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出現的海軍四代機

一直有一個說法,說海軍正在進行第四代艦載戰鬥機的選型工作。最有可能中標的就是被成爲“鶻鷹”的FC-31的驗證機型號。但是,拋開各種不靠譜的消息,我們還是可以分析下,這款機型到底有沒有可能“轉正上艦”

F/A-18

在“轉正上艦”的過程中,鶻鷹必然要解決的問題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氣動佈局。從飛機設計的角度來看,中型戰鬥機的航程載荷比幾乎必然要弱於重型戰鬥機,而雙中推中型戰機又幾乎必然弱於單大推中型戰機。在極其強調飛機作戰半徑的航母戰鬥羣中,這一缺點又被放在了“放大鏡”下。爲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人爲雙發的F/A-18戰鬥機“常備”了三個巨大的副油箱;又在下一代戰鬥機的設計中,開創性的使用了“單大推”模式。

F-135發動機

但美國人的解決方法並不適用於中國:中國一時半會做不出F-135那樣“潑辣”發動機,而下一代戰鬥機又不可能像F/A-18、陣風-M那樣“常備”副油箱,因爲這會破壞戰機的隱身性。那麼解決問題的手段,就只能指向“動力不足,氣動來補”:如果大幅提升飛機在巡航速度下的升阻比,飛機的航程載荷比也會隨之上升。但要完成這一目標,就必須要使用比殲-20更加“劃時代”的氣動佈局,比如:無垂尾大三角翼下反翼尖——這是目前技術條件下高速段低阻力的最優解。

渦扇-19發動機?

其次,雙發除了耗油量的問題也同時存在體積和重量過大的問題。在飛機尺寸受限的前提下,這會無謂的增加飛機的死重並擠佔飛機的設備安裝空間。要完美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還需要解決“先進中等推力發動機”的問題。目前熱傳“鶻鷹3.0將搭載渦扇-19先進中推”,不過這裏我們同樣對渦扇-19的發展持懷疑態度。另一種“保守”的說法是,“鶻鷹3.0”將搭載RD-93的國產版本渦扇-13發動機,但這種發動機推力實在太小,兩臺發動機的推力加一起尚不及一臺F-135,實在難堪大任。相比之下,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同英國合作,復活EJ230、EJ270發動機其實是更好的選擇。畢竟中國曾經有引進英國斯貝發動機的合作基礎,2015年以來中英關係也相對不錯。

彈艙還是太小

海軍艦載機不同於空軍戰術飛機,可以“專精”於某一領域。相反,航母上有限的戰術飛機容量決定海軍需要一款“全能戰機”。舉例而言,美軍F-35的體量比F-22要小得多,然而其彈艙容量卻遠遠大於後者。“海軍艦載機必須擁有對面攻擊的能力”即是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之一。同樣的問題也適用於“鶻鷹”。目前,不管是鶻鷹1.0還是2.0,其彈艙都還是同殲-20、F-22一樣的小容量“空優型”彈艙。這顯然不能滿足海軍艦載機對於“對面攻擊”的需求。而要增加彈倉容量,勢必要在現在的驗證機基礎上大幅修改飛機結構。

艦載機改進空間極大

最後,“鶻鷹”3.0還必須從現在“一架能飛的飛機”,進化成“一架能作戰的戰機”。這意味着其必須要爲體系化作戰所需的衆多子系統預留充足的安裝空間——當下的“鶻鷹”1.0和2.0還都無法容納一整套像殲-20那樣的信息化作戰系統。而如果以“上艦當艦載機”爲目的,加固的起落架、摺疊機翼、尾鉤和結構補強等也勢必進一步“侵佔”“鶻鷹”本就擁擠的空間和重量。這將對設計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前,“鶻鷹”戰機的研製並沒有獲得國家的支持,其項目經費全部靠自籌,項目進度緩慢尚有情可原。如今,如果“鶻鷹”真的“轉正成功”,國家必然會加大在這一項目中的投資力度。今後“鶻鷹3.0”的研製速度,也應該會相應的開始提速。在此我們也衷心的希望,中國海軍的第四代航母艦載機能夠按時、保質、保量的與中國的下一代航母同時服役。

未來究竟誰會上艦?

畢竟我們不像印度人一樣,即使失敗了也還有外國飛機可買。而“鶻鷹3.0”如果進行艦載機的強化設計,那麼無疑未來出口的市場將會更小,到時候誰能來接盤呢?因此,現在關於艦載機未來的發展,還沒到最終蓋棺定論的時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