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喝巖茶,都聽過一句話。

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五道六道也不差,七泡有餘香,八道有餘味,九道十道仍回味。

這說的是巖茶沖泡時,不同泡數的口感變化。當然,從側面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巖茶,至少可以沖泡十次。

事實,真是如此嗎?

A茶友反饋,自己買的茶只能泡四五次,之後就沒有什麼味道,也沒有香氣,該換茶了。似乎與九道十道仍回味相去甚遠。

面對此情況,大多數人會將原因歸結於茶的質量不好。

B茶友反饋另一個情況:正巖肉桂,泡到七八衝就沒什麼味道了。

正巖茶,在不考慮工藝不好的情況下,是絕對的品質擔當在,怎麼也只能泡七八次呢?

甚至有的茶友,直接將耐泡度視爲檢驗巖茶好壞的標準。

耐泡,就是好茶。

不耐泡,就是爛茶。

但根據過來人的經驗來看,單純以耐泡度作爲判斷品質標準,太過武斷。會影響巖茶沖泡次數的因素,不在少數。

巖茶耐沖泡次數,與什麼因素有關?

1.巖茶物質含量

巖茶能沖泡幾次,與茶葉內在物質含量密切關聯。

內在物質豐富的巖茶,比內質不足的茶要耐泡。

內質豐富的巖茶,相當於是100%電量的手機,能續航八小時。而內質不足的巖茶,就是電量只有10%的手機,沒用兩小時就關機。

而巖茶內質物質的多與寡,與山場、樹齡密切關聯。

【山場】

通常,山場好的巖茶,內質充足。

山場,指的是茶樹生長的環境,在傳統的山場劃分中,有正巖核心產區,非核心正巖產區,半巖、洲茶的區別。

茶樹生長的環境,由溫度、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共同組成。

這些因素只有在達到一個完美狀態,才能孕育出頂尖品質的巖茶。

典型代表:三坑兩澗(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

三坑兩澗,土壤肥沃而疏鬆,茶樹紮根深,營養物質吸收快;

三坑兩澗,水分充足,坑澗中氤氳着水汽。這些水汽,可以降低溫度,有利於氨基酸物質的形成,從而保證茶湯的清甜和鮮甜。

三坑兩澗,日照時間較短,且光線還會被水汽所折射,茶葉中的咖啡鹼和氨基酸含量會適當下降,茶湯不容易苦澀。

……

在這一系列的作用下,三坑兩澗巖茶的內在物質富足。排除工藝、沖泡因素的影響,正巖茶要比半巖茶更耐泡。

【樹齡】

一般樹齡老的巖茶,要比樹齡年輕的茶來得更耐泡。

這是因爲樹齡老的茶樹,根系發達,吸收營養物質的觸角豐富,相當於同時有十根吸管在吸收物質。倍數吸收,贏在起跑線上茶,茶葉的內質自然就充足了。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喝老叢水仙,會明顯感覺到它比普通水仙稠,還更耐泡。

2.巖茶沖泡方法

那是不是隻要出自正巖山場的巖茶,就一定非常耐泡,每一種都能沖泡十幾次呢?

不,不能這麼片面。這中間還要計算上衝泡方法。

此處所說的沖泡方法,包括茶具的選擇,注水量的控制,沖泡水溫的把控等。

如同樣8克正巖肉桂,分別用110毫升、150毫升白瓷蓋碗沖泡,耐泡度就不同。

150毫升的蓋碗泡茶,沖泡次數就明顯會下降。(用同樣水溫沖泡,出水時間一致)

這是因爲水量加多了,茶葉中的內在物質多度消耗了,沖泡次數就減少了。

再比如,出水時間也會影響沖泡次數。

我們在審評巖茶的時候,用坐杯2分鐘,3分鐘,5分鐘的方式沖泡,一般喝前三泡,到了第四衝基本沒有什麼味道。

過多消耗內在物質,必然是有代價的。

倘若,我們使用的是快出水的方法,從第一衝到第五衝,都是用五秒快出水的手法泡茶,茶葉可以沖泡十次以上。

是以,巖茶耐泡程度,深受細節影響。

一泡巖茶,究竟能沖泡幾次?

巖茶沖泡次數,它不是單選題,答案並不唯一。

結合日常喝茶經歷,麻花可以給出一個參考區間範圍。

正巖肉桂,不考慮樹齡因素,沒有采取瘋狂坐杯的方式,一般沖泡十衝沒問題。

實例:坑澗肉桂。前五衝五秒快出水,從第六沖開始適當坐杯,這種沖泡方式下,可以喝到十衝,毫無壓力。

正巖肉桂,樹齡老一些,按照快出水的方式沖泡,則會更加耐泡,之前喝馬頭巖老樹肉桂,沖泡到十二衝仍舊能感受到湯水裏強勁的桂皮香。

實例:馬頭巖老樹肉桂,以及近來喝到的九龍窠肉桂,沖泡十二次都沒問題。且到最後,茶湯依舊是意猶未盡的感覺,耐着性子,還能再衝泡兩次。

同樣,水仙茶的沖泡次數,受樹齡影響較大。

如龍頭洞高叢水仙,沖泡十次毫無壓力。慧苑老叢水仙,則輕鬆趕超它,實力碾壓。

巖茶能沖泡幾次?

這是一個開放式問答,答案有非常多。

於我們喝茶者而言,巖茶越耐泡越好,這意味着我們能多喝幾衝,這簡直就是賺到了。

尤其是在會客時,都不必頻繁換茶,像麻花碼字的時候,準備一泡龍頭洞高叢水仙,或者是老叢梅佔,能從開篇喝到結尾,不必反覆起身,多省事兒。

您可別覺得麻花俗,這是人之常情。

最後,有一點我們要明確:茶耐泡與否,並不能片面地作爲判斷品質的唯一標準。

沖泡次數與好茶之間,還隔着工藝、山場的距離。

只有山場好,工藝好,又耐泡的巖茶,纔是真正的高水準巖茶,值得一擲千金!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