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論是“修改定位”,還是在朋友圈展示的其他用於營造人設的事物,正如李松蔚說的那樣,如果自己的內心沒有完成目標的動力,這些虛擬人設依然無法讓你成爲那個,想象中的“環遊世界的人”。這不,假期一結束,媒體就爆料,朋友圈定位也可能是“人設”的一部分。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語境 編輯/Tim

來源: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

10塊錢改的了朋友圈定位,改不了你的內心世界。

10月11日,公衆號“達摩克里斯之城”爆料了一件記者集體“被騙案”。事情的起因是一名人民日報的記者在微信羣裏提起,自己被一個自稱是人民網的編輯借了錢。這一聊不要緊,好多記者都表示自己被這個人借了錢。 

最後發現,這個人不僅是個假記者,而且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子,居然有記者被騙了五六萬! 

這個騙子是怎麼僞裝成記者又騙過了一羣專業記者呢? 

據悉,這位自稱人民日報朱翔宇的人,經常在朋友圈轉發人民日報相關稿件,並且帶有人民日報大褲衩定位。除此之外,他還敢於在各種線下媒體活動露臉,和其他記者打招呼,攀關係。 

不得不說,朋友圈人設有時候就是別有用心,小到高檔餐廳喫一頓飯,大到上萬金額的行騙。 十一假期,國內景區人頭攢動,出國遊的也不少。出趟國,難免會發個朋友圈秀定位。這不,假期一結束,媒體就爆料,朋友圈定位也可能是“人設”的一部分。 

10月9日,據澎湃新聞報道,某電商平臺提供修改朋友圈定位服務,全球定位最低10元。客戶只需編輯好圖文後提供個人信息給賣家修改即可。 

有商家稱,國慶假期購買“各地”服務的客戶都有,一些商家還會提供旅行素材,使定位更加逼真。 

當天,話題“10元就可朋友圈改定位”也登上了微博熱搜。

微信朋友圈,原本是一個記錄真實生活的較爲私密的社交平臺。但隨着美圖軟件的更新迭代,每張自拍都精緻得不像自己;隨着微信好友從兩位數到四位數,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謹言慎行。 不僅是代購微商這些有功能性的微信號,很多普通個人也開始在朋友圈製造自己的人設。人設不僅通過圖文內容來打造,連“定位”也可以爲人設而“造假”。 

10月11日,微信團隊針對“售賣朋友圈改定位服務”做出回覆,稱其對此並不知情,並已由技術部介入調查。微信方面還警示用戶,這種外掛軟件不僅破壞了微信平臺的生態平衡和正常運營,還爲惡意營銷行爲提供了便利條件,對正常用戶造成騷擾,而且使用外掛軟件存在隱私、財產安全等多種風險。 

次日(10月12日)上午,微信團隊又做出了最新回應,表示正在與淘寶就外掛軟件售賣信息事項進行溝通,要求下架相關違規服務。 

在知乎問題“如何評價微信團隊回應‘10 元就能在朋友圈改定位’?”的回答中,通訊話題優秀回答者“甜草莓” 認爲這個生意等同於“收智商稅” ,因爲修改朋友圈定位其實是最初級的應用就能實現的功能。 

中國洛陽電子裝備試驗中心的李盈達向刺蝟公社解釋了其中的原理:“手機定位通過GPS+基站定位獲取,微信等應用程序通過系統的API獲取GPS的位置。API是應用程序接口,是操作系統提供的統一調用各種功能的接口。比如對於定位功能,各種APP不能隨意擅自調用GPS模塊,而需要通過API去獲取位置信息,以利於統一管理。應用程序想要獲取虛擬的假定位,需要屏蔽掉GPS模塊,把一組任意經緯度值直接給API接口。” 

簡單來說,應用程序顯示的定位是通過“GPS-API-應用程序(如微信)”,而修改地址的外掛程序相當於在“GPS-API”這個環節上動了手腳。 

在今年2月,中國青年報就曾對類似的“定位軟件”進行報道,並針對軟件的合法性諮詢了相關人士。張家港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楊揚琴認爲,“虛擬定位”軟件在得到授權情況下,僅僅用於測試數據是合法的,但如果出售軟件用於牟利,則是違法的。 

“10元就可朋友圈改定位”無疑是個違法行爲。 

“真的有人這麼做嗎?還真有人往這上面花錢呢!?”這是從事廣告諮詢的米西(化名)看到這條新聞的第一反應。 

雖然花的錢不多,她不太能理解這樣的行爲:“是想通過朋友圈營造假裝在旅遊的感覺嗎?” 米西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去了以色列,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定位——朝聖地耶路撒冷,“我發定位一般是兩種場景,一種是商務,另一種是旅遊。” 

