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比賣茅臺還賺錢!部分口腔企業毛利達93% 資本入局爭搶千億市場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醫藥板塊近期屢次站上A股漲幅排行榜,除了部分仿製藥企在業績轉暖下底部反彈,口腔醫療行業所屬公司也憑藉着高毛利帶動下的成長預期重塑估值格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部分企業的銷售毛利率高達93%以上,甚至突破了貴州茅臺的白酒生意毛利。而在一級市場中,由於輕資產擴張的便利性和廣闊的市場前景,投資機構也紛紛爲其站臺。

不過,專業人才匱乏和高端輔材國產化率低等短板猶存。有專家指出,資本或應加大相關方向投入,才能更好地將這項高標準技術服務在全國普及。

口腔醫療市場已達850億元

醫藥板塊在沉寂了近半年後,近期屢屢充當救市角色,9月24日又同食品等防禦題材位居漲幅榜前列。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帶量採購等政策性因素影響,仿製藥的生意自去年開始就不太好做。好在行業調整過後,從今年二季度開始,不少公司亮出了驚豔財報,股價也一飛沖天,最典型的恆瑞醫藥年初至今已上漲88.06%。

如果說支撐恆瑞醫藥上漲的邏輯是,靠類似投入巨資研發創新藥適應政策調控下的新一輪市場資源調配,市場中的另一撮醫藥先鋒走的卻是另一條路。

記者發現,在所有醫藥板塊中,口腔種植牙行業中的個股也表現強勁,不少公司股價也走出高增態勢。只不過,相比於別家突圍同質化競爭後的量價齊升,口腔種植牙行業諸雄們卻能靠"暴利"養活自己。

以正海生物爲例,該公司致力於口腔修復膜、生物膜等軟組織修復材料以及骨修復材料等硬組織修復材料生產。2019年中報顯示,其總營收爲1.33億元,實際營業利潤爲0.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6.09%、26.30%。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銷售毛利率在今年中報披露爲92.44%,雖然相比2018年年報時的93.90%略有下降,但需要指出的是,一直以成長性高增爲價值標杆的貴州茅臺時至今日其銷售毛利率也在92%之下。今年中報披露的數據顯示,貴州茅臺銷售毛利率爲91.57%。

可見,趕上消費升級的時代,國內仍不乏賺錢效應大過賣茅臺酒的生意,圍繞口腔健康的牙科生意便是其中之一。有分析指出,這是一個高度標準化的行業,且容易複製和擴張,而支撐這一切的是目前國內飢渴的供需失衡。

招商證券分析指出,我國達到牙齒健康標準的人不足1%,口腔疾病的整體發病率達到90%以上,口腔市場患病率高、就診率低是推動行業快速發展的因素。據統計,中國口腔醫療市場已經達到850億元(2018年7月),在過去10年的複合增速達到18%左右。

另據測算,國內潛在的種植牙市場存量空間已經達到4000億元。而像正海生物所主營的口腔修復膜,理論上每顆種植牙都需使用一張口腔修復膜和一份骨修復材料,如此帶來的產業鏈紅利可見一斑。

除了正海生物,A股市場中還有通策醫療和國瓷材料等公司涉足口腔健康。前者主要是運營口腔醫院,其模式已面向全國快速擴張;後者則通過外延併購進入了義齒產業鏈上游,公司的利潤和毛利率水平均呈現較強的成長特性,很多公募基金已對相關個股抱團持有。

行業發展面臨不少制約因素

事實上,修復材料僅僅是口腔健康領域下牙科生意的一個小分支。放眼整個產業鏈,其實是一門以種植牙手術爲基礎,多元配套資源整合服務的產業生態。但在國內,相關領域的商業前景仍有待挖掘,制約行業發展的因素也有不少。

據醫谷網統計,截至2018年,中國市場植牙滲透率遠低於大多數國家--歐美國家、巴西和阿根廷等滲透率大約在100顆/萬人,日本約爲46顆/萬人;而中國僅有7顆/萬人。有分析指出,植牙滲透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植牙價格,而相比於其他國家人均在植牙領域的消費佔比,中國目前仍有差距。

