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首長詩,最早在中學課本上,大家就熟悉了。《琵琶行》中優美的行文和繪聲繪色的描寫,是這首詩給我們的最直觀的感受。儘管這是一首在描寫白居易參加一個彈琵琶的歌女之後的感慨詩歌,其中白居易最後哭溼衣衫的行爲讓人有點感動,但是仍然不被許多人所理解。

有些人甚至認爲,整篇《琵琶行》,不過是兩個賣慘的人在相互賣慘,琵琶女賣完慘之後白居易接着賣慘,但是白居易卻哭溼了衣服,實在是令人費解。那麼,這首長詩真的只是在賣慘嗎?

確實,從表面上來看,的確是在賣慘,但如果這只是一篇詩詞名家的賣慘文,那麼,它就不會被寫在教科書裏,也不會千古流傳下來。這首長詩裏所蘊含的內容,其實比你想象的還要豐富。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

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爲賈人婦。

遂命酒,使快彈數曲。

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因爲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

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爲《霓裳》後《六幺》(六幺 一作:綠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暫歇 一作: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銀篦 一作:雲篦)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

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

嘔啞嘲哳難爲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爲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衫溼。

說這首長詩之前,就先需要了解一下白居易在寫它之前的簡單生平。白居易出生於公元772年的唐代宗時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官宦子弟,他的爺爺是縣令,他爺爺死後,他爹也當了縣令,此後還升了官。可以說白居易從小的生活環境,相對於那些從底層出身的詩人,還是非常好的。

同時,得益於小時候的家庭環境,白居易對曲樂,也有自己一定的見解。

白居易劇照

如果說白居易後來能夠在官場上成功和他的家庭出身無關,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他在公元802年,年僅30歲的白居易就考中科舉,當了一個小縣城的縣尉。不過,這個小官只不過是許多中了科舉的學子的一箇中轉站,但凡是有能力有本事的入仕學子,很快就會升遷。

白居易作爲一個勤奮的天才(5歲多便會寫詩,很小就對詩的韻律有了自己的理解),他的腦瓜子也是相當好用的。在第二年,也就是他31歲的時候,白居易便成了翰林學士,也就是許多古裝劇裏面那個很多中了科舉的人會擔任的重要職位。

翰林學士這個職位光從文字上來看,好像也很一般,不過他的真正含義,在唐朝時卻遠非常人能夠想象。當時翰林學士便能夠參與到朝廷核心機密政事,成爲皇帝的心腹,而此後的翰林學士,則有很大的幾率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也就是說,白居易在31歲的低齡,便成了唐朝核心政治圈的人物,在古代文人圈中,這也是極爲少見的。不過,是成也處於核心圈,敗也處於核心圈。白居易32歲時,便擔任了向皇帝勸諫的左拾遺,也就是說勸諫皇帝或者在一些事情上幫皇帝出些主意。

這個時候的唐朝皇帝是唐憲宗李純,是安史之亂之後的難得的好皇帝。這個皇帝小時候的事也有點有趣,很小的時候,他的爺爺在皇位上抱着問他:你是誰啊?他回答道:我是第三皇帝!看得出來,這位皇帝年少時便不一般。

不過,白居易雖然經常勸諫他,而且他也是一位有作爲的皇帝,但是,這位從亂世中走出來的皇帝,也漸漸厭煩了,有時候連皇帝的面子也不給。有時候甚至皇帝要向大臣訴苦,說自己提拔的人,怎麼這麼不懂事,老是和自己作對。頗有點唐太宗和魏徵的味道。

但皇帝還是忍了,白居易在辭官復職以後,仍然得到了重視,擔任了太子左贊善大夫(相當於負責太子讀書等閒事),依然處於皇家權力的中心,雖然後面太子早早去世,但白居易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切順利,那麼等老皇帝駕崩後,他一樣有可能是朝廷大臣。

