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女性常用的方劑,是中醫婦科臨牀上補血、調經的基礎方,頗受女人的喜愛,而且還有中醫婦科第一方之美譽,想必說到此處,已經有人猜到它是誰了?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湯。中醫認爲,女人以血爲本,而四物湯卻是理血的第一良方,對女人的身體健康的確大有裨益,就連清代名醫汪昂都稱讚道“血家百病此方宗”。

四物湯最早出自唐代的《仙授理傷續斷祕方》,有補血和血之功,可治“營血虛滯諸多證”。原方爲熟地黃、川當歸、白芍藥、川芎各等分爲粗末,每次三錢水煎,空腹服下。當然四物湯最初的用途並不是用在婦科領域的,而是外傷,但隨着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收錄,後世醫家便廣泛地將四物湯運用於婦科領域,而且收效良多。

而自此之後,四物湯的運用更爲廣泛,比如你有頭暈心悸、面色無華或萎黃、脣甲舌淡,或月經不調、舌淡、脈細等,就可服用此方,用飲片久煎,也可以打成細粉泡水喝,也可以加生薑、陳皮混合與紅糖熬塊。不過,不是每個人虛的程度都一樣,每個人或許還有別的兼症,所以四味藥的比例可以稍微變化。

四物湯可以說是一個百變神方,在不同情況它的君臣佐使可以發生變化。比如原方以熟地黃爲君,因其爲滋陰補血要藥,所以血虛明顯可稍加熟地之量;假如血滯較重,則以川芎爲君藥;如常有腹痛,以按爲舒,則以白芍爲君;若月經不調明顯,則以當歸爲君。由此可見,此方實在太過精妙,方中每一味藥皆可爲君藥,而且劑量一調整,就大有乾坤,堪稱是變幻莫測、奧妙無窮。

四藥配伍實在精妙,後世醫家多用,還常融會貫通於自己的方中,出現了許多加味四物湯,比如元代名醫王好古治療血虛兼瘀的桃紅四物湯(原名加味四物湯),又比如清代傑出的名醫、婦科專家傅青主,也有一首加味四物湯,而且也是奇妙的緊。

這裏我們重點說說清代名醫傅青主的加味四物湯,全方藥物爲:大熟地(九蒸)一兩,白芍(酒炒)五錢,當歸(酒洗)五錢,川芎(酒洗)三錢,白朮(土炒)五錢,粉丹皮三錢,元胡(酒炒)一錢,甘草一錢,柴胡一錢,水煎服。

傅青主愛用此方,是爲了治療“婦人有經水忽來忽斷,時疼時止,寒熱往來”的這種月經病難題,此病因婦人經行之時,腠理大開,未能避得“虛邪賊風”,風寒侵襲,入半表半里之處,使得肝氣閉塞(半表半里之處多爲筋膜之間,筋膜之病乃肝系之病),而肝爲血海,肝氣不通,血海不暢則經水易閉。

看到這裏,估計有人會想,此與小柴胡湯所治之證——婦人中風,熱入血室,十分相似,但血虛之本又比小柴胡湯證更明顯,所以以四物爲基礎,補血和血以治本;再借小柴胡之法,柴胡、白芍與丹皮宣解肝經風鬱;此外,用甘草、白朮、元胡以利腰緩急止痛,溝通表裏,走竄經絡,使風鬱難留。如果加入荊芥穗(炒黑)一錢,能增強祛表邪之力,使得風邪從半表半里而出之後,再給把勁兒,就被趕出了門,恢復表衛之功,邪難再犯。

由此可見,很多經典良方,即便經過加減化裁之後,仍然有可能繼續成就另一個經典良方,這也是中醫的奧祕所在。人們常說,中醫不傳之祕在劑量,其實,配伍何嘗不是?全方加減一藥,往往能夠形成不同的格局,成就不同的經典。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徐長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