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攝影師:劉松愷。“粟上海·公共藝術與社區營造計劃”由劉海粟美術館發起 , 取劉海粟之“粟”與塑造之“塑”諧音 ,致力於將藝術植入上海的街巷裏弄,通過空間改造 、藝術創意 、社區互動有機融合 ,激發建築活力 、提升社區品質 、完善城市功能 、構建美好生活。

*文章部分內容獲權轉載自建日築聞

編輯:白貓

“ 爲美麗河北而規劃設計 —— 第二屆Q-CITY國際大學生設計競賽(中國·邢臺)”以“ Quality City 品質城市”爲題,旨在城市品質的改造和提升 。其通過全新的人文主義精神探討城市微更新的思路與方式 ,力求通過有限的投資 、精準的設計和持之以恆的實施策略 ,提升現存要素價值 ,以“ 微小 ”的介入 , 產生“ 巨大 ”的效益 。

本次國際競賽是以兼具歷史底蘊與發展潛力的邢臺市實際環境爲基底,以公共空間爲支點,面向國內外城市規劃 、建築設計 、景觀設計 、藝術設計等方向的在校大學生,徵集有創意的城市微小空間更新方案。大賽報名正在進行中。什麼樣的設計師符合改造和提升城市品質的設計呢?我們邀請到中國80後年輕一代的前衛建築師代表,中國著名建築師張海翱,他將用他的兩個案例爲我們展示出他眼中“ 品質城市 ”的設計。

張海翱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副教授,博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對於舊有城市的現代功能丟失,設計師需要挖掘其在城市中的新定位和功能,如果只是修舊如舊,往往最終依然會無人問津 。而對於新品質城市的營造,設計者則需要從新歷史時期的需求出發,營造可持續發展的人文設計 。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城市品味和內涵,展現城市更深層次的內在潛能,將城市的精神 、文化等融入城市的物質建設與發展中去,形成反映城市個性特色的精神實質,從而讓城市建築更美觀,公共服務更便利,居住環境更優美 。”

——張海翱

對話張海翱

CBC:品質城市是城市建築更美觀,公共服務更便利,居住環境更優美。作爲中國80後年輕一代的前衛建築師代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您對於品質城市如何理解?設計師們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提升城市品質,發揮城市潛能?

張海翱:傳統城市品質的形成往往是自發性的。在沒有設計師的情況下,勞動人民通過自己的智慧,基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建造了具有地域特點的功能性城市風景。隨着我國的城市建設中經歷着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黃金時代,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基礎建設帶來高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對傳統城市風景的大拆大建,許多歷史悠久的特色風景遭到了重大的破壞。在新的時代裏,依據人的需求,調整相對應的功能。歷史中的城市品質都有對應的功能性需求,如老城牆的防衛功能,九龍寨的高密度居住需求。對於舊有城市的現代功能丟失,設計者需要挖掘其在城市中的新定位和功能,如果只是修舊如舊,往往最終依然會無人問津。而對於新品質城市的營造,設計者則需要從新歷史時期的需求出發,營造可持續發展的人文設計。

CBC:您已經設計與改造過許多舊城建築,像是草原木屋、愚園路的亨昌裏,愚園粟上海社區美術館。在提升城市品質的同時您是以一種什麼樣的理念來完成您的設計策略的?

張海翱:觸媒的目的是促使城市結構持續與漸進地發展。面對日益複雜的城市問題,捉襟見肘的資本投入,想通過一次性規劃面面俱到地去解決變得十分困難,而城市微更新這一自下而上的全新模式將非常適合未來老城更新的節奏。暫未被破壞的傳統城市風景可以通過這種途徑適應現代的城市功能需求。而已經失去城市特色的風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逐步轉化,在新一輪微創手術中轉變爲有特色的城市風景。

CBC:在您的諸多作品中,我們會看到很多中國傳統元素,您是如何從這些不同的地域環境中提取出這些元素的?又是如何通過這些元素提升城市區域文化品質的?

張海翱:中國傳統元素取決於地域性,這些傳統元素不是突然間產生的,而是在日積月累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最後成爲一種文化的符號。建築設計不僅在文化意象上需要像傳統元素致敬。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功能上體現地域性和場所感。這樣的建築纔是可以錨固在場所中的建築。

CBC:您的許多住宅改造作品中都用到了非常現代化的機械構造,在品質城市主題的設計中,您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將這些科技運用與城市改造?

