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旋律,聽一曲《父老鄉親》

 “我生在一個小山村,

  那裏有我的父老鄉親

  鬍子里長滿故事

  憨笑中埋着鄉音

  一聲聲喊我乳名

  一聲聲喊我乳名……”

 音質甜美、圓潤動聽的旋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詞,讓我深深地記住了這首歌。歌詞裏不僅有“我勤勞善良的父老鄉親”,還有“小米飯把我養育”。那時,我聽到這句時,禁不住淚水盈眼,感動之餘,腦海回放我曾經的山村,勤勞樸實的父老鄉親。

  其實這首歌的原唱是範琳琳“在1990年舉辦的CCTV春節軍民大聯歡節目《軍民團結向前進》大型晚會上”演唱的一首歌,但那時,我並沒有看到,更沒有聽到。

家鄉山嶺起伏,自我記事,就有了穀子的模樣,也有小米飯的香甜。

  過去的農村,小米就是最好的營養品,無論大人還是孩子,能天天喝上小米粥,那算得是上等生活。

  那個年代,村人按照人口分配自留地,根據你家的需要,自由支配。因此,村人大多數種稀罕糧食,譬如穀子。穀子有飯穀子與黏穀子之分。飯穀子,就是平常做飯用的小米,黏穀子,叫黍子,是專門包糉子的一種黏米。

  記憶中,我家年年種植穀子。穀子貌似也怕重茬,所以每年要變換不同的地來種。這樣出苗率高,收成沒有自然災害,一年的小米粥,不成問題。但是,穀子相對地瓜,產量要低,生產隊按照人口路分的那些根本不夠喫的,每年,小米還是母親送粥米(方言)的必須禮物,所以,父親爲了母親的“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還是堅持年年種植穀子。直到1981年土地實行生產責任制,自此後,我家的穀子種得比往年都多,可以率性地整塊地種。自家喫不完,母親可以拿着當禮物品送人。

  記得我1990年我懷孕那年,母親嚷嚷父親又多種了一小塊地的穀子。我生孩子時,除了親戚送粥米的小米外,母親又整整送我50多斤小米。那年的小米,我喫不了,又拿婆婆家(那裏不種)很多。

  我是母親養育的第二個成活的孩子,但是,我十個月大時,母親得了一場病,我因此也斷奶水,聽父親說,我是喝小米粥與喫地瓜長大的。所以,我姐妹四人中,我是母親最疼愛的孩子。當然,嬸子家姐姐的奶水,有時我也喫點,但那個年代,物質匱乏,幼兒除了喫奶水,能喫的就是小米粥與雞蛋。雞蛋也是稀罕物,如果家裏恰遇雞瘟,連雞毛都沒有,何況雞蛋了。

  “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我住過不少小山村

  到處有我的父老鄉親

  小米飯把我養育

  風雨中教我做人

  臨別時送我上路

  臨別時送我上路

  幾多叮嚀

  幾多期待

  幾多情深

  啊 父老鄉親

  啊 父老鄉親......

  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1005字)

2020.1.16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