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君不久前看了一期《十三邀》,許知遠採訪于謙。其中有一段印象很深刻。

一向以波瀾不驚的態度示人的“謙大爺”,在聊到自己的童年時,突然變得激動起來。這也是他整期節目中最有情感波動的時刻。

于謙生長於一個大家庭,有五個姨,從不缺關心和愛護。但是,家庭環境卻使于謙備感壓抑,因爲做什麼事都要被家裏人干涉。

這讓于謙不自覺地養成了“往裏縮”的性格,磨平身上的棱角,害怕被家人唸叨。同時,也讓他長大後變得逆反,不願受束縛——不是說我養小動物不務正業嗎?那好,我就買一個動物園給你們瞧瞧!

直到今天,五十歲的謙大爺談及此,仍顯得憤憤不平。

書單君注意到,其中一條彈幕獲得了不少點贊:中國家長就是干預太多。

正巧,前幾天書單君也寫到了演員楊爍“吼孩子”的嚴父作風,“中國式”家長總是想盡辦法插手子女的生活,殊不知卻可能對孩子造成童年陰影。

年輕的家庭教師吳曉樂就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她花了八年時間,尋訪了衆多家庭,目睹了許多中國家庭的真實故事。2014年,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爲名輯錄出版,立刻就成了暢銷書。

正如豆瓣網友所言:將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以“爲你好”的名義從情感上打壓,沒有同情、只有要求的教育多麼可怕。可這樣的教育依然正在一代代延續着。

書中的每個樣本都很有代表性,令人“細思極恐”。讀後我們不禁要問:這些聽話的乖小孩,爲何把日子活生生過成了“恐怖電影”?

第一個故事: 必須多動

少女若娃是個美麗的女孩子。

皮膚白皙,四肢修長,鼻子挺拔,長而柔軟的秀髮垂落肩頸。第一眼見到她的人,很難不對若娃產生好感和憐愛。

但是,若娃的成績太糟糕了,每一科都慘不忍睹。這也是若娃母親請吳曉樂來當家庭教師的原因。

然而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若娃母親告訴吳曉樂,若娃患有ADHD——也就是俗稱“多動症”,表現爲注意力沒有辦法集中。

詭異的是,若娃母親說起孩子的病症時,顯得很輕鬆,甚至有種淡淡的欣慰。

正式成爲若娃的家庭教師後,吳曉樂逐漸覺察出若娃的“不對勁”。

比如,當她想要跟若娃交換手機號碼時,若娃居然回答:“我很少用手機哎。”

吳曉樂很詫異。如今哪個孩子不是整天抱着手機不離手?玩遊戲、看視頻、發消息……這才應該是年輕人的日常。

細問之下,她才知道了背後的故事。

原來,若娃初中時有了自己的手機,很興奮,在裏面裝了許多通信軟件。同學們也很高興,紛紛加她,每天發好多信息。總之,那時她和朋友們聊得不亦樂乎。

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令她意想不到的事。

有一天,若娃的母親突然叫她不要跟某個女生來往,說那個女生說話很輕浮。若娃覺得莫名其妙,因爲那個女生跟媽媽根本沒見過,更不可能有聯繫。若娃猜想媽媽偷看了手機。

過了幾天,若娃洗澡時,母親用若娃手機打給那個女生,要她發信息時不要夾雜那麼多髒話。

那個女生嚇壞了,她給若娃寫了封長信,說自己今後必須跟她保持距離。

這件事很快就在同學間傳開了。若娃的處境變得尷尬,因爲大家不會跟“媽媽管很多的同學”走太近。

若娃當然很傷心,馬上就給手機設了密碼。若娃的母親氣得發抖,說:

“你沒有做虧心事,爲何要擔心媽媽看你跟朋友的聊天記錄?”

母親還給女兒灌輸:母女應該是最好的朋友,兩人之間不可以有祕密。

若娃是個懂事的孩子,既然無法說服媽媽,同學也無法理解,那隻能減少聯繫,只在討論功課和考試時她纔會發些信息,平時不會跟別人閒聊。

若娃的生活都圍着母親轉:陪媽媽逛街、喫東西、看韓劇,有時一口氣能看八個小時。正因如此,吳曉樂發覺若娃並不像有多動症的樣子,因爲多動症兒童不會有這樣的專注力。

有一天,吳曉樂忍不住問:“你認爲自己有多動症嗎?”

