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列出了上週在讀者羣中提出的 5 個產品設計問題與回答。

如果你對於問題有什麼不同的解讀,可在評論區留言。

2019.12.16

問題:iOS 13.3 版本的 iMessage 功能原版與新版對比,好在哪裏?爲什麼這麼改?

這次 iOS 13.3 的更新點,有一處是對 iMessage 做了優化,這是蘋果中國團隊一直在着手解決的問題,在 iOS 13.3 上,具體的變化是把信息分爲:1.所有信息;2.已知聯繫人(與通訊錄聯繫人或曾回覆過發件人的對話);3.不在通訊錄;4.過濾信息。

一、解決歧義

原版的分段控件,顯示的是「聯繫人與普通短信」和「不在通訊錄」。

仔細觀察的人都已經發現,原版的「聯繫人與普通短信」所包含的信息,其實都不是已知聯繫人的信息,比如 95595 的通知信息,它本身不在通訊錄裏,所以按照原版的邏輯,它應該出現在右邊的「不在通訊錄」裏。

但是,它還是在左邊的「聯繫人與普通短信」裏。而出現在「不在通訊錄」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垃圾信息。

所以這裏存在一個歧義,就是「不在通訊錄」應該改爲「垃圾信息」或「過濾信息」,而「聯繫人與普通短信」應該改爲「所有信息」。

於是,新版應該是「所有信息」和「過濾信息」。接着,再從所有信息裏區分成「已知聯繫人」與「未知聯繫人」,那麼這個短信內容就分成了四個模塊,分別是:1.所有信息;2.已知聯繫人信息;3.未知聯繫人信息;4.過濾信息。

這樣一來,分段控件就滿足不了四類信息的呈現目的,於是用列表就會更直觀。

二、功能解讀

用戶陌生短信多,對用戶干擾大。

通過「聯繫人是否在通訊錄中」來區分短信類型可以有效管理陌生短信。

完全陌生:服務登錄和身份認證的短信來源往往不在通訊錄中;不完全陌生:在通訊錄中的聯繫人和已回覆短信的信息來源是熟悉的。

區別兩者的好處是讓用戶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操作:保留:不完全陌生的信息來源會保留;刪除:陌生的信息來源會刪除(或查看後刪除,如驗證碼);已讀:在「所有信息/不在通訊錄」中瀏覽短信;

明確操作更有助於對信息進行有效管理,優化存儲空間。

總結:1.整合簡化,滿足大部分用戶直接查看所有信息的需求;2.細化分類,自配置功能,滿足部分用戶分類處理信息的需求。新的形式只是採用「隱藏」的簡化手段承載了額外的分類功能。

結論:提升用戶使用效率。

2019.12.17

問題一:排行中展示數據的動態變化有什麼作用?(新熱沸、趨勢)

用戶:增強用戶對部分數據的活躍度感知,幫助用戶篩選決策信息。

產品:展示數據的熱度指標,可以渲染烘托參與氣氛,增加信息的真實性,吸引用戶查看,起到導流的作用;引導用戶查看排行中頭部數據外的其他數據,對高熱度內容產生興趣,起到分流作用。

問題二:爲什麼淘寶熱榜中展示了趨勢信息,但是微博實時熱搜榜卻沒有?

更換頻率差異。

微博實時熱搜榜更新快,只需要根據排行就可以清晰瞭解信息熱度,趨勢的顯示意義小;而淘寶熱榜更新相對慢爲了引導消費,所以提供了趨勢指標幫助用戶決策,上漲的趨勢會起到「大家都在買」的心理暗示作用,刺激消費者點進去看看。

產品特異性。

用戶對話題排行敏感,有明顯下降趨勢的圖標,對控制輿情不利;對於淘寶熱榜,商家和用戶都需要知道更準確的搜索傾向,即上升下降趨勢,瞭解商品熱度。

2019.12.18

問題:有兩種七日簽到的機制,一個是連續簽到,比如百度網盤。另一種是按自然周來算,比如掌上生活。作爲 7 日簽到功能,分別用這兩種顯示方式的原因是什麼?

簽到功能是通過虛擬或實際的獎勵,提升用戶的活躍度、增強用戶粘性、提升登錄註冊轉化率等等。

7 天連續簽到。

連續簽到的目的是,通過獎品價值遞增,調動用戶連續登錄的積極性,提升產品日活情況。

這裏的關鍵點有兩個,一個是天數,一個是連續的。

7 天對比 1 個月,在時長上能被用戶更好接受,雖然最終獎勵不同,但積極性來說前者會更好,畢竟更容易完成。除非,最終獎品是超出預期的。

連續的話,譬如用戶忘了或有一天不想簽了,那第二天進來又成了第一天簽到,於是索性就再也不參與了。

所以這類工具產品通常會把最終獎勵設計得比較誘人,連續簽到天數也設定得少一些,以此來提升用戶粘性。

自然周簽到。

自然周簽到的好處是,即使有一天忘了簽到,也不影響後面幾天,且更便於系統發放獎品。

比如週一用戶忘了簽到,週二再來,還是可以對週二做簽到操作,只是週一的簽到獎品拿不到了而已。不過有的產品能通過補籤卡來解決這一問題。

另外,用戶每天來簽到,看到的都是系統設置的當天發放的獎品,比如週二來簽到的都是送聖誕帽,這樣管理員可以根據預算情況、節假日、熱點新聞等因素,來實時設置每日獎品的類型,與被領取的獎品數量,對運營工作來說會更靈活。

而像 7 天連續簽到那樣,每個人簽到的天數都是不一樣的,那麼獎勵也就不好評估。以至於連續簽到獎勵大多是積分等獎品。

2019.12.19

問題:同樣是即時通訊產品。微信與 QQ 的底部輸入欄爲何不同?

