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增資背後也折射出行業整體的困境,消費金融公司融資渠道缺乏、資產端受制於銀行,獲客成本高,消費場景競爭趨於飽和,而引入新的股東就是希望能從資金和資源兩方面解決上述問題。隨着監管、行業環境的變化,消費金融告別了簡單粗放式的發展階段,特別是隨着資金、獲客成本的不斷上升,場景化、科技化都成爲了下一階段消費金融公司競爭制勝的關鍵。

導語

2019年上半年已經過去,不少消費金融公司公佈運營情況。其中,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增速放緩,中小消費金融公司增速仍迅猛。從淨利看,行業分化趨勢嚴重,只有5家消費金融公司實現淨利破億。

隨着監管、行業環境的變化,消費金融告別了簡單粗放式的發展階段,特別是隨着資金、獲客成本的不斷上升,場景化、科技化都成爲了下一階段消費金融公司競爭制勝的關鍵。

頭部企業增長放緩 中小企業增長依舊耀眼

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底,15家中至少有8家總資產較去年同期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平均增速爲81.62%,平均規模擴張速度仍然較快。但與淨利潤增速相同,頭部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擴張速度明顯放緩,如招聯消費金融總資產同比也僅增長26.10%,馬上消費金融總資產同比增長爲46.78%;而一些中小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仍然呈現高增長態勢。如錦程消費金融、上海尚誠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總資產同比增長排名前三,分別爲176.66%、146.82%、101.92%。

由此可見,在經歷了前幾年的爆發式增長後,消費金融正逐步迴歸理性,規模發展瓶頸漸顯露,部分規模較大的機構資產擴張速度放緩實屬正常。這樣有利於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到資產質量上來,一些成立不久的中小持牌金融機構本身規模偏小,利用自身資源及場景優勢,爆發力較強,在規模擴張時增速顯得相對較快。

消金公司“補血”忙 多元化融資走起

一邊是增速放緩,一邊則增強抵禦風險能力。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規定,消費金融公司的最低註冊資本爲3億元,資本充足率不低於10%。雖然增速放緩,但規模仍在增長,消費金融公司“補血”不能停。

從資本與資產比率來看,15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有6家達到10%以上;排名比較靠後的爲招聯消費金融、湖北消費金融,資本與資產比率分別爲5.05%、5.73%,這兩家的資本充足率略有不足。

根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2019年上半年,就有5家消費金融公司先後完成增資,分別是長銀消費金融、河北幸福消費金融、杭銀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和招聯消費金融。

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增資背後也折射出行業整體的困境,消費金融公司融資渠道缺乏、資產端受制於銀行,獲客成本高,消費場景競爭趨於飽和,而引入新的股東就是希望能從資金和資源兩方面解決上述問題。

此外,讓消費金融公司“頭疼”的是資金成本正不斷攀升。受商業銀行壓縮同業規模的影響,消費金融公司的融資成本上升,利差進一步縮小。因此,除了股東增資,消費金融公司也在積極探尋多元化融資渠道。

部分實力較強的公司還可通過銀行間同業拆借、發行ABS、金融債券和銀團貸款等多種方式融得資金。截至目前,已有12家消費金融公司獲准進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對於消費金融公司而言,同業拆借作爲融資渠道之一,需消費金融公司連續盈利兩年,拆入資金餘額不高於資本淨額的100%,纔可獲得准入資格。與其他融資方式相比,消費金融公司同業拆借的成本更低,一般在3%-5%。從長期看,這有助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資金壓力。發行ABS也是消費金融公司又一融資的重要渠道。此外,金融債券和銀團貸款等也成爲擴大融資的方式。

獲客成本居高不下 場景爭奪戰加劇

相比於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知名度較低,且大多采取純線上模式,線下網點少。不僅是資金成本上升,消費金融已然進入競爭紅海,獲客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獲客難、用戶留存週期短,這是消費金融公司開展線上業務時普遍面臨的難題。

目前消費金融公司獲客的渠道一般只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APP、公衆號、小程序,另一方面是第三方合作伙伴,或者與電商平臺合作分期產品、與線下渠道合作、與貸款超市等流量渠道合作等。移動互聯網時代,引流的成本非常高,通過最後一種渠道我們確實能夠獲得部分有效流量,但合作方提出的利潤分成也比之前高很多,這部分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在線下場景中,部分線下分期平臺的POS貸獲客成本已達到13%-18%。

因此,在未來的消費金融競爭中,爭奪場景至關重要。在場景爭奪上,消費金融公司可謂“前有狼後有虎”。不僅要面臨各家銀行大力下沉,拓展信用卡場景的競爭,而且互聯網巨頭們也不只想做消費金融公司合作的“第三方”。螞蟻金服青睞消費金融牌照已久,今年4月度小滿更是出資4.5億元持有哈銀消費金融的30%股權,算是曲線拿下消費金融牌照。

因此,對於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來說,未來有場景和無場景將進一步分化,主要場景趨於飽和,新場景的市場爭奪戰將拉開帷幕,擁有較多新的場景資源的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在競爭中更有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