若娃的回答令她大喫一驚。

其實,若娃只是在上課時容易走神。母親帶她去醫院,很多醫生也認爲不是多動症。但母親喜歡把她當成很嬌弱的小baby,喜歡事事照顧她,這樣才能安心。

曾經,若娃的母親由於意外失去過一個兒子。於是她把所有的愛與精力都傾注在了女兒身上。

對此若娃心知肚明:

“我不能不管媽媽,她需要我,想照顧我……不按她的意思做,她會很難過。”

所以,她順理成章地“認同”了自己多動症的身份。這樣做,就可以滿足母親愛護她的心理——儘管已經有些病態。只不過,若娃會偷偷把藥扔進馬桶沖掉。

若娃無疑是懂事的,不願讓母親傷心,一切都順從母親的心意。然而,這樣做的代價就是丟失自我,活得像一具空殼。她甚至向吳曉樂坦言:

“老師,我真的不知道,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爲我好。”

第二個故事: 那幾年,父母毀掉了我

受傳統家庭觀念影響,中國的父母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採用權威式管教方式。老一輩人相信,上對下的模式有助於親子關係的穩定。

介入孩子的私領域,也是保護孩子的有效手段之一。

但是,很多時候,這種相處方式卻會給子女帶來不可彌合的傷害。比如下面這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蔡漢偉。

蔡漢偉的童年時代是幸福的。小學時,媽媽會經常來學校看他,每次都帶許多零食,分給同學喫。在同學眼中,這是一個完美的好媽媽。

但六年級的一件小事,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是課間休息時男孩間普通的打鬧,蔡漢偉的頭不小心撞在了牆壁上。回到家後,他吐了,媽媽追問他發生了什麼事。

第二天,她像颱風一樣帶着蔡漢偉闖進教室,用講臺的麥克風念出了那天和蔡漢偉玩耍的同學姓名,要他們跟她面談。

接下來就是跟班主任談話、請家長、商議賠償事宜。蔡漢偉強勢的母親把另外幾個學生的家長狠狠羞辱了一番,甚至還把班主任罵哭了。

回家路上,媽媽對蔡漢偉說:

“別怕,無論你長到多大,媽媽都會保護你。”

可是這件事讓蔡漢偉在班級裏成了怪物。同學們對他指指點點,不敢靠近。

好不容易捱到了畢業。升初中,由於有許多過去的同學跟他同班,蔡漢偉不得不繼續忍受同學們的排擠。

他不敢跟父母說自己的遭遇,害怕媽媽再一次闖進教室,讓他難堪。

初中生涯唯一的光亮是他愛上了一個女孩。女孩家境不好,在班裏也是被排擠的對象。兩個同病相憐的孩子走到了一起。

這件事很快被父母知道了——沒錯,媽媽偷看了蔡漢偉的手機。

他們堅決要求蔡漢偉跟女孩分手,並強迫他轉了學。新學校報到那天,父親拍着他的肩膀說:“記住,家人是永遠不會背叛你的,是永遠和你站在同一邊的人。”

蔡漢偉流下了眼淚。不是由於感動,而是覺得荒謬。他產生了“想死”的念頭。

而父母,在他的眼中像是兩個“怪獸”,將他牢牢攥在手心裏,控制着他的生活。

上高中,又發生了類似的情況,使他“名聲遠揚”。班裏同學甚至在網上建了一個社團,叫“媽寶蔡漢偉”。他一次次成爲周圍人奚落的對象。

之後,蔡漢偉開始自暴自棄——既然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他索性選擇不在乎。“隨便你”“都可以”成了他的口頭禪,成績也一落千丈。

他對吳曉樂說:

“乍看之下,這是我的人生,但實際上操盤的是那對合作無間的怪獸。”

父母的本意明明是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傷害,卻讓他承受了更大的傷痛。很多家庭悲劇就是這麼產生的:

一邊說“我是爲了你好”,卻並沒有(或不願)真正去體察另一邊的感受。這樣的“爲你好”,往往只會帶來壓力和傷害。

第三個故事: 中國版“金智英”

