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懷舊的誘發元素無非就是視覺、嗅覺、味覺、聽覺等。就和筆者只要站在現在的新橋巷、原來的人委宿舍的主幹道上,望着那棟飽經滄桑卻依然聳立的青磚黛瓦的三層宿舍樓就會依舊激動不已。過去的一切就會如同潮水般的迎面撲來:鬱鬱蔥蔥的小樹林,垂柳依依的大堰塘,亭亭玉立的法國梧桐,食堂開飯的鐘聲,廣播體操的喇叭聲,提着包上班去的父輩,三五成羣的宿舍大院的兒們……雖然觸摸的是眼前現實的情景,懷念的卻是早已遠去的時光與時光中的自己。

誠然,如今“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爺爺輩們總在懷念當年那個火紅年代的“國傢什麼都管”,其後的“70後”也在懷念當年的理想高遠、意氣風發,而“90後”追憶的卻是“那些年追過的女孩”……據說某網絡做過一項2493人蔘與的調查顯示,43.7%的人有時懷舊,37.5%的人經常懷舊。如果加上那些日益增大卻不屑參與那些調查的老年羣體,就似乎可以證實,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全民懷舊的新時代。

全民懷舊體現在曾經流行過的時裝款式或服裝風格又重新流行,而其中一些元素差不多原封不動地被今天襲用就是懷舊;而在音樂榜單上,從歐美老歌到粵語老歌,從紅色歌曲到年代回憶,現代人聽膩了快餐式的網絡歌曲,就又一股腦的回到那些經典老歌裏;《舌尖上的中國》有句話說得特別好:“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看看當今大小銀屏,砍掉了抗戰神劇和古裝宮闈劇,剩下的多半都是懷舊的情懷。

《新牛津英文詞典》關於懷舊的定義是“對過去的飽含情感的一種渴望。”這個定義是準確的。體現在個人身上,就是李娜唱的:“有過多少往事,彷彿就在昨天; 有過多少朋友, 彷彿還在身邊。”體現在羣體身上,就是蔡國慶唱的:“同樣的感受給了我們同樣的渴望,,同樣的歡樂給了我們同一首歌。”正因爲如此,通過各種形式的共同懷舊可以幫助我們與原來的兒時夥伴、校友、同事、街坊鄰居重新建立關聯。那些共同經歷的事件,共同擁有的記憶,共同度過的歲月在互相談論時常常能找到彼此的共同點,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和親密感。

今年最大的發現之一就是,懷舊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回憶、中年人的留戀,而在逐漸成爲這個社會生活的日常。究其原因,也許是現在的情感過於直白,生活過於緊張,社會過於複雜,前途過於迷茫。於是乎,很多時候,有很多現代人也會選擇短暫逃離現實,回憶起過去的歲月靜好,風華正茂。其實,人生就應該和道家所宣揚的那樣:去繁就簡,感恩珍惜,初心不改,充滿希望,就一定能夠將複雜的社會看得簡單,將簡單的日子過得快樂。我們的福祿壽喜財就藏在簡單與快樂之間。所以,有一種時尚叫做舊,有一種情懷叫懷舊。(2019年10月12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