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5日白天交接时,第三批服务队介绍的经验适用于位于测温后的海关核验口,但随着岗位前置,队员们要整体进入流行病学调查处,这是最靠近入境人员的地点。上海高院王云长期从事干部培训工作,他担负起向其他单位派驻的服务队进行工作说明的任务,“在大家进入海关前,请务必做好防护措施,首先。

3月15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高院)直属机关干部防疫一线第四批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结束了为期11天的浦东国际机场执勤工作。

继第三批服务队圆满完成机场海关的阶段性“守关”重任,第四批服务队40名队员握紧驰援浦东国际机场的接力棒,承前启后,传授经验,完善一线机制,筑牢守关合力。

最一线

3月6日下午,上海对疫情严重地区的界定从四个国家紧急上调为六个国家,这给当日就位的服务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原本的人员安排不足以应对激增的航班量。”上海高院信访办副主任于德军是第四批服务队的领队,他与上海高院张本勇、吴拓、宗来四人于3月5日晚提前抵达浦东国际机场,现场感受第三批服务队的工作情况。根据前一批服务队的经验,于德军制定了详细的排班表,但不到一天,变化突如其来。

服务队先遣部队抵达机场

“大约晚上5点多,我们收到了浦东海关的紧急通知。”于德军介绍,一是信息采集岗位前置,即“健康云”信息采集进一步前置到流行病学调查处,需要与未经测温的旅客直接面对面交流并引导填报信息;二是大幅增加岗位数量,从当天晚间开始,T1航站楼的服务岗位要从4个增加到10个,T2航站楼要从5个增加到15个,需确保同一时间25个岗位一人一岗。

大家在一起讨论工作安排

第四批服务队分为法院一队和法院二队,分别由上海高院周玉建和张本勇担任分队负责人,紧急增加的任务让服务队迎来了首场“硬仗”。

“当天连续上岗、通宵上岗、多次上岗的同志很多,”周玉建数出了好多人名,“还有克服困难坚持上岗的,比如上海二中院的梁勇,突发痛风,连夜买药服用后,继续冲上一线。”痛风发作的难忍可能只有自己知道,但梁勇却觉得他只是做了和大家一样的选择:“出一点力,踏实一些。”

上海二中院梁勇

张本勇负责的T2航站楼入境航班更多,压力更大,但他一直收到队员们的主动请缨:“比如上海海事法院的王新峰,在白天值了一下午的班之后,深夜再次上岗;还有上铁法院的李胜卡,他血压比较高,但是在临换岗时得知人手不够,立刻服完药继续坚持工作。”

(左:上海海事法院王新峰;右:上铁法院李胜卡)

对第四批服务队来说,更大的难点在于信息采集岗位的前置。3月5日白天交接时,第三批服务队介绍的经验适用于位于测温后的海关核验口,但随着岗位前置,队员们要整体进入流行病学调查处,这是最靠近入境人员的地点。

“所有旅客从廊桥下来,就到了海关出入口。”周玉建详细描述:“海关出入口第一道就是‘流调’岗位和‘健康云’岗位,过了我们,再前往测温点。”

上海高院周玉建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信息采集的高效和严密,于德军说:“流调时间长,将信息采集和流调工作合并,可以充分利用旅客等待的时间,并确保入境的每一个人都录入‘健康云’信息。”

但挺进最一线也意味着风险的加大,根据上海市卫健委通报的消息,3月10日、12日、13日、14日均有确诊境外输入型病例,这些病例大多通过浦东国际机场抵沪。

“可能有些后怕。”队员们说:“但在岗上时,没有想那么多,我们的防护也做得很到位。”

守关的“硬度”与“温度”

为了让一线的信息采集更加高效,队员们摸索出了一套十分“硬核”的“五岗位”守关法。

“前导岗、流调岗、分流岗、解难岗、查验岗,这是我们探索运行的五个岗位。”于德军和队员们根据现场布局和流程需要,确定了这五个岗位。

1、前导岗是最接近廊桥的位置,队员负责将“健康云”二维码出示给入境人员,提示扫码填写。

2、流调岗属于机动岗位,时刻关注整个流调过程中入境人员的动态,及时上前指引填写。

3、分流岗位于流调区域的末端,在解难岗和查验岗之间,负责将填写人员视情指引到解难岗或查验岗。

4、解难岗专治疑难杂症,如果有各类填写困难的情况,就由分流岗队员指引到解难岗,一对一解决困难。

5、查验岗在最后一道关,负责最终核验每一个人的信息。

上海高院于德军

上海三中院夏涛经常负责查验岗:“查验工作要非常细致,核验每一个人的流调信息和‘健康云’信息是否都完成,我管这个叫‘二纸一信息’。”查验通过后,夏涛往往还要担任“引路牌”,指引入境人员前往测温点。