張海翱:科技是我們打開新思路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通過科技幫助我們可以實現傳統設計中難以實現的部分。這對於我們新一代的設計者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我們在新的時代裏,應該充分發揮想象力,打破傳統思維,用創新的手段去解決問題,在這個時候,科技就可以幫我們實現我們夢想中的設計。

CBC:品質城市是城市建築更美觀,公共服務更便利,居住環境更優美。其中公共建築中,服務更加便利成爲主要方面,那麼通過什麼方式到達對人本層面的設計?

張海翱:創造出有活力的社區是人間設計的核心。首先人的活動是一切設計的基礎與起源。傳統城市風景不同於自然形成的風景,是通過人的活動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因此通過設計形成的城市風景需要充分考慮各類潛在使用者的需求,讓人的各種各樣活動成爲設計的主體,達到可持續發展目的。因此無論怎樣的設計,都需要以人的活動爲基本前提。

© 劉松愷

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加深,如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完善社區服務,成爲了城市品質提升的改造重點 。2018 城事設計節與上海萬科發起對上海新華路一棟70多年老房子的改造,它稱做“敬老邨”通過這次改造使得老人生活更加豐富、行動且便利、環境更加優美,使得城市品質得到優化,養老品質得到提升。

作爲該項目的主創建築師,張海翱認爲:“中國傳統元素取決於地域性,這些傳統元素在日積月累中逐漸形成,最後成爲一種文化的符號 。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弄堂文化”代表了上海城市的文化地域特徵,雖然每家每戶空間狹小,但弄堂空間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娛樂空間 。通過這樣的文化特徵,設計者定義出弄堂“ 共享 ”生活的設計理念,設計着重營造出鄰里間的交流空間,在功能上體現地域性和場所感,使建築錨固在場所中 。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改造前,牆面佈滿了雜亂的管線及設備,影響美觀,更是安全隱患。家門口的垂直臺階,沒有安全提示,也不方便通行。上海萬科和設計師一起對空間及功能重新設計,將雜亂的管線做了重新外包,並設置了方便開啓的檢修門和標識進行維修。

© 劉松愷

一層設計了開闊的活動交流空間, 以及老人們收養的寵物的溫馨家園, 使人的生活成爲設計的主體。

© 劉松愷

二三層入戶空間作爲每家與走道的緩衝進行充分利用,側面安裝可翻折的座椅,可結合對面通高的儲物架,靠近天井處設置置物臺及花架。入戶處地面採用緩坡設計,並採用防滑材料。走道上統一設計防磕碰弧形構造以及天井窗的遮雨棚, 改善生活環境 。

© 劉松愷

增強空間標誌性,採用鮮明的顏色代表每一層空間,同時強化標識設計,增加門牌及牆地面的導識等,空間整體清晰明確。

© 劉松愷

天台空間的合理利用,劃分爲休息區、活動區、種植區和晾曬區。用花瓣形的穿孔板增加欄杆高度,滿足安全性 。創造出有活力的社區是人間設計的核心,張海翱充分挖掘了城市中的新定位和功能,營造出可持續的人文設計 。

建築年代久遠,結構老舊,由於一直有人居住,在結構不做大修的條件下,整體結構不做拆除敲砸,採用表面處理和增加的方式,並使用輕質材料。

© 劉松愷

屋頂的燈光勾勒出花瓣形的圍欄,成爲敬老邨的一道風景線;樓梯間設有趣味的觀察洞口;走道頂部燈光照射吊頂的波紋板形成波光粼粼的效果,並採用聲控及定時設計,不影響開向窗戶走道的住戶休息 。

© 劉松愷

除了這些用心的細節之外,設計團隊嘗試爲老人們考慮更多,在每一處的改造裏傳遞着對居民們的關注。改造後的敬老邨7號樓,不再只是一個空間,它的狀態,也影響着居民們的生活狀態。

主創建築師:張海翱

改造地點:新華路693弄敬老邨7號樓

指導單位:長寧區虹橋 、中山公園地區功能拓展辦公室 、長寧區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 、長寧區商務委 、長寧區新華路街道辦事處

設計團隊:張海翱、李迪、曹家昌

攝影師:劉松愷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在現代化城市發展中,藝術已經滲透到了市民的日常生活當中,美術館的藝術空間營造成爲了城市品質提升和城市發展與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同“一座館拯救一座城”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一樣,它爲當地文化帶來新興活力,讓參觀者不用走出國門就能體驗藝術,同時爲藝術家提供展示的平臺,成爲了畢爾巴鄂的“精神支柱”和“新地標”。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 David Heald

