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外資銀行參股持股比例,雖然從短期看,中資銀行在面臨強監管的同時,還將遭受外資銀行信貸等業務的擠壓,攬儲壓力加大,競爭更加白熱化。雖然我國銀行業已開放十多年,但截至2017年末,外資銀行僅佔我國銀行業資產總規模的1.28%,遠低於OECD國家10%的平均水平,同時外資股東持股國內銀行的比例也呈收縮態勢。

導語

此前,中國政府宣佈取消對中資銀行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資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中國銀行業將受怎麼的衝擊?

過去金融市場改革過度強調金融創新、競爭力與現代化,促使金融機構過於沉溺於自我強化、自我膨脹、自我循環,引發理財產品氾濫、影子銀行擴張、混業經營不合規等問題,使金融機構未充分盡到服務實體經濟的責任,甚至侵佔實體經濟利益,導致潛在金融風險集聚發酵。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步伐則相對緩慢,遠遠滯後於我國實體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和外資在境內金融市場的參與度,雖然在債券與股票市場有所提升,但總體進展不大。入市以來,外資銀行在境內發展總體穩健,但次貸危機後在中國銀行業市場中的份額卻在不斷下降,持股國內銀行比例呈收縮態勢,這不利於促進我國銀行業競爭和結構優化。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宣佈取消對中資銀行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資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總體來看,將對我國銀行業產生六方面的影響。

一是經營方面,外資准入的放寬對中資銀行的正向激勵大於負面衝擊。

提高外資銀行參股持股比例,雖然從短期看,中資銀行在面臨強監管的同時,還將遭受外資銀行信貸等業務的擠壓,攬儲壓力加大,競爭更加白熱化。但從中長期來看,由於外資銀行發展相對成熟,中資銀行可以借鑑其先進的產品理念、管理經驗、風控制度、業務創新模式和公司治理機制,通過合作提升競爭力,推動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水平和服務質效,加速我國銀行業轉型和國內金融機構的國際化。同時,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將促進我國銀行業轉型,提升中間業務服務能力,通過中間收入佔比穩步提升的增量來激活傳統業務轉型的存量,疊加未來直接融資穩健發展,預期當前銀行業中間業務負增長的局面將會扭轉和改善,從而有助於我國金融業從規模化擴張向內涵式驅動、高質量發展轉變,爲我國銀行業帶來新的動能。此外,金融開放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助於化解本輪銀行業集聚的金融風險。

二是市場格局方面,中資銀行的主導地位不會改變。

銀行的競爭力在於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以及精準的風險定價能力,但外資銀行由於缺乏對國內客戶的瞭解、對客戶經營環境的熟悉、對宏觀經濟運行及金融監管制度的把控,難以滿足國內客戶的服務需求,提供有效的風險定價機制。雖然我國銀行業已開放十多年,但截至2017年末,外資銀行僅佔我國銀行業資產總規模的1.28%,遠低於OECD國家10%的平均水平,同時外資股東持股國內銀行的比例也呈收縮態勢。這既有2008年次貸危機後外資銀行出於維護本國金融市場戰略穩健性及滿足新資本監管要求的考慮,也有我國監管當局對外資銀行市場準入、業務開展、合規監管等法律法規限制的原因。此外,中國政府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向國有銀行注入資金和政策資源,導致外資銀行難以在同一平臺上與之競爭。雖然政府宣佈大幅度開放金融市場,但當前銀行業利潤增速及資產質量承壓,對外資的吸引力有限,且中資銀行佔主導及政府對市場的作用沒有減弱的條件,外資銀行想改變目前我國銀行業市場格局及利益格局並非易事。

三是持股比例方面,中小銀行或成投資標的。

放寬外資機構投資境內金融業的持股比例,將大幅提升外資參與我國銀行業的熱情。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由於體量大、資金足,對外資提高持股比例所要求的資本金高,且主要由國家財政控股,是我國金融的核心,被大規模投資持股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小商業銀行由於網點少、體量小,在強監管及貨幣政策收緊的背景下主動負債能力減弱,有補充資本金的需求,且面臨大型商業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雙重擠壓,吸引外資的能力更強,被外資銀行持股、控股、兼併收購的可能性較大,有望成爲投資標的。同時,外資股東更容易在中小銀行管理中提升自身的話語權和執行力。一些內部關聯交易嚴重、被大股東操縱、長期業績較差、經營存在違規違法等行爲的地方性城商行將面臨破產、重組和關閉的可能性。

四是估值方面,整體估值提升可期。

無論從歷史週期看,還是與外資主流銀行相比,當前中資A股上市銀行估值普遍偏低。儘管擁有較高的淨資產收益率(ROE),但平均市淨率(P/B)估值僅爲1倍左右。此次外資持股比例的放開,從外部條件看,將吸引更多海外資金進入,提升增配中資銀行的可能性。從內部條件看,隨着金融監管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地,銀行業的風險逐步消化,信用風險預期改善,ROE企穩回升,疊加持續擴張的財政政策、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驅動銀行放貸動力,以及大資管新規推動投資者結構變動帶來直接融資提升等積極因素的作用,長期有利於改善銀行業的基本面,預期銀行板塊估值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財務報表穩健、資產質量較好、不良資產暴露充分、客戶資源雄厚、管理能力優異的銀行未來潛力將更爲突出。

五是國際化方面,機遇與挑戰並存。

以“一帶一路”倡議爲重點的國家對外開放新模式的提出,爲中資銀行加快國際化進程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中資銀行可通過打造“一帶一路”金融服務網絡,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金融通、貿易暢通、設施聯通保駕護航。截至2017年末,已有10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國家設立68家一級機構,參與項目2600多個,累積發放貸款2000多億美元。隨着全方位開放格局的不斷深化,中資銀行既要爲“走出去”企業和“一帶一路”沿線客戶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特色化的金融服務,也要滿足國內居民生活日益國際化而衍生的對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促進中資銀行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但不同國家政治、文化、經濟、法律以及監管法規的差異,加之複雜的全球金融市場環境和跨國風險管理水平不足等原因也給中資銀行國際化帶來衆多的挑戰。

六是監管方面,銀行業將面臨更大壓力。

在強監管的背景下,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放寬或取消外資股比限制,並不意味着監管放鬆,反而會進一步加強。隨着金融市場漸進全面開放,外資持股比例增加,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性、海外資產的流動性以及外資母公司的風險傳導將對我國銀行業造成一定的負面衝擊,增加國內金融體系的風險。同時,我國對外資銀行還存在管理體制不健全、監管機制不完善、風控手段不到位等問題。爲了給外資機構創造內外一致的公平競爭環境,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預計將進一步強化商業銀行的監管水平。因此,中資銀行不僅面臨外資銀行業務競爭的挑戰,還將面臨不斷增強的監管壓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