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5日白天交接時,第三批服務隊介紹的經驗適用於位於測溫後的海關覈驗口,但隨着崗位前置,隊員們要整體進入流行病學調查處,這是最靠近入境人員的地點。上海高院王雲長期從事幹部培訓工作,他擔負起向其他單位派駐的服務隊進行工作說明的任務,“在大家進入海關前,請務必做好防護措施,首先。

3月15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高院)直屬機關幹部防疫一線第四批服務隊(以下簡稱服務隊)結束了爲期11天的浦東國際機場執勤工作。

繼第三批服務隊圓滿完成機場海關的階段性“守關”重任,第四批服務隊40名隊員握緊馳援浦東國際機場的接力棒,承前啓後,傳授經驗,完善一線機制,築牢守關合力。

最一線

3月6日下午,上海對疫情嚴重地區的界定從四個國家緊急上調爲六個國家,這給當日就位的服務隊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原本的人員安排不足以應對激增的航班量。”上海高院信訪辦副主任於德軍是第四批服務隊的領隊,他與上海高院張本勇、吳拓、宗來四人於3月5日晚提前抵達浦東國際機場,現場感受第三批服務隊的工作情況。根據前一批服務隊的經驗,於德軍制定了詳細的排班表,但不到一天,變化突如其來。

服務隊先遣部隊抵達機場

“大約晚上5點多,我們收到了浦東海關的緊急通知。”於德軍介紹,一是信息採集崗位前置,即“健康雲”信息採集進一步前置到流行病學調查處,需要與未經測溫的旅客直接面對面交流並引導填報信息;二是大幅增加崗位數量,從當天晚間開始,T1航站樓的服務崗位要從4個增加到10個,T2航站樓要從5個增加到15個,需確保同一時間25個崗位一人一崗。

大家在一起討論工作安排

第四批服務隊分爲法院一隊和法院二隊,分別由上海高院周玉建和張本勇擔任分隊負責人,緊急增加的任務讓服務隊迎來了首場“硬仗”。

“當天連續上崗、通宵上崗、多次上崗的同志很多,”周玉建數出了好多人名,“還有克服困難堅持上崗的,比如上海二中院的梁勇,突發痛風,連夜買藥服用後,繼續衝上一線。”痛風發作的難忍可能只有自己知道,但梁勇卻覺得他只是做了和大家一樣的選擇:“出一點力,踏實一些。”

上海二中院梁勇

張本勇負責的T2航站樓入境航班更多,壓力更大,但他一直收到隊員們的主動請纓:“比如上海海事法院的王新峯,在白天值了一下午的班之後,深夜再次上崗;還有上鐵法院的李勝卡,他血壓比較高,但是在臨換崗時得知人手不夠,立刻服完藥繼續堅持工作。”

(左:上海海事法院王新峯;右:上鐵法院李勝卡)

對第四批服務隊來說,更大的難點在於信息採集崗位的前置。3月5日白天交接時,第三批服務隊介紹的經驗適用於位於測溫後的海關覈驗口,但隨着崗位前置,隊員們要整體進入流行病學調查處,這是最靠近入境人員的地點。

“所有旅客從廊橋下來,就到了海關出入口。”周玉建詳細描述:“海關出入口第一道就是‘流調’崗位和‘健康雲’崗位,過了我們,再前往測溫點。”

上海高院周玉建

這樣的安排是爲了信息採集的高效和嚴密,於德軍說:“流調時間長,將信息採集和流調工作合併,可以充分利用旅客等待的時間,並確保入境的每一個人都錄入‘健康雲’信息。”

但挺進最一線也意味着風險的加大,根據上海市衛健委通報的消息,3月10日、12日、13日、14日均有確診境外輸入型病例,這些病例大多通過浦東國際機場抵滬。

“可能有些後怕。”隊員們說:“但在崗上時,沒有想那麼多,我們的防護也做得很到位。”

守關的“硬度”與“溫度”

爲了讓一線的信息採集更加高效,隊員們摸索出了一套十分“硬核”的“五崗位”守關法。

“前導崗、流調崗、分流崗、解難崗、查驗崗,這是我們探索運行的五個崗位。”於德軍和隊員們根據現場佈局和流程需要,確定了這五個崗位。

1、前導崗是最接近廊橋的位置,隊員負責將“健康雲”二維碼出示給入境人員,提示掃碼填寫。

2、流調崗屬於機動崗位,時刻關注整個流調過程中入境人員的動態,及時上前指引填寫。

3、分流崗位於流調區域的末端,在解難崗和查驗崗之間,負責將填寫人員視情指引到解難崗或查驗崗。

4、解難崗專治疑難雜症,如果有各類填寫困難的情況,就由分流崗隊員指引到解難崗,一對一解決困難。

5、查驗崗在最後一道關,負責最終覈驗每一個人的信息。

上海高院於德軍

上海三中院夏濤經常負責查驗崗:“查驗工作要非常細緻,覈驗每一個人的流調信息和‘健康雲’信息是否都完成,我管這個叫‘二紙一信息’。”查驗通過後,夏濤往往還要擔任“引路牌”,指引入境人員前往測溫點。

