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歲末年初,文化市場重煥生機。在北京,2023新年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奏響新年樂章;在廣州,古典芭蕾舞劇《胡桃夾子》拉開新年演出季的序幕;在成都,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開票即售罄;在河南,“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沉浸式文旅戲劇在售票平臺的預訂量較上年同期增長6倍……紛至沓來的文化大餐豐富了新年文化市場供給,爲文化市場復甦回暖按下了加速鍵。

“儀式感”已成爲節日消費新趨勢。聽一場新年音樂會、看一場跨年檔電影、參觀一場新年美術展覽,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爲過節增添了一份儀式感。人民羣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從未停止。疫情期間,“雲綜藝”“雲展覽”“雲旅遊”“雲演唱會”等新型線上文化消費動力澎湃,不少人習慣了“宅娛樂”,但長期的“宅居生活”讓人們愈發覺得,有些文化活動只有親臨現場才能獲得獨特的沉浸式體驗,只有在羣體環境中才能獲得最佳欣賞效果。隨着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人們期盼舞臺燈光繼續照亮繽紛生活,渴望文化市場重歸熱鬧繁華。文化消費市場回暖升溫,人們最關心的還是文化產品和服務能否接得住觀衆的熱情和期待。

首先,要在加大優質內容供給上下功夫。最近,第十四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榜單出爐,從這些企業的成績單可以發現,生產優質內容不僅助力企業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而且有效提振了文化市場的整體信心。但是,也要看到,文化市場個別細分領域目前仍缺乏佳作,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羣衆的美好期待。面對行業復甦新機遇,文化企業需要認識到,只有好內容才能重燃人們的消費熱情。

其次,要不斷增強文化內容的多元性和豐富性。過去一年,演出市場雖經歷了停擺,但線下脫口秀熱火朝天,兒童劇市場逆勢崛起,這些現象折射出人們對線下活動的強烈需求,也說明精準把握細分市場至關重要。包括“Z世代”、親子、銀髮族等在內的每一種細分市場都蘊藏着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滿足人民羣衆多樣化需求,應面向細分領域有針對性地開發一批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服務。最終,好內容將突破代際和圈層限制,創造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最後,要做好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新年期間,不少文化活動融合了戲劇、音樂、電影、露營等內容,觀衆不僅可以欣賞演出,還可以欣賞美景、品嚐美食。值得一提的是,話劇、戲劇、音樂會等文化活動通常在晚上舉行,這類文娛消費已成爲夜間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爲夜經濟帶來巨大的消費增長空間。下一步,要積極開拓“文化+旅遊”“文化+生活”“文化+餐飲”等創新業態,用跨界融合的文化產品進一步激活文化市場消費潛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