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階段不該學金融”,有沒有道理?

  □西坡(媒體人)

  年輕人最需要的心靈雞湯或許是:少喝一些雞湯,去奔跑,去閱讀,去生活。

  “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大學階段不該學金融”——這是今天挺好玩的一則新聞。

  大學階段該不該學金融?這是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這話出自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之口,就更有爭議了:這與其人設有些不搭,畢竟田軒自己本科就是在北京大學讀的經濟學,現在還在赫赫有名的五道口金融學院做副院長。

  金融學者說大學不該學金融,怎麼聽怎麼突兀。爲避免斷章取義,這句話顯然應結合上下文語境打量。

  據報道,田軒的原話是:“經過20多年我自己的觀察,假如說要給我一個重新來過的可能的話,其實我倒不覺得,在大學階段應該去學經濟學或者是金融學。現在客觀上講知識的迭代是非常快的,知識爆炸,很多的知識折舊率也非常快。有學者曾經測算出知識的折舊率是25%,就是說你大四畢業的時候你大一學的東西理論上已經沒用了。”

  無論是假設給自己“重新來過”的機會,還是強調“我覺得”,都在強調這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見。很多人都有喜歡自嘲當年所讀專業的偏好,像很多新聞專業畢業的,恰恰是念叨“新聞無用論”最狠的,這大可理解。而強調大學應該學習“方法論”,也挺能邏輯自洽。

  鑑於這些,我覺得對田軒教授的話不必蓋上“反常識”的戳兒,它確實跟流行認知悖逆,但未必全無道理。

  不過我也覺得,他對知識折舊的解釋也有點機械。經濟學也是有經典文獻的,假如大一學的是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大四不可能“已經沒用了”——當然,我大學讀的不是經濟學,只是隨便舉個例子。但是知識折舊這個概念,確實非常重要而又經常被忽略。

  考慮到過些天就到“五四青年節”了,許多青年人有“趁年輕,多喝點雞湯”的精神需求;再考慮到再過些天就到高考了,許多年輕學子們又要滿世界打聽“熱門專業”……所以我也想就“年輕時應該學點什麼”這個問題談談。

  不學經濟學、金融學的話,本科應該讀什麼呢?田軒教授給出的答案是,“學習方法論,學習一整套怎麼去思考問題、怎麼去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些方法論其實是在最基礎的學科裏邊……比如說像哲學、歷史學或者是數學、計算機學。”

  看到他說出歷史學,我覺得有點尷尬:巧了,我從北大歷史系畢業十年了,但最近突然覺得,大學時如果能讀點經濟學就好了。

  而且我永遠忘不了,當年歷史系的同學一半以上都修了經濟學雙學位,因爲大家都知道歷史專業不好找工作。在無知無畏的年紀,我內心也曾鄙視他們的功利心,直到畢業找工作時才佩服別人的先見之明。

  不過我現在惦記起了經濟學,並不是因爲工作或生活不如意,我從未後悔當年讀的是歷史。我只是覺得,多涉獵一門學科,就相當於多一雙眼睛觀察世界。

  不是哪個學科不該學,而是該多學學別的學科:學歷史的若能學學金融,或者學金融的也能多看歷史,估計眼界也能更寬些。

  而就田軒引出的話題來說,學經濟的想學歷史,學歷史的想學經濟,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大家都是“這山望着那山高”?

  依我看,大學畢業證上究竟寫的是哪個專業或許不是最重要的。讀基礎學科的人,未必就能掌握方法論。讀熱門專業的人,也未必就內心浮躁。我想起了一位大學老師的話,真正能鑽進去的話,各個學科是相通的。

  歷史學習讓我很受益,但是我不應該忘記說,真正使我受益的不是課堂、考試、寫論文,而是泡在圖書館無目的、漫遊式讀書的時光。

  我現在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假如當年上進心更強一些、更忙碌一些……但我不應該沉溺於這種想法,而應該從現在忙碌起來。

  就像覺得自己當年讀大學不該讀金融專業,“後悔”是可以的,但沉溺於後悔中無法自拔,就有點過了。

  年輕人最需要的心靈雞湯或許是:少喝一些雞湯,去奔跑,去閱讀,去生活。好消息是,只要你年齡夠了,資歷夠了,就可以給別人煲雞湯了。

責任編輯:李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