上海三中院夏涛

五个岗位看起来不少,但队员们在长时间的共同工作下,已经井井有条地在现场运作起来,真正做到了一个不漏,仅3月6日、7日两天,就完成了35个航班近5000人次入境人员的宣贯和“健康云”采集工作。而长时间裹在封闭的防护装备里的队员们,常常要放大嗓门才能让旅客听清,几天下来,不少队员的嗓子都喊哑了。

在“硬核”防线的构建之上,队员们还细心关注入境人员的需求,努力为等待中的旅客展现城市的温度。

服务队研究制作了“健康云”填报引导流程图,叶苹还将“健康云”的页面进行截图,并针对每一个关键项目进行了注释。这个中英双语的图示一目了然,成了后期百余名增援队员人手一份的沟通“利器”。不少外国旅客在他们的帮助下迅速完成了申报,离开时也会真诚地对着队员们说一句“Thank you!”或者“Stay strong!”

(左:引导流程图;右:叶苹展示引导流程图)

如果遇到了携带小朋友的旅客,队员们会主动上前帮忙看住行李箱,安慰焦急的父母,“不要急,我们在旁边”。有时也会遇到情绪显得烦躁的旅客,“只要我们耐心解释,就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怀”,上海高院宗来说。

上海高院宗来

有一次,一位外国入境人员申报时,在输入中遇到了问题。英语能力强的叶苹前去协助沟通,看到金发的外国小伙填写的最终目的地是贵州时,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这个时候去贵州。小伙儿说:“我要去贵州支教。”这个回答一下子打动了队员们:“这也是一种‘逆行’,我们都是志愿者!他去到偏远的地方,为那里的孩子提供教育资源,这个外国小伙也很让我们感动。”

上海高院叶苹

众行远

3月7日晚,市级机关派出的其他“增援”队伍陆续加入浦东国际机场防疫一线,3天时间,从法院40人增至七家单位190人的队伍,“独行快,众行远”,怎样将已经实践成熟的经验传授给战友,并带领起一支更庞大的队伍,上海法院服务队担起了新的重任。

工作说明、现场演练、协同作战,三者缺一不可。上海高院王云长期从事干部培训工作,他担负起向其他单位派驻的服务队进行工作说明的任务,“在大家进入海关前,请务必做好防护措施,首先……如果有旅客遇到这些情况,可以……”王云娓娓道来,清晰明了地把所有岗位上涉及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讲明白,讲了一两次后,海关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王老师,给我们新来的志愿者也说一说吧。”

上海高院王云为其他单位服务队进行培训

现场演练则是言传后的身教,张本勇说:“我们每个人带教两个兄弟单位的同志,通过操作向他们示范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在3月7日到9日,密集的人员增补,第四批服务队在常规工作之余,一轮又一轮地带着新兵上阵,手把手带教。从最基础的防护服穿戴要领,到现场岗位的安排,再到一个个细节问题的处理,服务队将前期摸索出的经验倾囊相授,特别是结合当前的一线实际总结出的“五岗位”守关法,得到了其他服务队的复制和推广。

上海高院张本勇

“如果说一开始是孤军奋战阶段,那么第二阶段是‘传帮带’联合作战,”于德军说,“等所有单位的队员都能上岗,我们就进入了分时段独立作战的新阶段。”独立作战要配合默契需要有人统筹,于德军成为海关与各服务队间工作协调的负责人,他制作了详细的排班表,让各单位协同作战。

在支援机场的工作群里,其他单位的服务队队长在群里表达谢意与肯定:“法院是从2月27日就开始值守浦东机场的,开始是孤军奋战,现在有了强大后援团,大家一起分担共担,战疫必胜。”“法院同志们冲锋在前,迎难而上,这种勇于担当、敬业务实、严谨细致、团结协作的好作风,值得我们后续顶岗单位好好学习借鉴!”

站完最后一班岗

事实上,除了机场海关,还有很多力量在参与严防疫情“倒灌”。目前,上海各区已负责落实或监督入境人员运送至居家或集中隔离点,确保全程隔离、安全运送。从海关一线到定点医院或社区属地,这张坚强的联防联控战“疫”网兜住了很多惴惴不安的心。

3月15日,在第四批服务队离开机场的时候,队员们再次收到了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孩子们送来的咖啡,从3月13日起,孩子们每天通过校园社团的募集,将心意凝聚在一杯杯咖啡里,送给抗疫一线的“守关人”。咖啡袋上写着:“相信在你们的守护下,一定能早日战胜疫情。风雨终会过去, 阳光终能到来。”

(左:孩子们送的咖啡 ;右:咖啡袋)

来源|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文字:张巧雨

责任编辑 | 邱悦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