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国志》中关于孙坚私藏玉玺这一段是没有记载的,这段故事记载于《吴书》之中,《三国演义》基本是抄袭吴书,略加改动。《吴书》写孙坚得玉玺的本意应该是为了说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因为魏国有汉献帝的禅让,蜀汉有刘备的皇族身份,而东吴没有称帝的理由,因此编出这么一个故事。

江东猛虎孙坚,在《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伐董卓这一段故事中,孙坚无疑是最勇猛的那一个,董卓也说自己视关东诸侯如草芥,唯独知道这孙坚勇猛异常,是个厉害的角色,如果能除掉孙坚,然后再解决二袁、刘表,则天下可定!

当时孙坚因为袁术不发粮草而心生不满,回来跟袁术吵了一架,在此背景之下,董卓想拉拢孙坚,派李傕向孙坚说媒,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孙坚当儿媳妇,结果孙坚大义凛然地拒绝了。当孙坚说出拒绝的话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孙坚绝对是心向汉室的忠臣。原文如下: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吾不斩汝,汝当速去,早早献关,饶你性命!倘若迟,粉骨碎身!

在《三国志》正史中,李傕向孙坚说媒的事情也有记载: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不管在演义还是正史中,孙坚都是活脱脱的忠臣一枚,不仅仅在和亲上有如此表现,接下来还有。

之后董卓弃洛阳,逃往长安。汜水关守将赵岑见董卓已经逃走了,自己也没有守关的必要了,就献关投降。孙坚此时带兵第一个奔往洛阳,而洛阳城已经被董卓烧光,抢光,连百姓也都迁走了。

孙坚入城以后立马采取补救行动,令兵士先救灭大火,然后屯兵城内;再让人将洛阳宫殿的残砖败瓦打扫干净;董卓发掘的陵墓全都让人重新复原掩埋好;临时搭建了三间祠堂,让众人一起祭祀。当天夜里,孙坚坐在残破的洛阳宫城之中,仰观天象,叹息: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说完以后还不禁流出了眼泪。为国家衰亡伤心难过,此时男人的眼泪让读者动容!

在《三国志》中,虽然没有如此生动的描写,但是也基本记录了孙坚进城之后的表现:坚乃前入至洛,修诸陵,平塞卓所发掘。

到此为止,孙坚忠臣的形象已经塑造得很完美了!但是情形急转直下,谁都没想到,一瞬之间,孙坚的形象就崩塌了!

孙坚正在叹息的后,突然有人告诉孙坚宫殿南边的井里有五色光散发出来。孙坚过去打捞,就发现了这传国玉玺。身边大将程普说出了传国玉玺的由来,并告诉孙坚这天赐玉玺,证明孙坚以后必定能登九五之尊!孙坚听到这句话以后,动了私心,就背弃了讨董联盟,一人独自回了江东。从此以后,孙坚也就沦为一个只顾着争地盘,抢钱粮的军阀,而之前心心念念的国家全都抛诸脑后!

这时的孙坚,让人觉得他是岳不群式的伪君子,之前的爱国之情难道都是装出来的吗?

在《三国志》中关于孙坚私藏玉玺这一段是没有记载的,这段故事记载于《吴书》之中,《三国演义》基本是抄袭吴书,略加改动。陈寿没有摘取《吴书》中的这一段,是认为这段记载不太真实。

首先是玉玺在井里发出五色光,这就不可能的事情,在别的史书中经常看到这种不可思议的祥瑞出现,但是《三国志》很少有这种虚无的记载;再者孙坚本来是诸侯中最具有忠义之心的人,突然因为一个玉玺就改变了整个人的心性,改变了自己的目标,转变的幅度太大,有点不合常理;《吴书》写孙坚得玉玺的本意应该是为了说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因为魏国有汉献帝的禅让,蜀汉有刘备的皇族身份,而东吴没有称帝的理由,因此编出这么一个故事。

但是这么一编,孙权是有理由当皇帝了,但是孙坚却丧失了忠臣的形象!

孙策在后来追思自己的父亲时还说:“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因此,孙策继承父亲的遗志,第一目标就是恢复江东基业,第二目标就是成为朝廷的外援,仍然心向汉室!可见孙文台,一片忠心并未因为玉玺而消散,并且将此志向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只是后来天下大乱,汉朝已经不是原来的汉朝,守护她的人心也变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