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據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於公佈的《1990-2017年全球、區域和國家慢性腎臟病負擔: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系統分析》顯示:截止到2017年,全球慢性腎臟病患者人數達6.975億,其中中國腎病人數達1.323億(腎病發病率9.5%)。

柳葉刀這次發佈的數據偏於保守。國際腎臟病學會和國際腎臟基金聯盟在今年世界腎臟日(3月12日)宣佈的全球腎臟病患者數量是8.5億。上一次柳葉刀發佈的中國腎病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慢性腎病的總髮病率爲10.8%.

雖然數據並不嚴格統一(對各省市的社區居民進行抽查,並非普查),但都顯示我國的慢性腎臟病發病率達到了10%左右。換言之,平均每10箇中國人裏,就有1個人是慢性腎臟病患者。

腎臟很脆弱、很容易發病?

腎病患者數量如此龐大,以致於有人認爲腎臟很脆弱。其實不然,想讓腎臟患病還挺難的。

腎臟儲備着日常所需2倍以上的腎單位,損失一點不是問題,捐腎者只有一個腎臟仍然可以正常運轉;而且腎臟也有自我保護和修復機制,可使部分腎病自愈。部分國家的腎病發病率很低,比如挪威和荷蘭的慢性腎病發病率最低,爲5%,只有我國的一半。

爲何我國的腎病發病率如此之高?

因爲在我國,病因很多。

慢性腎臟病的病因有很多,各國都有的腎病病因(遺傳基因缺陷、發育不良、全身性疾病造成的腎損害等)先不談,主要談一下我國的特點。

1.連年攀升的糖尿病

我國的糖尿病患者數量達到了1.2億,和慢性腎病相當,並且數量連年上升。

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在5-10年內發生腎損害。糖尿病有30%左右的患者進展到了糖尿病腎病——最難治的一種腎病,有很大風險會逐步進展到尿毒症。

2.感染

縱觀人類疾病史,幾乎是一部感染史。進入現代後,感染的囂張氣焰已經被抗病毒藥物尤其是抗菌素壓下去了,但仍然是一個巨大隱患。而且我國並非發達國家,在經濟不是很發達的地區,衛生狀況往往還不夠好,感染仍是一個問題。

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均可爲紊亂的免疫系統火上澆油,從而爲腎臟的免疫炎症助一臂之力,使慢性腎炎發生。

包括近幾個月出現的新冠病毒感染,也會攻擊腎臟,可使尿蛋白和血肌酐升高。

3.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痛風等

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營養過剩、代謝性疾病越來越普遍。除糖尿病會導致腎損害之外,高血壓腎病、痛風性腎病、肥胖相關性腎病等等腎臟疾病也越來越多。

4.身體缺水

身體缺水,體內的血液量會降低,腎臟就會缺血、缺氧,因缺乏養分而逐漸“枯萎”。

難道中國人不愛喝水?

並不是,“多喝熱水”在我國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身體缺水最常見的場景,是在農田、工地上。

體力勞動會使身體大量出汗,而水分卻常常得不到及時的補充,時間一長,腎小管間質就會出現損害。

5.不良生活習慣

抽菸、喝酒、熬夜、憋尿、嚼檳榔、喝果汁、喝水少、刷牙少、不洗牙、喫得太鹹、喝碳酸飲料、高蛋白飲食等等不良生活習慣,均可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慢性腎臟病發生。

6.不良用藥習慣

很多常見藥物都有一定的腎毒性。

在藥物性腎損害患者數量排名中,解熱鎮痛藥(非甾體類抗炎藥,比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等)引起的腎損害最爲常見,該藥常作爲感冒藥、止痛藥的主要成分。

慶大黴素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一代頭孢、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等拉唑類護胃藥)也經常造成腎損害。

這幾類都是使用量非常大的藥物。無論是在醫生羣體中,還是患者羣體中,均普遍對它們的腎損害作用認識不足,經常出現無適應症用藥、超療程用藥。

此外,馬兜鈴酸類草藥可引起馬兜鈴酸腎病,部分動物類中藥也可引起腎損害。

最後,相對於我國10%的腎病發病率,另一個相同的數字更讓我們擔憂:知曉率10%——每10個慢性腎病患者中,僅有1個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這使得腎病的救治工作更加困難。我們需要提高健康意識、定期體檢、養成良好的生活和用藥習慣,規避腎病的病因,才能提高知曉率、降低發病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