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火車的軟臥車廂設計學習了歐洲,而硬座車廂則學習了美國,新出現的高鐵則是更多地參考了民航飛機的座位設計。所以鐵路公司爲了吸引富人乘坐火車,需要儘可能把車廂設計成他們熟悉的樣子。

原標題:火車硬座面對面,高鐵爲什麼不一樣?

這是萬物的76揀史

看看火車排列座位的門道

文字版

每年冬天,中國都會上演一部記錄短暫人口遷移的大電影,那就是 春運。“你搶到回家的火車票了嗎”也在這時成爲人們寒暄搭訕尬聊的必備話題。預計今年春運期間,鐵路運送人流量將達到4.4億次。這個數字比如今世界人口第三多的美國還多1億。

隨着中國高鐵通運里程的不斷增加,高鐵正在逐漸替代傳統的火車。2013年到2018年,高鐵客運量佔鐵路總客運量的比重從25%增加到50%。而如今的高鐵車廂和過去火車相比,設計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傳統火車硬座車廂的座位是兩兩相對的,背對背的乘客可以共用靠背,

同一排座中間也沒有什麼隔擋,

雖然體驗略差,但節省空間,

每節車廂可以比如今同樣大的高鐵車廂多坐二十多人。

其實火車自發明以來,車廂的設計一直在變化。火車剛出現,主要是用來運煤碳的,只是順便載點人,所以最早的火車旅客們,其實是坐在煤堆上旅行的。隨着坐火車的人越來越多,鐵路公司開始考慮設計專門供人類乘坐的車廂。

火車是英國人發明的,而在19世紀初期的英國,旅行者主要分爲三個階層:富人,中產階級以及勞工階層。這三個階層涇渭分明,把他們安排在一起是不可能的。所以,設計車廂的人同樣考慮針對不同階層的人把車廂分爲三到四個等級。

對於勞工階級來說,他們乘坐的三等或者四等最早的車廂其實就是貨運棚車改造的,在1844年之前,這些車廂甚至沒有頂蓋。乘坐火車的過程,就是一場沐浴日光雨雪的冒險。

而富人和中產階級顯然不能如此糊弄。當時的火車不像現在這麼穩當,行駛過程中車廂經常猛烈搖晃,煤灰和煙塵甚至會透過車窗飄進車廂裏。所以鐵路公司爲了吸引富人乘坐火車,需要儘可能把車廂設計成他們熟悉的樣子。

在火車發明之前的時代,英國的富人和中產階級通常是坐四輪馬車旅行。而最早的一等和二等車廂其實是對馬車車廂的模仿,1860年以前,當時的歐洲火車一二等座普遍實行小包廂制,每個小包廂都有單獨的上下車門,中產階級或者富豪坐火車,就像進出馬車一樣,完全不需要和三四等車廂的泥腿子有任何接觸。

而火車小包廂之間並沒有通道,乘客們就像被關在籠子裏一樣,只要火車不停下,進出車廂是不可能的。如果小包廂裏的乘客互相熟識還好,問題是19世紀的火車旅客往往來自人際關係複雜的大城市,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裏和陌生人長時間對坐,目光相接往往非常尷尬。

於是,人們開始習慣在上火車前帶一本書,書店成爲火車站的標配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除了社交尷尬外,封閉的小包廂還有更嚴重的安全問題。在行駛過程中,外人完全無法知曉車廂內發生什麼事。一旦火車啓動,那麼在接下來的幾小時裏,包廂內無論是發生火災還是兇殺,都無法被制止。

1861年,一列火車駛入巴黎車站,一節小車廂的門卻仍舊關閉着,當鐵路職員跑去開門時,卻發現車廂內躺着一名死去的法官,而同行的另一位乘客卻不知去向。警方沒有找到兇手的任何線索。相似的案件,在1864年的英格蘭又發生了一次。

這種包廂謀殺案引起了歐洲中上層階層的恐慌,苦惱的歐洲人認識到,爲了避免火車包廂成爲完美犯罪的溫牀,完全封閉的包廂必須改變

由於社會階級的分化,歐洲人非常注重隱私。對於歐洲的中產階級和上流階層來說,包廂是必須的,安全當然也很重要,所以鐵路公司必須在包廂的安全和隱私之間找一個平衡點。

爲了這個平衡,歐洲人不斷開腦洞,比如在包廂內安裝警鈴,或者在包廂之間開一個窺視孔。最後他們終於找到了解決辦法,就是在小包廂的側面加一條走廊,哈利波特在九又四分之三站臺乘坐的那輛火車就是這樣的。

這車廂看着很眼熟吧,跟現在咱們軟臥車廂的設計差不多吧。除了軟臥車廂,我們硬座車廂的設計也是借鑑了外國的火車。

在大洋彼岸,美國人的車廂跟歐洲完全不同。如果說歐式車廂是馬車的進化,那麼美式車廂就是內河蒸汽船的進化。在19世紀初期,美國沒有歐洲那樣的道路網,只有少數大城市之間纔有公路和公共馬車,1836年,在美國廣袤的內地旅行,主要依靠的是乘坐蒸汽船。

所以美國人設計火車車廂時,自然模仿了蒸汽船的設計。美國人習慣在火車上也和蒸汽船上一樣走來走去,就連美式車廂的尺寸,也和蒸汽船艙差不多。

相比歐洲,美國沒有王公貴族階級,所以社會階級分化狀況不嚴重。乘客們可以待在一個共同大車廂裏,中間有一條過道,兩邊各佈置長椅,每張長椅坐兩名乘客。在跨越北美大陸的漫長旅途中,乘客們可以隨意的在車廂裏走動,就算想去買點桔子,也是沒有問題的。(誤)

看着又眼熟了吧?這就像英國車廂的設計模仿馬車,美國的車廂設計參考蒸汽船一樣。中國火車的軟臥車廂設計學習了歐洲,而硬座車廂則學習了美國,新出現的高鐵則是更多地參考了民航飛機的座位設計。

座位設計的變遷,只是火車歷史衆多敘述線的冰山一角。這是打開影史大門的影片《火車進站》,它搭載着人們闖入熒幕世界。

這是莫奈筆下的《火車出站》,火車將印象派畫家帶往更廣闊的天地;

這是英國的海濱度假小鎮,它在1890年修建了火車站,火車帶動了海濱旅行熱潮的同時也掀開了泳裝變遷的裙襬;

火車雖是冷冰冰的工業運輸工具,但它和人類社會發生關係的那一刻起,便不再冰冷。

火車影響着人們的生活,也被不斷變化着的社會文化塑造着。它既是版圖上的路線網,貫穿起國與國,地與地間的關係,又是打破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場域,盛放着無數個體的離合。

蒸汽機車的汽笛拉開了近現代史的序幕,而今天的不斷提速的列車也將載着人類文明繼續更迭下去。

今年你選擇什麼交通工具回家?

[1]《鐵道之旅: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化》光啓文景叢書

[2]《方便麪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市場》2017年第32期

[3]《2017年中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高鐵客運量及高鐵通車裏程分析》 中國產業信息網

[4]《試論 19 世紀美國交通革命》,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年9月第五期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