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航母時代,來了!

中國的第三艘國產航母要來了?這回確實有準確消息了。繼16和17兩艘航母之後,根據新華社11月26日官方社交媒體公衆號上一篇名爲《6年前這個紅遍全國“style”,至今讓人心潮澎湃!》的文章指出,中國新型航母也已經在船臺上有序建造。新型航母也就是第三艘航母,這是官媒首次確認中國正在建造第三艘航母。關於這艘航母的具體技術細節,我們尚不得而知。但是關於這艘3.0航母將搭載“鶻鷹3.0”作爲艦載機的消息卻已經鋪天蓋地。

FC-31出口版

從實際來看,我國的潛在艦載機選擇則要少得多。現在,中國現役艦載機殲-15已經超過1年多沒有新機服役的消息了。而下一代艦載機更是連一架樣機、甚至一張公開的設想圖都沒有。而中國的第三艘航空母艦,也是第一艘彈射型航空母艦已經在“船臺上有序建造”。此時如果有條件,能夠採購美國的F-35C艦載戰鬥機,自然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未來20-30年中國航母艦載機的選型問題。但現實是,中國沒有印度、日本、韓國這樣優越的軍貿環境,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側面型號對比

從目前的種種跡象和消息來源看,北方的“鶻鷹3.0”確實可能確實已經贏得了下一代國產航母艦載機的競標。畢竟拋去一切“技術問題”不談,中國目前只有兩家主力戰鬥機設計研究所和兩家主力戰鬥機生產廠。即使是出於“商業競爭”、“反壟斷”的原因考慮,也不太可能坐視其中一家因爲沒有訂單而倒閉。但現在,北方某廠僅負責殲-16戰鬥機的生產、某研究所也僅負責FC-31項目的發展。按常理來講,如果“鶻鷹”項目終不能修成正果,獲得國家的資金支持。可能該廠、該研究所就真的要倒閉了,當然從軍事發展上看,這樣的情況不應該出現。

其實,一直有觀點認爲:FC-31(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殲-31)目前的狀態並不可能上艦。其1.0版本自不必說,專門優化了前起落架結構的2.0版本也一樣存在着定位不清、用途不明、氣動陳舊、動力落後、航電設備配套不全等一系列問題。一定要“沒活找活幹”,承接海軍下一代艦載機項目的話,其必須在這些問題上有所突破。即“鶻鷹3.0”必須要“根治”1.0、2.0版本身上的這些缺陷。鑑於某大型國企一貫的表現,我們還是對其這一能力表示懷疑,所以“鶻鷹3.0”一天不亮相、不上艦、不量產,我們都對其能否“做好這一單”表示懷疑。

機動飛行展示

而且,當設計所完成了設計方案,還需要工廠能夠完整的實現這一設計。但從歷史上來看,某廠在製造上的問題並不比某所的設計問題更小。以其現在生產的殲-16戰機爲例,量產兩年以來,不論是產量還是單機飛離價格居然相對於領先其一代的殲-20戰機都沒有決定性優勢。如果將這樣的態度延續到海軍第四代艦載機的建造和“售後”中,“鶻鷹3.0”也難免重蹈高故障率的迷思。

生產線還處於相對整機建造過程

除了“態度”問題以外,存在的攔路虎可能還是某廠從沒有真正接觸過“西方化”的“標準化生產”。長期以來,某廠一直在生產蘇式戰機或者蘇式戰機的國內發展型號,而對於這些戰機的生產,俄羅斯人本身就還在追趕“西方先進”工藝。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嘗試打破南方廠生產南方機、北方廠生產北方機的“思維定式”,嘗試在北方建立一整套“南方標準”的殲-10或者殲-20戰機生產線。在“鶻鷹3.0”設計完成之前,讓某大型國企預先熟悉三代半戰機、四代戰機的“標準化”、“脈動式”生產流程。

3.0時代 艦載機在哪呢?

幾年前,中國航空企業的領導曾說過:“鶻鷹”戰機的設計要求是“打得過美國的F-35”。但此前“鶻鷹”1.0、2.0的實際表現顯然與這一目標相去甚遠——不僅僅是飛機的性能,更重要的是飛機的研製進度。要知道,FC-31首架原型機的首飛僅僅晚於殲-20首飛一年。而如今,殲-20已經批量進入空軍作戰部隊服役,量產2年以來,殲-20戰機的年產量已經超越F-22的平均年產量。但作爲對比,“鶻鷹”甚至連第三架原型機還沒造出來。所以,儘管我們已經站在了航母3.0時代的門檻上,但是不是就能用得上3.0的艦載機,現在還是個難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