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逆襲全世界,爲什麼說辣椒是最勵志的蔬菜?

溫馨提示 :如果不點開視頻,你會錯過很多很多

這是萬物的63揀史

圍觀辣椒如何從貧民菜成爲蔬菜界的一哥

文字版

辣椒,茄科,辣椒屬蔬菜。

這個讓現代人面紅耳赤的植物起源於墨西哥。早在6000多年前,墨西哥人民就已經把辣椒馴化,開始享受這種疼痛刺激帶來的快樂。

1492年,有個“海賊王”哥倫布,他前往神祕的東方尋找財富,沒想到走錯路發現了新大陸,將辣椒帶回了歐洲本部。

哥倫布的目的本來是淘金,但在與中國貿易時,歐洲人發現白銀非常搶手,所以轉而淘銀。

16世紀四十年代,美洲白銀開採數量的激增,開啓了白銀作爲通用貨幣進行的全球化貿易。辣椒在這樣的背景下傳入中國。

中國最早有關辣椒的文獻是1591年明朝一位文藝青年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箋》。

其中的《燕閒清賞·四時花紀》寫道:“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頭筆,味辣色紅,甚可觀”。

可能辣椒在傳播過程中丟失了可食用的信息,也可能因爲太辣直接被貼上了危險的標籤,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間,辣椒還被當成一種觀賞性植物。一百多年後,貴州人發揮神農嘗百草的精神,這才把辣椒帶進廚房。

最早關於喫辣的文獻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編成的《思州府志》。書中記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

說的是苗族爲辣椒代言,把辣椒當鹽來喫。這倒不是因爲苗民硬核,而是因爲沒鹽喫,而且又窮,在副食短缺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口味霸道的調味品來下飯。

西南地區是普遍缺鹽,貴州尤爲嚴重。既不產鹽,交通又不便利,鹽價非常高。

在辣椒傳到西南地區之前,當地居民通過以草木灰代鹽、以酸代鹽、以硝代鹽的方法,下飯以及滿足身體所需。苗民就有以酸代鹽的食俗。引進辣椒之後,苗民充分發揮喫貨的想象力,創造了獨特的酸辣口味,這纔有酸辣粉、酸湯魚。

乾隆年間,與貴州相鄰的雲南鎮雄和湖南辰州也開始食用辣椒,之後纔有了黑三剁和剁椒魚頭。

嘉慶年間以後,辣椒已基本已經征服了貴州、湖南、四川和江西等地人民的味蕾。在二百年的時間裏,形成了一個以貴州爲地理中心的“長江中上游重辣俱樂部”。

中國沿海、沿江地區可以通過捕魚補充副食,華北、華東地區商貿發達容易購買副食,西北、東北地區地廣人稀,較容易獲得肉食,都沒有養成喫辣的習慣。

在1949年之前,以辣椒爲主要調味料的菜還屬於中下層的狂歡,有很明顯的階級屬性。

社會主流的聲音是“你喜歡喫辣,我不能和你做朋友”。即使在傳統喫辣的地區,辣菜也上不了檯面。權貴曾國藩喜歡喫辣都不敢跟外人說。

抗戰時期,中國東部的精英階層湧入“喫辣重災區”,養成了喫辣的習慣。新中國成立後,飲食的階級文化結構逐漸被打破。

從1978年開始,中國發生了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2%劇增到2016年的56.10%。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雲南、貴州、重慶這七個中國主要食辣地區向外輸出的流動人口占據中國勞動人口輸出總量的40%以上。

喫辣一族大規模集聚到北上廣深,把辣文化帶到了城市。2017中國飲食小康指數”之“國人最偏愛的十大中國菜系”排行榜上,川菜位居榜首,湘菜排名第二,粵菜排名第三。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辣椒產業飛速發展。

目前全世界有一半的國家種植和食用辣椒。全球辣椒及辣椒製品多達1000多種,年交易額超過300億美元。

除了喫掉,辣椒還會被用於提取辣椒紅素,以及辣椒鹼。你喫的藥、塗的化妝品、挨的催淚彈裏,都可能有辣椒。

今天,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辣椒生產國和消費國,年產量高達4000多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46%,還以每年9%的速度增長。

韓國、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亞、美國、東南亞等已經成爲我國辣椒的終年進口國,僅墨西哥辣椒就有三分之一是從我國進口,日本進口辣椒90%來自我國。

雖然喫辣的人越來越多,但總體來說中國並不算一個很能喫辣的國家。中國人均乾製辣椒消費量約210克,而印度約800克、墨西哥約520克、泰國約700克。

這些國家不管在數量上還是辣度上都高於中國。你去喫火鍋或者辣子雞丁,很有可能裏面的辣椒是印度貨。這種印度產的S17猛辣型辣椒,辣度在11-13SHU,是國產幹辣椒的三倍以上。

你覺得最好喫的辣菜是什麼?

[1]《ORIGINS AND HISTORY OFCHILI PEPPER》Chiliplanet.eu

[2]《Christopher Columbus》History.com

[3]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

[4]曹雨《中國食辣史》,低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6

[5]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浙江大學,2009-12-01

[6]王永平; 張紹剛; 何嘉; 張婧 《國內外辣椒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現代農業科學,2009-06-20

[7]邱建生; 張彥雄《世界辣椒紅色素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向》,中國食品添加劑,2003-12-15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