新媒體編輯肖迪(化名)也表示自己從未了解過此類操作,“我沒有改過地址,朋友圈應該也沒有這樣的行爲。不過有時候我會改一個有趣的定位,比起單純顯示一個地名會更有意思。” 

肖迪所說的“改定位”,修改的是定位名稱。通常在發朋友圈定位時,會出現一系列可選擇的定位地址,如果你在搜索欄中打出你希望顯示的定位名,例如“最適合週末睡覺的窩”:

此時,微信會提示“沒有找到你的位置”,繼續點擊“創建新的位置”,並按要求補充相關信息:

再點擊“完成”,發送朋友圈,即可顯示一個“個性化”的定位。

雖然顯示的是個性化的名字,但是點進去後地理位置仍然不會發生變化。 

有些人花錢改定位,也和肖迪一樣,單純爲了“好玩”。而另一部分人,則是爲了營造人設。 

營造人設的第一層是爲了滿足虛榮心。

 “修改朋友圈定位”對於有能力出國行的人來說,顯然沒什麼必要,有需求的是那些沒有能力和條件實現異地或境外打卡的人。根據央視網在新浪微博發起的投票“怎麼看待10元就可朋友圈改定位”,絕大部分網友認爲這是虛榮心作祟。 

微博簽約自媒體冰彬兵稱,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一個房產中介,長相一般,但朋友圈非常洋氣,“整個長相脫胎換骨,整天出遊世界各個地方”。但是如果真的認識瞭解這個人,看到這些就會覺得無語發笑。 

“現在的朋友圈早已脫離了真誠交友的原則,放眼望去身邊大多數的朋友圈不是在裝逼就是正在裝逼的路上”,冰彬兵說。 

這和發自拍必須美顏十級無瑕疵別無二致。能夠實現這樣的效果是得益於科技的進步,而科技的進步似乎又助長人類的虛榮心。 

如果虛榮心變了質,營造人設就成了欺騙。 其中,典型代表莫過於讓你瞭解游泳健身的教練或是出入機場的代購。從職業的角度考慮,如果一個代購會使用“修改定位”服務,呈現出自己在不同國家奔波的狀態,不一定是因爲虛榮心,而是要營造人設,讓顧客相信“我賣的的東西都是辛辛苦苦通關進口的”。 

但他究竟有沒有親自去呢?其實不一定。 試想一下,是否又有人爲了欺騙自己的另一半,而標註了假地址呢?明明沒有出差,而是跟情人幽會,卻在朋友圈上發佈定位謊報自己到了出差的城市。 對於“修改定位”探討,背後是朋友圈生態的轉變。

文化訪談類節目《非正式會談》的第五季曾經討論過一個話題,“在朋友圈打卡有用嗎”。這裏的打卡指的是完成一項任務或實現一個目標,朋友圈打卡,其實是由於社交媒體的發展,人們將真實生活嵌入網絡生活的反映。  

北京大學臨牀心理學博士李松蔚在節目中分享了一個觀點,他認爲“朋友圈打卡”連接了兩個不同的概念: 一個概念是目標,是自己的事,“我在做什麼”;另外一個概念是人際關係,“把自己做的事情放在人際圈裏”。

“打卡”是一種製造朋友圈IP的行爲。從人際關係角度來看,是一個人希望讓別人看到他身上積極的元素和優秀的一面,從而在朋友圈獲得支持鼓勵的正向激勵。但如果你的打卡只是形式主義,這就如同虛擬定位一樣,轉變爲“營造人設”的行爲,同樣也是一種虛榮的表現。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打卡”能實現目標嗎?李松蔚說,基於心理學的案例,它對於實現目標本身幫助沒有那麼大。如果你過於依賴朋友圈的反饋,把自己內在的動力轉化成人際關係的動力,卻沒有收穫到足夠的反饋,就很可能產生挫敗感。 

同理,如果朋友圈逐漸對你營造的人設失去興趣,而你又依靠“虛擬人設”活着,當泡沫被戳破或自然消失的那天,你也只剩下了一個空殼。 

不論是“修改定位”,還是在朋友圈展示的其他用於營造人設的事物,正如李松蔚說的那樣,如果自己的內心沒有完成目標的動力,這些虛擬人設依然無法讓你成爲那個,想象中的“環遊世界的人”。

而開篇那位成功忽悠了一衆記者的騙子,很快就在記者們抽絲剝繭的分析、追蹤下,繩之以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