南粵經濟研究院專家周甸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的專業診所在一線城市的推廣較爲盛行,而國內非一線城市的潛在機遇仍有較大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居民消費能力的增長、有種植牙經驗的合格牙醫數量增加以及學術推廣力度的提高,我國種植牙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期。據招商證券研究統計,2011年我國年種植牙顆數僅爲12萬顆左右,2013年已增長至30萬顆,2016年已超過百萬顆,2017年接近200萬顆。綜合統計顯示,2011~2017年,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6%,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種植牙市場之一。

基於此,時下對牙科診所以及綜合口腔理療服務機構的資本關注也在如火如荼展開。2019年8月,ZUGA醫療宣佈,已完成了數千萬元人民幣的融資。本輪領投方爲四川省健康養老基金,跟投方爲川創投、上海創瑞以及盛鼎投資,擬開展智能數字化口腔健康拓展。

此外,記者在相關同業機構的過往融資經歷中看到,很多企業在成立之初就獲得融資,亦有不少企業融資輪次到達D輪,盤踞數億資本。如成立於2011年9月的國雅口腔,次年就獲得來自華睿投資的2000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瑞蕾齒科也在2017年成立後不久獲得博行資本的1500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此外,像瑞爾齒科,早在1999年3月就成立,時至今日,已獲得包括高盛集團、高瓴資本、啓明創投在內的十餘家明星創投機構投資,2017年8月完成D輪9000萬美元融資,所有融資總額超過2億美元。

對於資本的熱忱,專家表示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周甸斌告訴記者,輕資產複製且門檻低是主要因素,"但門檻低不代表技術落後,主要是因爲市場需求帶動下的生產資料配置難度不大"。他指出,口腔診所或專業的牙科理療機構並不需要特別多的人加入,"一名專業醫師和一名護士就可以開店,相比於其他醫療診斷機構涉及交叉領域多的情況,牙科診所的複製比較容易。"

同時,從業人員的數量偏低或會造成短期內行業運行不暢。周甸斌表示,目前專業院校開設的牙醫專業仍不佔多數,且專業人才專職從事個體經營的現象仍不多見。"很多機構的醫生其實都是大醫院的主任醫師兼職,而要想滿足部分機構的連鎖化擴張,專業人才體系的擴充勢在必行。"

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常委彭澎坦言,在"一分錢一分貨"的前提下,如何消除患者與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解決目前部分價高難及的關鍵。"面對來勢洶洶的外國輔材,如果一味抬高價格,就會造成供需雙方的損失,亦不利於前期資本對相關產業的投資期許。"在他看來,提高輔材的進口替代量或是打開口腔醫療在國內普遍推廣的思路之一。

(責任編輯:任憲奎 CF001)

可見,趕上消費升級的時代,國內仍不乏賺錢效應大過賣茅臺酒的生意,圍繞口腔健康的牙科生意便是其中之一。有分析指出,這是一個高度標準化的行業,且容易複製和擴張,而支撐這一切的是目前國內飢渴的供需失衡。

招商證券分析指出,我國達到牙齒健康標準的人不足1%,口腔疾病的整體發病率達到90%以上,口腔市場患病率高、就診率低是推動行業快速發展的因素。據統計,中國口腔醫療市場已經達到850億元(2018年7月),在過去10年的複合增速達到18%左右。

另據測算,國內潛在的種植牙市場存量空間已經達到4000億元。而像正海生物所主營的口腔修復膜,理論上每顆種植牙都需使用一張口腔修復膜和一份骨修復材料,如此帶來的產業鏈紅利可見一斑。

除了正海生物,A股市場中還有通策醫療和國瓷材料等公司涉足口腔健康。前者主要是運營口腔醫院,其模式已面向全國快速擴張;後者則通過外延併購進入了義齒產業鏈上游,公司的利潤和毛利率水平均呈現較強的成長特性,很多公募基金已對相關個股抱團持有。

行業發展面臨不少制約因素

事實上,修復材料僅僅是口腔健康領域下牙科生意的一個小分支。放眼整個產業鏈,其實是一門以種植牙手術爲基礎,多元配套資源整合服務的產業生態。但在國內,相關領域的商業前景仍有待挖掘,制約行業發展的因素也有不少。

據醫谷網統計,截至2018年,中國市場植牙滲透率遠低於大多數國家--歐美國家、巴西和阿根廷等滲透率大約在100顆/萬人,日本約爲46顆/萬人;而中國僅有7顆/萬人。有分析指出,植牙滲透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植牙價格,而相比於其他國家人均在植牙領域的消費佔比,中國目前仍有差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