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湯是醫聖張仲景祕傳的一個溫陽利水的代表方。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爲方名,有鎮水之義。全方由附子、芍藥、茯苓、白朮、生薑五味中藥組成,是治少陰陽虛、水邪壅盛之主方。

附子壯腎中元陽,使水有所主;茯苓、白朮健脾利水溼,寓培土製水之義;生薑宣肺散水氣,與附子、苓術相合,誠爲協同肺、脾、腎三髒、從上、中、下三源溫運制水之意。芍藥酸苦降瀉,既可防利水傷陰之弊,又可斂陽歸根,對伴有高血壓的水腫,尚可起到平肝降壓之效。諸藥合用,共奏溫陽利水之功。

真武湯原爲張仲景針對陽虛水泛(即水邪四溢上下內外)所致的眩暈、心悸、振顫而擬的經方,但中醫治病必求於本,只要是陽虛、水邪爲患的病症,均可用真武湯。因此,仲景也提出真武湯又可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咳嗽、嘔吐、腹瀉等多種病症,只要病機爲陽虛水盛者,均是真武湯的主治證候。

下肢水腫一證,本就具有水邪壅盛、泛溢肢體、肌膚的特徵,且患者往往感到下肢沉重,這也與仲景所列真武湯主治證候中“四肢沉重”一症相符,因此,妙用真武湯治下肢水腫也是在張仲景理論指導下的臨牀應用。

有一個劉姓老翁,88歲高齡,於2020年4月14日找我看病,當時他已經下肢水腫一週了,經常便祕,需要用開塞露才能通大便,小便還可以,飲食睡眠還不錯,肢體冰涼,需要穿厚棉衣,當日的天氣比較暖和,已經有20度了。

我給他診斷了一番,發現其脈弦遲且結,舌質嫩、舌苔白膩,結合他的病史以及現在的症狀,診斷爲水腫,辨證爲陽虛血瘀、水邪壅盛,於是採用了溫陽利水消腫兼活血行氣的治療原則,擬真武湯加味。

藥用:附片顆粒2袋(每袋相當於飲片15克),黃芪30克,炙甘草 10克,茯苓40克,白朮20克,白芍10克,益母草20克,牛膝20克,杏仁12克,厚朴12克,炒麥芽10克,炒谷芽10克,桂枝15克,生薑5片(共14味)。3劑,每日1劑,水煎服。

第二天上午,患者的兒子給我反饋道,腿腫已經消退許多了。我聽到這個消息雖不意外,但卻欣喜,畢竟老人家能夠早日康復纔是最重要的,於是叮囑患者的兒子繼續給老人家服用這個方藥。第三天上午,老人家的兒子告訴我說,老人家的腿腫已經痊癒了。

老人家下肢水腫了一週,用藥後三天就痊癒了,這充分說明中醫治病只要方藥對症,往往可以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那麼,爲何會有這樣好的效果呢?在這個疾病的診治過程中,究竟隱藏着什麼奧祕呢?

患者平素就畏寒怕冷,即便天熱也要穿厚衣服,又加上脈象有遲、結之像,這充分反映了陽虛的體質。患者反覆出現的下肢水腫,很明顯就是陽虛不能制水、水邪壅盛所導致的。除此之外,患者的脈結與氣滯血瘀有關,便祕與氣滯有關,所以在治療時,除了溫陽利水消腫之外,還要兼顧活血行氣。

溫陽利水用真武湯,再加黃芪補氣利水消腫,益母草、牛膝既能活血化瘀,又可利水消腫,三藥均可加強真武湯利水消腫之功。牛膝又可引藥下行,直達下肢病所而起效。

方中桂枝與真武湯中的白朮相伍,可溫陽化氣、促進膀胱氣化,乃溫化寒水之意,桂術合茯苓,又是半個五苓散的配伍,也體現了溫陽利水的治法。杏仁、厚朴宣降肺氣,調暢氣機,氣行則水行,也有助於利水消腫。麥芽、谷芽健胃促運化,脾胃健,既有助於藥物吸收,也有助於運化水液。諸藥合方,溫陽利水等治法俱到。所以,方藥下肚,徑直起效。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作者葉冰(醫學博士,雲南著名中醫藥學家吳榮祖親傳弟子,當代中醫方劑學泰斗鄧中甲親傳弟子,雲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雲南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雲南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內科分會第一、二屆常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