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帕米尔高原地区人烟稀少,空气稀薄,并不适于人类生存,在战争史上,这也是一大禁区。

不难想象,身处高海拔地带,加快步伐都会让你气喘吁吁,更何况是行军打仗。但在中国唐朝时期,一位著名将领却完成了一项在几乎所有看来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就是唐代中期安西将军高仙芝。

普通人或许对他一无所知,但在世界军事史上,高仙芝的大名早已享誉中外。

高仙芝并非中原地区之人,他属于高句丽人,骁勇善战精通骑射,年幼时随父亲入唐,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一生中指挥战斗无数,少有败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翻越青藏高原,远征小勃律。清代陈弘谋曾这样评价:名卿贤将,如高仙芝之流,所得亦已多矣。

开元时期,唐朝不管在军事还经济方面,实力非常强盛,这也致使它在与吐蕃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优势,但想要真正遏制对方并不容易,摆在眼前最大的困难就是位于吐蕃与大唐之间的一个小国,名为小勃律国。

此国是印度的一个分支,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非常显要,是唐朝安西四镇与吐蕃之间相互通达的重要隘口。开元初年,小勃律国是比较亲近唐朝的,其国王没谨忙将唐玄宗视为父亲,两国之间关系极好,唐朝因此也在小勃律设置绥远军,负责防范吐蕃。

后来随着小勃律王没谨忙死去,新即位的小勃律王苏失利却在大唐与吐蕃之间摇摆不定,公元737年后,勃律彻底成为了吐蕃的附属国,为了拉拢对方,吐蕃王可谓是费尽心机,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苏失利,只为增进两国的关系。

不得不说,吐蕃与勃律联姻确实对大唐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五千多米的海拔难以攀登,而吐蕃却能够顺其自然借道北上,几年间,时常袭扰唐朝边境,夺取了不少重镇,为此,唐玄宗倍感头痛。虽然对小勃律发动过几场战役,但最终都无功而返。归其原因,还是因为小勃律地理位置太过特殊,唐朝大军每次都是止步于连绵山脉之下,根本无法攻破。

就在群臣无可奈何的情境下,高仙芝出现在唐玄宗面前,发誓要一举攻破勃律,就这样:自仁琬以来三讨之,皆无功。天宝六载,诏仙芝以步骑一万出讨。

唐军的路程非常艰辛,不但要穿过东帕米尔高原,还要攻克坦驹岭山口,此处海拔高达4600多米,到处都是冰川与断崖,麾下副将提议,应该绕道而行。

但高仙芝认为兵贵神速,绕路太耗费时间,就将此提议拒绝,并执意迎难而上。他的意图很明显,真正横跨在大唐与吐蕃之间的障碍并非小勃律,而是这些高大山脉,只要能将它征服,就可以直取小勃律国。

于是乎,唐军先是在平坦宽阔的山间谷地行军十五天抵达拨换城,接着又向西十日至握瑟德,又用了十多天的时间抵达疏勒(阿富汗瓦汉附近的达播密水),随后马不停蹄地前行六十多天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经过近百天的艰苦行程,唐军终于在同年六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行军。

根据《旧唐书》记载:仙芝以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使往讨之。时步军皆有私马,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拨换城,又十馀日至握瑟德,又十馀日至疏勒,又二十馀日至葱岭守捉,又行二十馀日至播密川,又二十馀日至特勒满川。

随后,高仙芝再兵分三路通过,最终历经几天的艰难跋涉,部队终于翻越了这座天险,如同天兵神将一般出现在阿弩越城外,《新唐书》中这样记载:遂登山挑战,日未中,破之。拔其城,斩五千级,生禽千人,马千馀匹,衣资器甲数万计。

发动总攻之前,高仙芝命人率先切断勃律后方道路,一面吐蕃前来增援,毕竟勃律军事实力很次,但吐蕃不容小觑,就这样,在对方失去增援之后,高仙芝命人围城,将勃律国度困成铁桶,起先对方还进行反抗。

但几天之后,只能被迫投降,就这样,刚建立的小国就此灭亡,唐朝也打开了横亘在自己与吐蕃之间的大门。也是通过此战,唐朝大军名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拂菻、大食等诸胡七十二国震惊之下,一一归附于大唐。

《旧唐书》记载: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与令诚俱班师。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仅此一战,高仙芝的大名传遍中外,一跃成为唐中期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