“粟上海·公共藝術與社區營造計劃”由劉海粟美術館發起 , 取劉海粟之“粟”與塑造之“塑”諧音 ,致力於將藝術植入上海的街巷裏弄,通過空間改造 、藝術創意 、社區互動有機融合 ,激發建築活力 、提升社區品質 、完善城市功能 、構建美好生活 。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在開始設計前,首先要對場地有足夠的瞭解,建築由外滲透進小區內部,周邊城市機理緊湊排布,北面9幢爲聯列式假三層花園洋房,南面爲獨立花園式住宅,所在園區現爲創邑SPACE聯合辦公空間,東面爲久安坊,舊式上海里弄,場地周邊的每一棟建築都能講述一段故事,走在愚園路上能夠很深切的體會到歷史在這裏留下的印記。設計師多次來到現場考察,在考察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以及對社區文化的思考成爲了後續方案中最核心的部分。

© 章勇

張海翱和他的團隊認爲,社區美術館不是冰冷的藝術展示空間,而希望通過藝術和互動的方式呈現、述說、傳遞更有溫度的社區歷史、城市精神以及人文關懷。粟上海美術館將拋棄以往高大上的標籤,以一種接地氣的姿態紮根於百姓生活中,他們希望的是做一個有溫度的設計,爲鋼鐵城市帶去一抹色彩。

功能分析圖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師通過貫穿式佈局,將空間分爲五大主題區域,每一塊區域都是儘可能考慮人在空間中的行爲。

黃山畫作色彩提煉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對於走廊的設計主題山之形,張海翱從海老的黃山畫作中提煉出中國傳統色彩,用現代手法重新演繹,致敬海老。

彩色陽光板構建過程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它既是建築結構的一部分也是一個裝置藝術,在選材方面,設計師對比過不同的材料:亞克力、鋼化玻璃、陽光板,綜合造價和設計效果,由於上色後效果並不理想,且保質時間不長,幾個方案都被否定。最後還是得益於敬業的施工隊,找到一種新的數碼打印上色技術,優勢瞬間凸顯出來,耗時短,上過的顏色不易被刮花,風吹日曬也不會氧化變色,保質期長達十年。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潑墨廊道的上色問題一解決,基本上就算是搭建完一半的工程,剩下需要做的就是陽光板如何固定,走廊是露天的,而上海梅雨季節雨水多且風大,陽光板可供固定的點位只有兩側的牆體,其中一側是由龍骨搭建出來的假牆,另一側牆體又歪斜不平,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保證陽光板的安全性,這又給我們出了一道難題。

預想中的搭建方式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與結構工程師溝通後,採取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兩側的背板相互擠壓施力,將走廊的門板卡在中間,所有接縫處用玻璃硅膠收邊,門框的一圈用不鏽鋼封邊條加固,這樣的做法有幾個好處:1、無需加固定件,整個景觀面看不到突出的固定件,乾淨整潔,彷彿一氣呵成;2、由於有20°的傾斜角,門板與背板之間存在一個小縫隙,正好可以將LED燈帶藏於其中,省去了許多道工序;3、不鏽鋼是剛性材料,對於有韌性的陽光板可以起到一定的加固作用。

潑墨長廊夜景 © 章勇

經歷了重重艱難,潑墨長廊終於如願搭建起來了,在此期間,設計師與工人師傅一起把控現場,讓更多的人都能參與到設計中來,還原設計本來的面貌,由無數個小點子彙集成“BIG IDEA”。

入口空間效果圖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入口取山川曲折之意,宛如一塊岩石,靜靜的坐落在這黃山雲海間,怡然自得,這裏也將成爲日後人們聚集的場所,材料選擇鋼板來塑造岩石的剛硬質感,由於樓板的承重問題,鋼板不適宜用太多,所以在造型轉折上進行了諸多方案的研究,通過結構簡化來滿足荷載。

入口空間 © 章勇

看似簡單的構造,在實際操作中卻也是困難重重,材料採用的是一釐米厚的鋼板,在無外力作用下要讓它能夠固定住,需要對連接點進行研究,分析受力點的位置該如何定位,最終採取的方式是在地面埋好U型預埋件,將鋼板的重力分散到地面,同時鋼板自身有幾個穩定的固定點。

入口空間 © 章勇

通過將海老畫中的山形進行提煉簡化,用彩繩這一彈性材料來塑造山形的張力,柔中帶剛,剛中帶柔,配合鋼板牆面和彩繩的分佈打造出橫看成嶺側成峯的視覺效果。

彩繩的固定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彩繩遇到的最大的難點在於繩子的走向和固定,由於屋頂上結構紊亂,管線複雜,要在一團亂麻中理出兩條明確的走線,且互不干擾,讓設計師絞盡腦汁。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材質的選擇,室內要選擇防火材料,彈性不能過強,否則時間一長容易下墜;其次是繩子的數量,在這樣複雜的屋面上,多少比例的繩子是最合適的,理想與現實又有多大的差距;最後是繩子如何在屋面上固定。

