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那些將歐洲文化藝術和技術傳播到中國的西洋人,康熙很喜歡,也很欣賞,康熙稱他們是友善的人。而且康熙認爲,這些西洋人,是無道小人,他們只知道自己的文化,對中國的文化,沒有多少了解,還敢妄談文化,而且所翻譯的經文中,有的讀來可笑,有的自相矛盾,並且華而不實,於治理國家,毫無用處。

我們知道,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且清朝從雍正元年開始,就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對外國人的進出和商業貿易進行了極大限制,從而使得在西方科學技術在高速發展的時候,清朝一步步地落後於世界。

雖然閉關鎖國是從雍正元年開始,但是真正讓清朝後世的皇帝堅持這個政策的,卻不是雍正,而是中國歷史上極富盛名的康熙皇帝。

在康熙早年的時候,就先後有荷蘭,法國等歐洲國家來到中國,並且還見到了康熙皇帝。我們知道康熙皇帝8歲登基,在康熙早年間,他也不過十幾二十幾歲,看到這些從長相到生活習慣都與中國人不同的西洋人,康熙對此很有興趣。

康熙做皇帝的政績很突出,康熙的學習能力也很強,尤其是在地理水利方面,康熙皇帝都能直接提出較爲專業的意見。

因爲西洋離清朝的距離遙遠,因此,在文化,技術上,清朝和西洋各國都有非常大的差異,而自從歐洲開啓大航海時代以來,歐洲各國的文化藝術都在全世界默默地影響着,其中還包括基督教。

康熙在瞭解和學習了從遙遠歐洲來到中國的文化和藝術以後,對此有了很好的印象。對那些將歐洲文化藝術和技術傳播到中國的西洋人,康熙很喜歡,也很欣賞,康熙稱他們是友善的人。

因爲康熙皇帝的喜愛,西洋人在清朝民間也受到了追捧,如果是那些被康熙皇帝接見過的西洋人,更是有着遠超他們自身的清朝社會身份。

當時的歐洲各個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清朝那麼巨大的經濟和人口體量,在國家面積上,也是遠遠不如的。而且因爲科學技術在當時的歐洲也並沒有得到發展,因此,康熙統治下的清朝,是一個真正的超級大國。

就像馬可波羅早在元朝的時候,就描寫了中國的好,那個時候,許多歐洲的人,也盼望來到清朝時期的中國,一是來進行商業貿易,二是來進行傳教,總得來說,當時的清朝,是一個可以實現他們夢想的地方。

但是,隨着康熙對西洋各國文化藝術和技術的瞭解,康熙對於西洋人的態度就變了。

前期對西洋人態度很好的康熙,在他的統治後期,對西洋人的態度進行了很大的轉變,甚至說出了西洋人是小人這種聽起來很不好聽的話。那麼,爲什麼康熙前後的態度轉變如此之大,是西洋人的什麼事刺激到他了呢?

其實,這件事說起來在當時的清朝不算是大事,但對於西洋人來說,卻可以說是要命的事。這件事,就是西洋傳教士對基督教的傳播。

當西洋的傳教士來到中國之後,他們自然會開始進行基督教的傳播,但是西洋人的傳教行爲,必須要受到清朝政府或者說是清朝皇帝的認可。然而,康熙在對基督教的瞭解加深之後,就開始對其有了反感。

康熙認爲,基督教的教義和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有很大的衝突,儒家文化中有君國天下,父子君臣等傳世兩千多年的文化影響,並且這些文化,對封建國家發展穩定,對於皇權統治,有很大的幫助。

但在康熙後期,那些傳教士所傳播的教義。在1721年,也就是康熙生命的倒數第二個年頭(康熙駕崩於1722年),經過基督教義和儒家文化衝突過後,康熙還是同意了基督教將當時教皇所呈現的教義翻譯成中文。

結果,康熙看了教皇的教義中文翻譯本之後,勃然大怒,更是批註到:覽此告示,只可說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而且康熙認爲,這些西洋人,是無道小人,他們只知道自己的文化,對中國的文化,沒有多少了解,還敢妄談文化,而且所翻譯的經文中,有的讀來可笑,有的自相矛盾,並且華而不實,於治理國家,毫無用處。

從這以後,清政府就嚴禁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此後經過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皇帝,這個禁令都沒有開,最後還是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對外戰爭不敵西方各國的時候,傳教士才能繼續傳教。

(如果您覺得筆者的文章寫得還行的話,就隨手爲筆者點個贊鼓勵一下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