長曆程,他深入自閉症羣體之中,感受特殊人羣的生活方式,再客觀的加以提煉,並通過藝術語言,呈現在觀衆面前。多年過後,曾經看過《恆星》的觀衆都記得那個內心純淨、眼神有些閃躲的主人公郭斌。話劇《家宴》則是將所有的故事聚焦在一頓飯上,這次馬巖將作品瞄準"中國式餐桌",用老人過世,兒女之間爭奪房產作爲故事主線,再用親情將他們緊緊連接,所有的故事脈絡看似圍繞"家宴"其實是圍繞慾望,真實感,瞬間將觀衆帶入情景。2018年,馬巖創作的《生逢燦爛》再次登上舞臺,這次馬巖以80年代爲始,將國營廠子、北京四合院、80年代的愛情和生活濃縮在筆墨之上,借主人公王勝利的故事,講述了一代人的歲月風塵,收穫掌聲的同時,馬巖看見了現實題材的魅力和意義。

現實主義題材話劇《家宴》

做好現實題材,每一絲靈感都在爬溝過坎、翻山越嶺

藝術創作的過程是生活凝練與縮放的過程,如果把生活原封不動搬上舞臺,藝術就失去了厚重感,但如果過度包裝,就會拉開觀衆與現實的距離。回望馬巖執導的現實題材戲劇,最難的部分就是與觀衆隔空對話的能力。既要讓觀衆信,又要讓觀衆懂,最後還要在觀衆心中留下位置。爲了達到這一效果,馬巖在創作戲劇作品的時候經常會將劇本置於各類人羣之中,廣泛聽取觀衆反饋的意見,因爲他認爲"故事源於百姓,又要到百姓中去",只要觀衆滿意,創作現實題材作品,就要靠戲劇人的專注和耐力了。

自閉症題材話劇《恆星》

尊重時代共性,向現實改編題材邁進,讓現實題材更絢爛

在馬巖衆多的戲劇作品中,不乏輕鬆幽默且耐人尋味的作品,即便是自閉症題材的《恆星》也不失直面生活的坦然和純粹,就連《生逢燦爛》裏各種"倒黴"的小人物王勝利,也傳遞着熱愛生活、笑對人生的自信。這些人物在馬巖的作品中被時代尊重,被觀衆接受。馬巖的作品並不高調迎合,而是自然而然的令人舒服。在談到未來發展方向的時候,馬巖依舊難捨現實題材帶給他的靈感衝擊,他希望未來的戲劇道路能朝着現實改編題材邁進,將商業元素融入戲劇之中,讓故事更加豐滿、更加好看,讓越來越多戲劇創作者能夠關注現實的存在,因爲只有備受關注,纔會越走越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