結繩示意圖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入口現場 © 章勇

設計師走訪了材料市場去尋找合適的材料,經過比較後選擇了尼龍繩,外圈爲尼龍防火材料,裏面是填充棉,顏色可多選且彈性適中。根據現場狀況,繩子的固定方式自然而然選擇了羊角鉤,通過現場放樣定點,確定鉤子的點位,將羊角鉤焊接在角鋼上,繩子依次穿過,中間不間斷。

展廳概念分析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現場 © 章勇

爲使狹小的展示空間更加豐富有趣,建築設計團隊設計了移動畫架的構造,移動畫架讓展示面從初始的兩面牆增加到了十面,移動到不同的位置還可以形成不同的遊覽路線,在不需要展覽的時候,畫架可以收平到兩側牆面,最終形成了流動的多變的有趣的內部空間。

活動廳效果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活動廳現場 © 章勇

活動場地爲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小型的聚集場所,通過這樣的場地,居民可以自發的展現城市的文化潛力,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質。活動場地設計的非常簡潔,人流明確,讓並不大的室內變得開闊。

書架組裝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書架做法採用工廠預製化生產,現場組裝,縮減加工建造週期。

兒童書屋效果圖 ©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兒童書屋 © 章勇

圖書室是爲周邊兒童打造的一塊公共區域,未來這裏將會展出很多兒童畫冊、小人書,專爲年輕一代打造的圖書室,這也是設計師對社區美術館在品質城市中新定位新功能的深入思考,挖掘出用來傳播文化藝術的新空間。在已經失去城市特色風景的鋼鐵城市,通過微創手術將其轉變爲特色的城市風景。

項目名稱:粟上海·公共藝術與社區營造計劃之粟上海社區美術館·愚園

業主:劉海粟美術館、CREATER 創邑

設計單位:HDD 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主創設計師:張海翱,姚奇煒

設計團隊:李紀鴻 ,李洪喜,王文瑞,徐偉君,孫加鎣,殷芳程

結構設計:汪國勳 ( 上海華都 HDD 結構所所長 )

施工團隊:楊春華,阮鶴敬、繆成李 ( 上海齊涵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

特別感謝:阮竣、方文、王昕、黃志偉、趙光宇、趙姝萍

建築攝影:章勇

供稿單位:HDD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文中未特別註明的圖片版權歸屬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城市,有它固有的衝擊與活力,

跟隨時代的變遷,

它原有的脈搏正在發生着變化,

城市與城市的關係,

也不再依靠原有的法則進行競爭,

“品質城市”正在一步步走進生活的軌跡,

而它將會依靠怎樣的方式進行“改變”?

Q-City中國·邢臺,

期待你的答案!

第二屆Q-CITY國際大學生設計競賽

競賽題目

第二屆Q-CITY國際大學生設計競賽

(中國·邢臺)

報名截止時間

2019年5月15日

作品提交截止時間

2019年5月31日18:00

(北京時間)

ORGANIZATIONS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

河北省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邢臺市人民政府

組織單位

邢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策劃執行單位

《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

AWARDS

獎項設置

一等獎1組,獲獎證書+獎金10萬元人民幣(稅前)

二等獎4組,獲獎證書+獎金各3萬元人民幣(稅前)

三等獎10組,獲獎證書+獎金各1萬元人民幣(稅前)

優秀獎若干組,獲獎證書+UED雜誌

獲獎作品將有機會在當地落地實施

具體實施將由當地政府決定

CONTACT INFORMATION

聯繫方式

中國大陸地區:010-56077246;

劉 晶 +86 18600687662;

[email protected]

劉美靜 +86 18600687330;

[email protected]

國際及中國港澳臺地區:

Phoebe +86 18511537506;

[email protected]

Wang Jiayue +86 13189714339;

[email protected]

競賽郵箱:[email protected]

競賽官網:http://qcityxingtai.uedmagazine.net

《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聯繫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杏石口路50號中間建築藝術家工坊三層

UED官網:www.uedmagazine.net

CBC建築中心是中國城鄉創新發展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與實踐的機構之一,爲中國的城市與鄉村解決發展中遇到的複雜問題,提供有創意的、系統性的城鄉發展解決方案。

CBC擁有強大的策劃研究能力、項目操盤能力、媒體宣傳能力及設計、文化、藝術、產業、非遺等高端資源,近年來在舊城更新、鄉村振興、古城再生、區域振興等多個城鄉發展領域進行創新性的研究和實踐,探究立足中國的城鄉創新發展新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