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振:只是3路車通告改道一事,在你筆下卻表現的如此細膩生動,被你品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功夫啊!

李迎伍:我是葛洲壩的職工,對葛洲壩工區的瞭解還不如你多,慚愧。

雲夢:王老師我在這條街上上班。左側是我們單位的一排門面。我在這裏服務。葛洲壩船閘增容,這裏都會拆遷,就會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家在鎮鏡山公園後面還有一個老平房,舊的不能住人了。一棵樟樹是我父親生前種了有三四十年了,這排房子沒有一戶人家了。

何立:當時那兒好紅火,百貨批發。

雲夢:我家的老房子是從公園上去很破舊的方子了。去年聽說葛洲壩基地管理局要統一給舊房子裝彩瓦。這裏都是老工人在居住,年輕人都搬走了。澆二搬遷也搞的這裏的人無心居住不熱鬧了,生意也做不起來。也都想搬遷。房子太舊太小了。

雲夢:感謝您對葛洲壩的美文,謝謝您。隨着葛洲壩三供一業移交政府。

李芝瑞:賞讀你的《走通夾灣路》文,似乎像遊記或隨想錄,一幅街市變遷的圖畫歷歷在目。葛州埧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宜昌城不可分割的一方沃土,也是水電名城的由來之地,更是外地遊人觀賞之處。昔日的葛洲埧給人的感覺是建築工地星落棋佈,工棚陋居繁多,街市雜亂,成天聽到的是機器的轟鳴聲,挖掘飛揚的塵土,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設的景象。而今,葛洲壩變了,滿目的高樓大廈,花園別墅,繁華的街市,穿梭不停的人流,依山傍水的景區,更有那名揚天下的葛洲壩船閘。撫今憶昔,透過葛洲埧街市變遷的一角,讓我們看到了宜昌譽爲水電名城,進而成爲省域副中心城市日新月異的光彩!再爲好文美篇點贊!

周念寧: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石頭用自己的實踐詮釋了這兩句詩的含義。石頭一再的不辭辛苦,到訪那一荒涼之地,並記錄下來點滴,爲的是給當年曾爲修建葛洲壩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們留下點什麼。正如開華所說:宜昌的變遷史你可稱司馬遷之一人!

何蘇林:石頭,宜昌變化太大了,被你寫的有血有肉寫活了,長知識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