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稱老君顯靈下降羊角山,詔令於其地建立太上老君廟,並對道教採取了一系列扶植、推崇的政策,巧妙地利用道教爲其政治統治服務。隨着波斯的祆教、摩尼教,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景教等紛紛從絲綢之路和海上航道的傳入,唐高祖李淵提出以中華本土之道教爲先,儒教居中,佛教爲末的三教序位,認爲:道教能經邦致理,返樸還淳。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社會產生了儒、法、道、墨等各種思想流派,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學術上繁榮景象。

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天下,西漢武帝前推行黃老之術而以“無爲”治國。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那麼,爲什麼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說法呢?

老子生於公元前571年,姓李,名耳,諡號聃,所著《道德經》爲道家經典著作。老子是道家宗師,其學說後被莊周發展。生於公元前551年孔子,比老子小20歲,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一般認爲,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孔子的儒家學說從漢代開始推崇,後被稱爲“聖人”,但在唐代產生了“老子天下第一”的說法。

隋朝末年,社會上廣泛流傳着“天道改,老君子孫治世”、“楊氏將滅,李氏將興”的政治讖語。李淵起兵晉陽,道士們積極響應起義軍。樓觀道岐暉大肆宣傳“李氏興,天道改”,稱李淵爲“真主”、“真君”,開倉獻糧,支持起義軍。這實際上是利用老君李姓,爲李淵集團製造皇權神授,以此來號召社會民衆,推翻隋朝腐敗的統治。

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稱老君顯靈下降羊角山,詔令於其地建立太上老君廟,並對道教採取了一系列扶植、推崇的政策,巧妙地利用道教爲其政治統治服務。隨着波斯的祆教、摩尼教,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景教等紛紛從絲綢之路和海上航道的傳入,唐高祖李淵提出以中華本土之道教爲先,儒教居中,佛教爲末的三教序位,認爲:道教能經邦致理,返樸還淳;教主老子,是唐宗室的先祖,李氏王朝的建立,實賴老君的功德。

唐太宗李世民封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下命朝內百官研習《老子》五千文,科舉策試增加《老子》條目,設立宗正寺,掌管道士佛徒。由於政策的優惠,出家爲道的人數激增,道館林立,道教在全國很快地發展起來。

佛教徒們不甘示弱,圍繞着道、佛二教教義優劣之爭,華夷先後之爭,老子西去化胡之辯的佛道爭論由此展開。由於唐王室的支持,道教在辯論中取得了勝利,並湧現了許多道派,有正一派、高玄派、升玄派、金明派、三皇派、靈寶派、上清派等。

唐朝以道家爲先,儒家爲次,佛教爲末。這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來歷,而孔子只能屈居第二,故被反對者稱爲“孔老二”,因佛教來自印度,所以中國人至今稱印度人爲“阿三”。老子天下第一,天下第一的老子像在哪呢?

1996年,江蘇茅山道院在元符萬寧宮內建造了一座高99尺、重106噸、用226塊青銅拼接而成的露天老子銅像。這尊銅像爲中國道教史上、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一座露天老子神像。

茅山道教淵遠流長,老子像建成後,手掌中的馬蜂窩成爲又一個神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