只是這個時候,他和皇帝的距離就遠了。

而後發生的一件事,註定了白居易是不能順順利利地當下一朝皇帝的大臣的。這件事,堪稱是唐朝時期的恥辱,這就是著名的唐朝宰相被刺殺事件。

一天早上,當宰相武元衡像往常一樣去大明宮上早朝的時候,突然遭到了刺殺,並且刺客一舉成功,這個刺客不是別人,正是地方節度使李師道,翻譯過來就是唐朝藩鎮的割據軍閥李師道。

但不管怎麼說,唐朝雖然在安史之亂後變得對割據藩鎮失去了強大的約束力,但總得來說,還是中央王朝,就像是戰國時期的周國,周天子雖然式微,但仍爲天下共主,諸侯表面上還是要給一定的面子。

這件事,當然讓唐朝的中央官場炸了鍋,試想,一個割據軍閥,連當朝宰相都敢弄死,更何況他們這些雖然在平常人眼裏的大官。整個官場,這個時候,都在看皇帝對這件事的態度。

然而,因爲唐朝這個時候正在收拾另一路割據軍閥,無力兩線作戰,便對這件事忍了下來。在此期間,白居易雖已離皇帝有一定距離,可對這件事非常激憤,要求一定要將兇手繩之以法,但這無疑是不給皇帝面子,除此之外,也想爲好友武元衡討回公道。

當皇帝的何嘗不知道這件事的嚴重性,年輕氣盛的白居易如此態度,就像是對天下說皇帝軟弱無能一般。

這個時候的唐憲宗,已經忍無可忍,便將這個“討厭”的白居易給貶到了江州當司馬。當時很多遭貶謫的官員,都是調到一個偏遠的地方當個副手,也算是唐朝官場的一個特色了。

這個江州是個什麼地方呢?這個江州就是現在的江西九江,雖然九江也不能說不好,但是對於白居易來說,就是一種折磨了。

白居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祖籍是山西,後來出生在河南,從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上來講,就以古代的交通運輸情況和生活環境來說,白居易是非常難適應的。

又是被貶官,又是飲食生活上不習慣,這位極富才氣的大唐詩人,便在心裏憋了一肚子的怨氣,正等着遇到一個機會抒發出來。

因此,當白居易發現了這麼一個缺乏絲竹之悅耳的地方竟然出現了好聽的琵琶曲,便留下來好好欣賞一番。

琵琶曲是悅耳的,白居易在聽的時候,心情是舒暢的,但當琵琶女彈完後訴說起自己的平生遭遇之後,白居易的心情頓時就變得悲涼無比了。

琵琶女可以說算得上是一個色藝俱佳的女人,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顏值與實力並存,不過,顏值隨着年華的逝去,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吸引人的東西了。

琵琶女第一句,就讓白居易有了共鳴,琵琶女說她是來自長安的蛤蟆陵,而白居易也是從長安貶謫到江州的,這可不就是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狀態了麼?

而現在已然處於孤獨淒涼境地的琵琶女,其實有着屬於她自己的光輝歷史,曾在京城,無論是專業的才藝評論人員,還是那些只想一睹美女面容的京城子弟,都非常追捧她,並且這段時間持續了不算短的時間,但在原詩句中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中,也爲她後來的遭遇埋下了伏筆。

只是無論如何,這個光輝歷史,可以說算是完全憑藉着她自身的色也好,才也好而創造的。

只是後來的遭遇,也出現了一個不被許多人關注的一點,那就是琵琶女的身世。雖然詩句中沒有體現她的家世,但她的家境,多半是貧寒的,因爲古代家庭但凡能過得去的,也不會把女兒送到一個風月場所,從13歲學成琵琶這一句便能體現。

當然,古代很多風月女子,大多出身貧寒或者是家中遭遇了重大變故。一個可能連溫飽都不能提供給孩子的家庭,自然不能給孩子提供任何關於人生的有效教育,在琵琶女紙醉金迷的時候,她也絲毫沒有辦法能夠讓自己在年老色衰之後依然保持在她想要的那個生活水準之上。

