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孩子變化氣質?

老莊哲學、孔孟之道,都是聖賢經典,作爲父母,我們自己用心學習陽明心學、《道德經》《中庸》《大學》《論語》等聖賢經典,就是對孩子生命的指引。

有人會說,這樣一些經典典籍我們自己都讀不懂,孩子怎麼可能讀得懂呢?聖賢經典中蘊含的不僅僅是文字,而是能量。遇見讀不懂的詞句,可以直接跳過去。一本經典書籍裏,這樣的字詞最多佔三分之一,跳過這部分,還剩三分之二。能夠逐漸體會這三分之二的能量,生命就足以擁有無盡的光芒。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源於聖賢的教誨,反覆誦讀其中的重要章節,能讓孩子的氣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孩子已經成人,如何讓他擺脫依賴感?

作爲父母,當我們讓子女不勞而獲時,子女很容易會形成一份依賴感。這份依賴感有可能就切斷了他生命的源泉,毀掉子女的前程。所以,我們自己必須要明白成就孩子之道——唯有幫助子女建設起高貴的心靈,纔是對子女最大的愛。

忙碌的家長該如何培育孩子?

夫妻家庭背景不同,應如何教育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不同,即便是在類似的家庭長大,接受同樣的教育,在同樣的公司工作,我們的內心都是相差極其大的。所以,這個外在不是問題的本質,歸根到底還是回到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真正的去探尋我們自己的人生觀是什麼。

現在家裏爲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而且問題越來越難辦呢?就是因爲大家離的太近,離的太近之後認爲不需要去解釋、不需要討論,你的話他自然都明白,他也期待他的話你自然能夠明白。

關於教育孩子的原則和你愛人教育孩子的原則,一定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如果你一定強迫她接受你的,或者你接受他的,這個家庭很多的矛盾就產生出來。有的時候大家爲了迴避矛盾,就是你做你的、她做她的,所以真正受苦的就是自己的子女。

就像我們建設一份事業一樣的,建設家庭,我們需要把問題擺在桌面上,大家去討論,建立家庭會議的機制,每個週六晚上8點到9點,大家逐條地討論,甚至可以聽聽其他家族的想法。這個討論的過程,本身就是達成共識的過程,因而也是建設的過程。

所以,不怕有分歧,怕的是找不到一條彌合分歧的路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