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衆多老年朋友來說,中風無疑是對自己生命的一大威脅。隨着年齡的上升,自身中風的風險也隨之越來越大。且若是不仔細觀察,普通人也很難發現中風的預兆,往往也使得病人的預後不佳。當然,隨着國內各個醫院卒中中心的相繼建立,我們也可以看到不管是醫療界還是普通百姓,都在不斷認識和重視中風這一疾病。

中風,即所謂中於風邪。再進一步考究,風有內風與外風的區別。風爲六淫之一,作爲一種外邪,自然有着侵犯人體的可能。若自身腠理疏鬆,就會加大感受風邪的可能。若風邪單獨犯於肌表,則會出現發熱惡寒等常見的表證;若風邪犯於經絡,致使經絡阻塞不通的,就會引起肌膚麻木、口角歪斜,最典型的便是因爲吹了冷風以後引起的面癱了;再嚴重者則爲肌肉僵直、痙攣、抽搐。而要是要出現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之中風,則是中醫所言之“中臟腑”,而多責之於內風。

對於中風的病機,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明論,所以在面對中臟腑的中風時往往從肝去論治,比如著名的羚角鉤藤湯、鎮肝熄風湯等方劑。然而,古往今來的衆多傑出的醫學家,乾隆御醫黃元御堪稱是獨樹一幟的,那麼他對於中風的治療又有什麼良方呢?這個還真有,那就是桂枝烏苓湯。

桂枝烏苓湯全方共六味藥物,分別爲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首烏三錢、茯苓三錢以及砂仁一錢。黃元御在《四聖心源》裏對該方的主治歸納爲中風之“左半偏枯者”,也就是中風後左半身偏癱。黃元御認爲,中風乃“土溼陽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風邪者也”,所以它的根源在於脾土,所以別一見到中風這種疾病,就盲目祛風。

也就是說,四肢正常行動,輕健柔和,需要營衛之氣的充盛,而營衛則賴於脾胃之灌注。若肢體陽氣虧虛,脾土不溫,則溼邪犯脾,氣機凝滯不通,氣血不行,故四肢失於濡養。且營衛不足,腠理疏泄,風邪趁機而入,則發爲中風。因此,中風雖中於風邪,卻“非盡關風邪之爲害也”。

此外,黃元御還指出,肝藏血而左升,若血分偏虛,則病於左,因此爲左半偏枯也。所以治療這樣的中風,需要從肝及脾兩髒論治。再回頭反觀此方,桂枝可解表消風邪,同時可通行血脈,芍藥養陰調營,合桂枝酸甘化陰,充養陰血;首烏補肝腎益精血,也爲養血分之藥;茯苓、砂仁則治在脾,一者健脾利水滲溼,一者燥溼,以除土溼。甘草即可補益中風以養脾,又可調和諸藥。

雖爲中風,但乾隆御醫黃元御設立桂枝烏苓湯卻未單純祛風,並且整個方中只有桂枝有些許祛風的作用。但他創立的這個經典方劑卻緊抓病症背後的病機,從本而治,正如《黃帝內經》所說的“治病必求於本”那般。也可從這裏發現黃氏在中醫診療之中的智慧與功底。

當然,中風也分爲很多種,也需要辨證施治,也需要日常調護,更爲重要的是中醫“治未病”思想,預防遠大於治療,《黃帝內經》早有明言,“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由此可見,預防有多麼重要。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作者無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