換言之,即使她想自己以後可能會失去這自己認爲的美好生活之時,她也沒有任何辦法,因爲她從小除了學專業技能以外,幾乎也沒有人給她在人生上的經驗,這一點,從她後面選擇嫁給商人,然後又抱怨遇人不淑的時候,便有所體現了。

這樣的一個琵琶女,在親人走的走,死的死的時候,便也落入了她的人生低谷之中。一個遠離家鄉,生活水平嚴重下降,丈夫不愛自己的紅塵藝人,此時失去了幾乎任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可能。

而白居易爲什麼會哭得這麼傷心,甚至是哭溼了衣服,其實,最根本的,還是爲自己遭受不公命運而感到悲涼。雖然人的悲歡並不相通,但一旦有了相同的感受,心裏的委屈,也會像噴泉一樣爆發出來。

而白居易的委屈,在琵琶女身世遭遇的引導之下,也爆發了出來。

一個出身於官宦家庭,少年便有些名氣,年紀輕輕便進入到了國家最高層的政治圈子中,才華與地位都難有人有所匹及,人生巔峯,也不過如此了。那前半生才華橫溢的詩詞,就像是琵琶女前半生的絕色美顏,那前半生位極人臣的地位,也像是琵琶女備受專業評判曲樂人士的讚揚一般。

可是這一切,彷彿如煙如雲,時光輪轉,一切便煙消雲散,昨日之日便已不可追。而今日之日,今日的難過之日,卻無時無刻地在折磨着他。

就像是老話說的,人可以接受從貧窮到富貴,但是極其難接受從富貴到貧窮。當由奢入儉發生在別人身上,如果這個人和我們的遭遇相差很大時,我們大概在心裏是不會有很深刻的感覺的。但如果那個由奢入儉的人和自己有着相同遭遇,自己也是那個被迫接受由奢入儉的人時,心境也就完全不同了。

現實中難以辦到的事時,可能就只能交給做夢才能辦到了。當琵琶女說的自己曾經夢見自己年少時,心裏或是感動,或是悲涼,醒來已經哭花了妝。那麼,處於同樣心境的白居易,難道就沒有夢到過自己意氣風華,一時無兩的時候嗎?

好聽的琵琶曲,對比自己聽到的難爲聽的山歌與村笛聲,那京城優越的生活環境,對比自己被黃蘆苦竹包裹着的宅院,一切的一切,在有了自己前半生那美好的對比之後,現在的一切,越來越難以接受,並且此時的白居易,已經是44歲的孤獨中年人,對自己的人生,更是感到心灰意冷。

但琵琶女的心境,其實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會經歷或者說一定會經歷的心境,去日之人意氣風發,今日之人孤獨落寞,不管是誰,一定擁有過自己的輝煌,但當輝煌散盡之時,也很可能會出現如琵琶女一般的心境,白居易如此,普羅大衆更是如此。

因此,在最後時刻,纔會出現座中的人都在哭泣,而身爲江州司馬,這一不算是普通人的白居易,纔會哭得最傷心,哭得是青衫溼。

看起來琵琶女只是在描述自己的遭遇,但實際上,描述的卻是一個從好入壞,從奢入儉,從樂到悲的人生境遇,一個每個人一輩子可能都要經歷過的人生境遇。

不過白居易貶謫之後,並非就這麼在江州終老了,後來他還漸漸化開了自己鬱悶的心結。最後,白居易還是回到了長安,最後安然在洛陽去世。這位年少成名,位極人臣,中年失意,晚年卻得福的白居易,也許,也是在闡釋着這麼一個人生道理,那就是人生起起伏伏,如有今朝失意,不妨坦然接受,終會有守得雲開見日出的那一天。

(如果您覺得筆者的文章寫得還行的話,就請爲筆者的文章點個贊吧,您的隨手一點,對筆者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