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部中國運河通志問世:百餘專家歷時八年編成千萬字鉅著

9月27日上午,2019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暨世界運河大會在揚州開幕,20多個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運河文化促進城市發展之路。

作爲開幕式的重要環節,國家文旅部部長雒樹剛、江蘇省省長吳政隆上臺爲《中國運河志》出版發行揭幕。

《中國運河志》是一部1400萬字的鉅著,是由100多位專家跋涉一萬多公里,行遍一千多個古鎮,歷時8年編纂而成。這部著作填補了中國運河通志出版的空白,目前已由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正式出版發行。

中國大運河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創造力的工程之一,被譽爲“鐫刻在中國大地上的浩瀚史詩”。中國大運河連通古今,沿線散步着豐富的古蹟遺存,前人留下了運河治理的豐富經驗,以及反映水系分佈、河道走向、閘口設置的珍貴文獻。作爲“活態的遺產”,至今山東南部、江蘇、浙江的運河仍是當地的“黃金水道” 。

令人遺憾的是,此前沒有一部反映中國運河歷史發展全貌的志書。

2008 年,江蘇牽頭啓動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工作。2012 年,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啓動了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運河出版工程。這一出版項目,被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隨後,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邀請100多位專家學者組成專家團隊,開始《中國運河志》的編纂。

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江蘇作爲中國大運河的發祥地,成爲運河沿線省市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環。“大運河江蘇段縱貫南北790公里,擁有世界遺產點22處,遺產河段6處,串聯其吳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金陵文化等地域文化。”江蘇省省長吳政隆在開幕式講話中說。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爲此,江蘇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國運河志》的支持。

根據會場視頻介紹,100多位專家學者用雙腳丈量運河,足跡遍佈大運河沿岸每一個村落,他們滿世界搜尋資料,找回流失在海外的運河古地圖。從田野考察、資料收集,到書稿呈現,再到書籍出版,“他們用文字修葺了一條溝通古今、縱橫南北、奔往未來的 ‘河 ’”。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中國運河志》共 9 卷1400萬字,分別爲《總述 • 大事記》《圖志》《河道工程與管理》《通運》《城鎮》《社會文化》《人物》《文獻》《附編》,採用方誌體例、以分類敘事的方式,全面記述中國運河的河道變遷、水利工程、運營管理、漕運通航、沿線重點城鎮、社會文化現象、重要歷史人物等。

滿頭銀髮的復旦大學首席教授鄒逸麟是《中國運河志》總主編。他回顧《中國運河志》的編纂歷程時表示,這部《中國運河志》是一部歷史資料性的工具書,因此要強調全面、第一手、精確。他認爲,這部書的出版,對中國運河研究的文化貢獻很大。

內河航道國際組織(IWI)主席、《中國運河志》國際顧問大衛 · 愛德華茲 - 梅表示,對這項出版工程,國際運河愛好者學會感到十分欽佩,並對出版成果的質量表示由衷的讚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