上海三中院夏濤

五個崗位看起來不少,但隊員們在長時間的共同工作下,已經井井有條地在現場運作起來,真正做到了一個不漏,僅3月6日、7日兩天,就完成了35個航班近5000人次入境人員的宣貫和“健康雲”採集工作。而長時間裹在封閉的防護裝備裏的隊員們,常常要放大嗓門才能讓旅客聽清,幾天下來,不少隊員的嗓子都喊啞了。

在“硬核”防線的構建之上,隊員們還細心關注入境人員的需求,努力爲等待中的旅客展現城市的溫度。

服務隊研究製作了“健康雲”填報引導流程圖,葉蘋還將“健康雲”的頁面進行截圖,並針對每一個關鍵項目進行了註釋。這個中英雙語的圖示一目瞭然,成了後期百餘名增援隊員人手一份的溝通“利器”。不少外國旅客在他們的幫助下迅速完成了申報,離開時也會真誠地對着隊員們說一句“Thank you!”或者“Stay strong!”

(左:引導流程圖;右:葉蘋展示引導流程圖)

如果遇到了攜帶小朋友的旅客,隊員們會主動上前幫忙看住行李箱,安慰焦急的父母,“不要急,我們在旁邊”。有時也會遇到情緒顯得煩躁的旅客,“只要我們耐心解釋,就能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關懷”,上海高院宗來說。

上海高院宗來

有一次,一位外國入境人員申報時,在輸入中遇到了問題。英語能力強的葉蘋前去協助溝通,看到金髮的外國小夥填寫的最終目的地是貴州時,好奇地問他爲什麼要這個時候去貴州。小夥兒說:“我要去貴州支教。”這個回答一下子打動了隊員們:“這也是一種‘逆行’,我們都是志願者!他去到偏遠的地方,爲那裏的孩子提供教育資源,這個外國小夥也很讓我們感動。”

上海高院葉蘋

衆行遠

3月7日晚,市級機關派出的其他“增援”隊伍陸續加入浦東國際機場防疫一線,3天時間,從法院40人增至七家單位190人的隊伍,“獨行快,衆行遠”,怎樣將已經實踐成熟的經驗傳授給戰友,並帶領起一支更龐大的隊伍,上海法院服務隊擔起了新的重任。

工作說明、現場演練、協同作戰,三者缺一不可。上海高院王雲長期從事幹部培訓工作,他擔負起向其他單位派駐的服務隊進行工作說明的任務,“在大家進入海關前,請務必做好防護措施,首先……如果有旅客遇到這些情況,可以……”王雲娓娓道來,清晰明瞭地把所有崗位上涉及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都講明白,講了一兩次後,海關工作人員主動找上門:“王老師,給我們新來的志願者也說一說吧。”

上海高院王云爲其他單位服務隊進行培訓

現場演練則是言傳後的身教,張本勇說:“我們每個人帶教兩個兄弟單位的同志,通過操作向他們示範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在3月7日到9日,密集的人員增補,第四批服務隊在常規工作之餘,一輪又一輪地帶着新兵上陣,手把手帶教。從最基礎的防護服穿戴要領,到現場崗位的安排,再到一個個細節問題的處理,服務隊將前期摸索出的經驗傾囊相授,特別是結合當前的一線實際總結出的“五崗位”守關法,得到了其他服務隊的複製和推廣。

上海高院張本勇

“如果說一開始是孤軍奮戰階段,那麼第二階段是‘傳幫帶’聯合作戰,”於德軍說,“等所有單位的隊員都能上崗,我們就進入了分時段獨立作戰的新階段。”獨立作戰要配合默契需要有人統籌,於德軍成爲海關與各服務隊間工作協調的負責人,他製作了詳細的排班表,讓各單位協同作戰。

在支援機場的工作羣裏,其他單位的服務隊隊長在羣裏表達謝意與肯定:“法院是從2月27日就開始值守浦東機場的,開始是孤軍奮戰,現在有了強大後援團,大家一起分擔共擔,戰疫必勝。”“法院同志們衝鋒在前,迎難而上,這種勇於擔當、敬業務實、嚴謹細緻、團結協作的好作風,值得我們後續頂崗單位好好學習借鑑!”

站完最後一班崗

事實上,除了機場海關,還有很多力量在參與嚴防疫情“倒灌”。目前,上海各區已負責落實或監督入境人員運送至居家或集中隔離點,確保全程隔離、安全運送。從海關一線到定點醫院或社區屬地,這張堅強的聯防聯控戰“疫”網兜住了很多惴惴不安的心。

3月15日,在第四批服務隊離開機場的時候,隊員們再次收到了上海市實驗學校的孩子們送來的咖啡,從3月13日起,孩子們每天通過校園社團的募集,將心意凝聚在一杯杯咖啡裏,送給抗疫一線的“守關人”。咖啡袋上寫着:“相信在你們的守護下,一定能早日戰勝疫情。風雨終會過去, 陽光終能到來。”

(左:孩子們送的咖啡 ;右:咖啡袋)

來源|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文字:張巧雨

責任編輯 | 邱悅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高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