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后方失守,前方失利,加上安西四镇守军在内的将近十万大唐子弟,全部被屠戮殆尽,这绝对是薛仁贵最憋屈的一仗。薛仁贵长子经历四朝,见证了这“开元盛世”的辉煌,秉承他父亲的遗志,一生都在镇守大唐边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薛仁贵大将军,从一介平民成长为大唐赫赫有名的战神。他身穿一袭白袍,手持一杆方天画戟,于万军之中勇往直前,太宗李世民于城头观之大呼:“此乃大唐之福将也!”。

贞观十八年太宗出兵高句丽,薛礼(薛仁贵原名,字仁贵)一战成名,拜中郎将镇守玄武门,暮年的李世民手下,又增添一名猛将。天山、辽东、高句丽,薛仁贵百战百胜,克敌无数。

然而不管薛仁贵一生立下多少战功,这两次仗才是最令他刻骨铭心的:一次败仗一次胜仗,击碎了薛仁贵的不败神话,也造就了薛仁贵后半生的颠沛坎坷。

薛家自薛仁贵之后,沐浴皇恩两百余年,始终难以忘怀大非川那一仗,那是让祖先脸上蒙尘的败仗。也是让大唐脸上蒙尘的一仗。

唐总章三年(670年),十万唐军将士在大非川化为尘埃,大唐百年神话毁于一旦。

那一年,吐蕃大肆侵占唐朝西域地区,西域十八州沦陷,安西四镇全部落入吐蕃之手。大唐举国愤然,十万大军西出长安,旌旗蔽日尘埃漫天,誓死与雪域之上的游牧铁骑一绝高下。

大非川,处于沼泽深处,大唐辎重经常陷入泥沼,行军速度过于缓慢。时年五十七岁的薛仁贵,正是军队统帅,他轻松就破解了沼泽难题。他派两万人镇守辎重,步步为营,以轻骑为前锋袭扰吐蕃大军,果然初战告捷,打破敌军,俘获牛羊上万。此时的薛礼可谓是踌躇满志,他认为收复西域指日可待,长安铁骑一定会凯旋而归。

可惜他遇到了猪队友。不仅葬送了千万士兵的性命,还葬送了大唐百年的荣耀。这个人就是名将郭孝恪之后郭待封,一个与赵括一样的人物。

郭待封自以为名将之后,不听薛仁贵调令,最终了贻误战机。

按照薛仁贵的战略,郭待封占据险要之地,在后方镇守辎重,薛仁贵率领轻骑做先锋,并且后方修筑防御工事,来回打击吐蕃大军,吐蕃必定不堪袭扰,兵败而逃。《唐书》记载“待封军大败,还走,悉弃辎重”,原因就是郭待封不听军令,私自出兵,遭到了吐蕃的袭击。携有大量辎重的后勤部队怎么能够跑得赢吐蕃骑兵呢?郭待封选择了逃跑,所有的粮草辎重都落入了吐蕃之手。

薛仁贵此时正指挥部队“轻锐倍道”,快速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行军,到了海拔四千米的乌海,生长在中原的唐军士兵很多人都出现了高原反应,战斗力已经降低了。后方被攻陷,薛仁贵率领的先锋部队正在和吐蕃作战,无法赶回。

吐蕃大军两面夹击,唐军轻装前行,粮草物资不足,很快就败下阵来。吐蕃当时联合了吐谷浑等诸多西域部落,号称四十万人马,而薛仁贵唐军仅仅六万,可以说是殊死一搏。然而后方失守,前方失利,加上安西四镇守军在内的将近十万大唐子弟,全部被屠戮殆尽,这绝对是薛仁贵最憋屈的一仗。

薛仁贵不败的神话,就此破灭,大唐昔日的无上荣耀,也蒙上了一层乌云。

不久之后,唐高宗李治把他贬到了象州,薛仁贵在那里待了整整十年。《唐书》记载,李治当时的诏令之上,赫然写着“会赦还”,这是薛仁贵的一线生机,也是大唐的一线生机。被贬象州之时,薛仁贵想起了当年从军入伍之时,自己的结发妻子对自己说的话:“大丈夫应当建功立业,而不是老死家中。”

这句话,支撑了自己将近三十年,他潸然泪下。三十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兵丁,心里装着这句话,在万军之中穿行,取上将首级挂于马侧,最终被太宗皇帝赏识。“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太宗是多么喜爱自己啊,跟随他南征北战,才最终走上了战神的位置。太宗李世民已经驾崩了,玄武门外的那一场洪水让他遇到了第二个赏识他的人—高宗李治。

三箭定天山,策马高句丽,薛仁贵一辈子打了无数的胜仗,为了自己,为了妻子,为了太宗,为了高宗,为了大唐。现而今,他终究是败了,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败仗,也是最后一次败仗,一切从头开始。

在薛仁贵六十九岁之时,他被唐高宗派往云州,对抗东突厥。君臣再次相见,已经相隔十年,唐高宗眼含热泪:“为了大唐的荣耀。”此时的薛仁贵已经垂垂老矣,他一言未发就上了前线。

云州之战,是薛仁贵最后一战,也是决议从头开始的首次战斗。此时的他虽然壮志未灭,但毕竟已然六十九岁了,不能再冲锋陷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匹千里马不再桀骜,温顺的目光里满是坚定。"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突厥人没有想到,那个白盔白甲的薛礼又回来了。

云州一战,唐军大获全胜,斩突厥人首级上万,获牛羊无数。我大唐自此扬眉吐气,薛礼将军自大非川之后首战告捷,一代战神用胜利的姿态完美收官。或许是这次战役耗尽了薛仁贵的精力,永淳二年,七十岁的薛仁贵病逝,一代战神就此落幕。

薛家子孙在薛仁贵之后,沐浴大唐皇恩二百余年,未曾断绝。这是薛将军热血换来的荣耀,也是大唐数十万将士用热血换来的荣耀。大唐在经历了武曌、中宗、睿宗之后,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刻—开元盛世。这个“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时代,是大唐最光辉的顶点。

薛仁贵长子经历四朝,见证了这“开元盛世”的辉煌,秉承他父亲的遗志,一生都在镇守大唐边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薛家血脉二百余年,与大唐江山共存亡。薛仁贵孙子薛嵩,历经安史之乱,携四州回到朝廷,为昭义节度使。

薛嵩见证了大唐的山河破碎,穷尽后半生重建战乱后的大唐。“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薛嵩一生最好的注脚。薛家第四代薛平,与他的祖父薛讷一样,同为四朝元老,又秉承了他父亲的意志,收拾山河,整顿边陲,穷极一生维护这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晚唐的江山在散发了最后一点余温之后,最终覆灭。此时距薛仁贵将军平复辽东,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