在聊天頁的底部欄雙方的功能承載數量不同:QQ 一共放置了 19 個功能,而微信放了 12 個,其中雙方相重合的功能點共 10 個。

兩者前 4 個功能基本一致:語音輸入、圖片、拍攝、表情包。QQ 將「紅包」放置在第 5 位,微信則是將「語音通話」放置在第 5 位。

如果 QQ 像微信一樣的底部欄設計會導致「更多」中需要放置 17 個功能點,按照現有排布方式會變成 3 頁滑動(8+8+1)最後一個功能層級更深,使用率會更低。

總的來說,兩者的功能排布所造成的差異可以是以下 3 點。

一、產品定位

作爲熟人社交的微信,與對方溝通的過程中比較注重溝通的效率和專注度,他們的對話往往是有明確主題和目標,希望創造高效冷靜的對話環境。

QQ「每一天樂·在·溝·通」,在強調溝通的同時還突出了「樂」的重要性。

二、用戶羣體

微信面向用戶,特別中老年人用戶,學習成本不能過高,所以在對話時不宜有太多內容,一是容易讓用戶困擾,二是容易誤觸。因此需要調性更穩,且懂得剋制。

QQ 用戶羣體較年輕,而且社交羣體多樣化,因此發表情圖片,語音功能變聲,相機濾鏡表情,紅包有不同功能增加溝通時的互動性,同理動態頭像(框)以及聊天字體的多樣化都能使聊天內容更豐富,在滿足基礎的溝通交流上還要滿足年輕人對於新鮮事物的探索。

三、功能靈活性

功能在很多時候是需要看戰略與方向的,比如 QQ 如果要推紅包,就會把紅包位置提前。所以 QQ 這樣的底部功能在變化上更符合年輕化的氣質。

總結:產品的定位和使用人羣不同,在功能的表達方式上有明顯的不同,QQ 功能更多的是「放」,直接展示功能吸引用戶使用,而微信更懂得「收」,弱化次級功能,強化主要功能。

強化主要功能,弱化次要功能,也是提升用戶體驗的方式。

2019.12.20

問題:同是支付功能,爲什麼微信把收付款統一放在一起,且收款需要多一步操作,而支付寶把收款和付款分開放在首頁?

功能點在產品中的層級處理,往往是由產品本身的定位決定的。

大家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記住一個原則,拿兩個不同類產品做功能對比是沒有意義的。

微信是社交平臺,支付寶是超級工具,它們的定位不同,討論說爲什麼這個是這樣,而那個不是這樣會顯得很片面。

但爲了解答這個同學的問題,我還是簡單聊下。

收付款功能,對支付寶這個超級工具來說,是最高層級的功能,但是對微信來說並不是(雖然微信支付很棒,但是在微信的產品設計中還是以社交爲主)。

另外,這兩款產品,熟人之間可以用紅包或轉賬完成交易,所以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得先把前提定爲陌生人交易。

平時出去買東西,更多是掃商家打印出來的二維碼付款,或給商家掃客戶的二維碼付款。

在商家場景,客戶用收款的情況是很少的,除非出現支付錯誤,客戶付多了。於是商家需要還錢,除了可以讓商家操作全部退款,讓客戶重新支付之外;還能通過客戶的收款碼,把客戶多付的錢,打給客戶。

但是這樣的場景很少,自然掃一掃和付款碼的優先級,會比收款碼要高(更不要說掃一掃是天然高優先級功能了)。

而對於支付寶來說,分開呈現可以理解,畢竟產品本身就是支付類工具的定位。而對於微信來說,在「+」裏面再放置一個收款碼,或者在「我的」裏再拆分一個位置出來給收款碼,用於陌生人之間的轉賬交易,顯得有些多餘,畢竟使用場景太少。

以至於兩個都放出來對於社交產品微信來說沒有必要,對於支付工具支付寶來講,也需要將付款放置在收款之前。

重點。

其中還有個核心點是,微信的「收付款」不僅僅指的是收款碼和付款碼,它們還包括了讚賞碼、羣收款、面對面紅包、向銀行卡或手機號轉賬。

所以對於微信來說,收付款不是一個簡單的收付款,而是在定義上,只要跟「收付款」有關的功能的入口。如果你現在方便,再看下它們的排列順序。

所以,這個功能就不好拆分,一拆分,就不是兩個二維碼的事情了,而是 6 個子功能的問題。

這也是我前面說的,爲什麼兩個不同產品的功能,不能簡單用來對比的原因。仔細分析下就會發現,它們的差異會很大。

我平時工作比較忙,但也會抽出一些時間去回答讀者的問題,不是覺得有義務去回答,而是讓自己抽離出工作狀態,去思考一些其它東西。

譬如我一般會同時讀兩本書,一本文學類,一本通識類。就是想換換腦子。

原因是沉浸於某個場景不去思考,會讓我覺得很恐怖,會有無腦的感覺。思考能讓我清醒一點。對於問題的回答不一定完全正確,目的僅在於思考,同時希望能引起你的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