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問父母的所有問題中,有兩個最難回答:一個是性,一個是死亡。清明節之際,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死亡這個話題。

先來看一段視頻:

小朋友心愛的金魚top去世了,他在親吻完金魚,進行了告別儀式後,決定讓小金魚回到大海的懷抱。當按下馬桶按鈕,看見金魚消失的那一刻,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

看完視頻,相信很多人都會被感動,在歌頌小孩子天真無邪的同時,我們更意識到,死亡是生命歷程中自然的一環,換言之,它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無需對死亡忌諱甚至避而不談。

死亡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

然而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是一個忌諱談論生死的國家。曾有調查顯示,喪親人士中逾七成面對失眠、健康變差等問題,82%的人於親人去世後常感孤獨寂寞,三分之一的人更透露曾有自殺念頭。

2

有個朋友的孩子問媽媽,什麼是死亡?她說就是去天上,而且再也不能回到地面上來,結果她有一次出差坐飛機,把孩子嚇得哇哇大哭,說什麼也不讓她飛到天上去。

還有一個朋友,她孩子8歲多了,越是不理解死亡越是胡思亂想,後來她知道了死亡就是永遠地離開,不存在了,她就非常擔心媽媽會死去,總是莫名其妙地突然抱住媽媽,流着眼淚說媽媽不要離開我。

我們越迴避,孩子越好奇,最可怕的是,我們從小成長在一個忌諱死亡的民族,我們也並不是很理解死亡的意義。

這樣的問題在一些歐美國家就不會存在,因爲他們很早就有對孩子的死亡教育。

3

丹麥的作家寫過這樣一個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講的是一位爺爺突發心臟病猝死,死後,他捨不得自己的小孫子奧斯本,就變成了幽靈,在夜晚來到了小奧斯本的房間,小奧斯本見到爺爺後非常驚喜,每天晚上都和爺爺玩耍,他看着爺爺從牆壁上穿來穿去,聽爺爺發出幽靈的叫聲,但是爺爺很不開心,他說他死前忘記了一件事。

小奧斯本努力地幫爺爺回憶他忘了什麼事,他們想起去遊樂場坐過山車,想起在花園裏種過一棵大樹,想起一起去看電影看到最後呼呼大睡,最後,爺爺突然想起來,他對小奧斯本說:“我忘記和你說再見了!”

“再見!”爺爺和小奧斯本都哭了,繪本面前的我們也感動不已。

這是我聽過的最溫馨的關於死亡的故事。它也讓我們開始正視生命,正視死亡,讓我們意識到生命有始有終,如同花開花謝。

死亡教育不僅出現在歐美國家的繪本中,也出現在他們的學校教育裏,很多學校專門設置了死亡教育課,觀察植物的枯萎,爲死去的小動物開追悼會,爲故去的親人做紀念冊,甚至到殯儀館躺到棺材裏親身體驗死亡。

一位牧師說過:只有體驗過死亡,才能理解生命所賦予我們的意義。

4

中國人忌諱談死亡,對孩子更不會有關於死亡的教育,導致我們的孩子對死亡沒有起碼的敬畏。

8歲男孩因爲作業問題被父母訓斥,鎖門自殺。

14歲男孩週末貪睡,被母親掀被子,一氣之下從12樓跳下。

15歲少年因爲遭受同學凌辱留下血書自盡。

20歲女留學生不堪光鮮生活下的重重壓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

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

死亡在中國孩子的眼裏,是抵抗家長的手段,是逃避生活的退路,是掙扎,是吶喊,是報復,唯獨沒有害怕!

5

對死亡無懼,是因爲對生命不尊重,是因爲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曾經有一個16歲的讀者對我說,他學習不好,無論怎樣努力都學不好,他覺得愧對家長,愧對家族,常常會有輕生的念頭。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悖論,可以爲孩子付出一切,可以爲孩子去死,但是,他們卻不能接受孩子平庸地活着。

孩子一定要優秀,一定要出人頭地嗎?如果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呢?如果他無論怎樣努力都考不出成績,這輩子都成不了學霸,你還愛他嗎?你還會對他表現出愛意嗎?

浮躁的社會,急功急利的家長,重重壓力下的孩子不知道生命的本真在哪裏,也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裏,所以,死亡在家長嘴中,極盡避諱,但在孩子眼裏,並不可怕。

喬布斯說,死亡是最偉大的發明。

17歲時,喬布斯接受了死亡教育,明白了生命的意義,而後的33年,每天都“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裏的最後一天,去完成自己最想做的事。所以,他才能一次又一次創造科技的奇蹟!

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死亡,因爲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生命。我們的孩子可以不成爲喬布斯,不成爲學霸,不成爲社會精英,但一定要成爲他自己!

下一次,當孩子問我們,什麼是死亡時?你想好怎麼回答了嗎?別逃避,正視死亡,就是尊重生命,我們談論死,是爲了珍視生!

那麼,當孩子問什麼是死亡時應該怎麼回答呢?應該根據不同孩子的年齡、性格用不同的方式。

1948年,匈牙利心理學家瑪利亞•耐基調查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死亡的認知狀況,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認知程度不一,應該有差異地與孩子談論死亡。

【0—4歲】: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少主動提出疑問。孩子無法區分死亡和分離的概念,因此這個階段不應該主動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話題,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這個時候與孩子談起死亡,反而會適得其反,更多的關注點應該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建立其安全感。

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問到關於死亡的問題,父母可以用比喻、擬人的方式跟孩子解釋死亡,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奶奶去天堂啦”、“狗狗睡着了,要做一個很長很長的夢……”

【5歲—9歲】:學齡前的孩子,並沒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但經常會問及與死亡相關的問題。面對這類問題家長不應該恐慌,更不能嚇唬孩子,應該坦然回答不躲閃,因爲家長的坦然會讓孩子認爲死亡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家長對這個話題非常敏感、忌諱或禁止談論時,就有可能把死亡這個概念和可怕的東西聯繫起來,進而產生恐懼。

【9歲以後】: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對死亡有了成熟的認識,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更是永久性的。這時家長不應該通過編造的童話故事去忽悠孩子,更多地是理性地告訴孩子死亡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應該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還可以與孩子共讀一些關於生命起源和生命隕落的書籍、畫冊,藉此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死亡,是個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的確,給這些從未經過世事,從未經歷過生死離別的孩子們講解關於死亡或者去世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但是讓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就等於讓他們真正理解生命的終結和存在,他們也一定會對人生的意義有更多的深入思考,並明白今天的重要,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

- END -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