今年,韓國小說《82年的金智英》引起了熱議,還被拍成了電影。

小說用很樸實的手法,講述了女孩金智英的成長經歷。有讀者責怪它“像流水賬一樣毫無文采”,但也有讀者辯護說“這就是我,或者我們身邊的人”。

確實,金智英的故事太具有普遍性了,比如下面這個真實的故事,簡直就是金智英的翻版。

主人公叫茉莉。初中時,母親給她定了成績標準:九十分,少一分打一下。

可是哥哥的標準卻是八十分。

母親對她說:

“因爲你是女生。在這世上,女生表現九十分,跟男生表現八十分,在外人眼中是差不多的。”

哥哥考上了大學,全家人慶祝。可茉莉考上重點高中,卻換不來一句“好女兒,你也辛苦了”。

後來,茉莉考上重點大學,成績拔尖。教授想推薦她去美國念博士,母親得知後強烈反對:“以後誰要娶一個三十歲的女博士?”

母親趕忙給她張羅結婚對象。一個叫永信的醫生成了最佳選擇。他的工作、長相、家境都沒得說,就是太悶了,茉莉有點遲疑。

母親卻說靜默的男子婚後不會沾花惹草,大力促成這樁婚事。

於是,茉莉成爲了醫生的妻子,沒有再出去工作,因爲母親說:

“都嫁給醫生了,還差你這份薪水嗎?你當前的任務就是安分地給他生一個孩子。”

茉莉生下了女兒小葉,婆婆又催她再生兒子,因爲永信是獨子,香火不能斷了。

照顧小葉也輪不上茉莉,母親和婆婆都非要茉莉遵守她們的指示不可。由於兩代人理念不合,茉莉的意見往往被當成空氣。

在女兒、媳婦和母親的角色中,茉莉發覺自己都是被安排好的,這令她感到挫敗。她夢到了教授,教授對她說:“你的成就不應止於此。”

一次爭吵中,丈夫永信脫口而出:“這些錢都是我賺的,是你可以插嘴的嗎?”

這讓茉莉徹底醒悟,不願再受擺佈。她找了工作,因爲表現出色進入管理層,收入非常可觀。

同時,她也下定決心不讓女兒小葉重蹈覆轍。

小葉成績不好,卻喜歡畫畫,茉莉就鼓勵她:“你真是我的小天才。”

不管有沒有考出好成績,只要有進步,茉莉都會帶女兒喫飯慶祝。

茉莉對吳曉樂說:

“小葉和我都是爲了取悅母親寧願委屈自己的人,可是我不想讓她成爲第二個我。那很痛苦,有太多不必要的執着,到我這一代該結束了,小葉有她自己的人生。”

考到九十分

嫁給好老公

要生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

……

在父母口中,這些都是爲了茉莉好,可茉莉覺得自己的前半生如同父母的傀儡,過得並不快樂。因此,她不願讓孩子再受不必要的束縛。

她要給孩子自由的生活,也在試着尋回本屬於自己的人生。

故事結束了,或許我們多多少少能看到一點自己的影子。

需要澄清的是,作者並非將一切過錯都推給家長的教育。

正如在後記中,吳曉樂借友人之口說:

“你是有選擇餘地的,可是你沒有掙扎,你放棄了……爲什麼?答案很簡單,我們都怕人生會出差錯,但我們更怕人生出差錯時,沒人給我們擔責任。”

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挫折,全推給父母或“原生家庭”,從而逃避自身的問題。

父母的言行態度,隨時隨地都在影響着孩子;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態度的影響。

逃避問題,只會讓問題一代代加深。

那麼,父母的角色究竟是什麼?

吳曉樂提出了牛頓的理論。牛頓認爲世界像一個鐘錶,師傅完成裝配後,需要其自行運轉。

教育子女也是如此。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太多父母執意要孩子臨摹他人的行爲,複製成功的經驗,去追求他們眼中理想和正確的人生。

並且理由也總是那句——“爲你好”。

但是,作爲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

中國式家庭,總喜歡把“親”與“子”捆綁得太緊,忽略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樣的“愛”太沉重,有時會讓子女不堪重負。

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但也要講求方式方法,不能本末倒置。畢竟,每個人都只能走他自己的路,沒人能夠代勞。

作者 | L 編輯 | 黑羊

圖源 | 《告白》《82年生的金智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