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市民的公德意識與城市的文明程度密切相關,增強市民的公德意識,規範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交往行爲,是建設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毋庸諱言,今日東陽,缺乏公德意識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其根源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既有市民素質方面的因素,也有社會管理方面的因素。增強公德意識,需要宣傳教化,需要規範約束,需要獎懲結合。

關鍵詞公德意識  現象  根源   方法

公德,即公共道德,系維護公共秩序的道德規範,是社會公衆共同利益和社會生活需求的反映。人們爲了滿足生存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各種社會交往和公共活動;爲了使社會交往和公共活動正常進行,必須建構相應的公共道德準則。建構和遵守該準則的原動力來自人們的公德意識。公德意識是人們在與外界交往中所持的思想、觀念和規則,它以“利他”爲核心,以“無害他人”爲底線。城市是人口集聚所在,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頻繁,人與人的交往接觸也更爲集中,人們在交往接觸中的行爲、風格和態度,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而市民的行爲、風格和態度,乃公德意識外化。增強市民的公德意識,規範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交往行爲,是建設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

缺乏公德意識的表現

公德意識,表現在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行爲態度上。公德意識一旦缺乏,就會缺乏責任感,缺乏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尊重,只爲一己之私打算,毫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從而影響他人,危害社會,破壞自然環境。

東陽是一座具有一千數百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底蘊豐厚,市民素質相對較高,其公德意識也相對較強。但毋庸否認,缺乏公德意識的現象還是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不僅危害我們的生存環境,也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城市文明背道而馳。

就我們東陽城所見,就我們身邊所見,缺乏公德意識的現象試舉數例。

亂搭亂建。城市同鄉村相比,大多數市民的居住空間自然要小得多,於是想方設法擴展使用空間。這裏搭個篷,那兒搞個窩。樓道更是公共地方,不佔白不佔,於是,樓道成了“廢品收購站”。但那所佔之地畢竟不是永久的,得弄個固若金湯的東西留給子孫纔好。於是,向平面和垂直兩個方向發展,再砌它一堵牆,再加它一個層,增加它幾個平方——一個平方就值萬兒八千呢!

噪音擾人。城市噪音十分煩人。夜闌更深,當人們進入夢鄉時,歌廳舞廳的低頻節奏在你耳邊轟鳴,五音不全拿腔拿調的歌聲則如鬼哭狼嚎破空而來。街邊的夜宵攤點通宵經營,呼朋喚友聲、猜拳行令聲、激辯爭吵聲不絕於耳。城市夜生活的豐富使得夜貓子們有了用武之地,而他們的晨昏顛倒卻苦了上班族和中小學生。即使大白天也頗多噪音,震耳欲聾的大嗓門時有所聞,灌煤氣的、修油煙機的、磨剪刀的、沿街叫賣的、收購廢品的、防水補漏的那些小喇叭個個都是高分貝。

煙氣燻人。石油價格上漲,液化氣價格高企,許多人——當然也包括許多新東陽人退而回到燒煤餅時代。早晨和傍晚,居民區裏煙霧騰騰,瀰漫着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氣味,嚴重損害着人們的健康。那燒木柴的開水爐子也紛紛登場,青煙繚繞,害得你不想關門閉窗都不行。

隨意佔道。私家車多了,車輛停放是個大問題。大街小巷處處是車,人行道也成了停車道。主街道兩側的人行道,往往被佔道經營——這在環城北路尤爲典型。處處是工場,處處有障礙,你很難在人行道上順利地行走。人行道上的盲道,是專供盲人行走的設施,很難想象能被盲人利用。

缺乏公德意識的例子還有很多,滿口髒話、隨地吐痰、亂丟菸蒂、亂扔垃圾、損壞公物等等自不消說,目無規章亂闖紅燈,打着赤膊招搖過市,公共場所吞雲吐霧,邊喫瓜果邊丟皮,邊嗑瓜子邊吐殼,半夜三更鳴喇叭,小院子裏養雞鴨,水泥馬路燒草灰,家犬滿街成公害等等似已見怪不怪了。

缺乏公德意識的根源

缺乏公德意識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這裏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既有市民素質方面的因素,也有管理方面的因素。

歷史根源。幾千年來,我國傳統的社會形態是以血緣關係爲紐帶的宗法社會,人們的活動範圍不大,接觸的圈子很小,生活在親人、族人、熟人組成的圈子裏,這個圈子生成的道德準則,往往是私德,而非公德。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觀念,是重人情、重關係等等,對於公共利益、公共規則和公共秩序,往往視而不見,公德意識嚴重缺乏。

現實原因。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儒家學說作爲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延續千年,人們偏重於自身的修養和利益,忽視公共的道德和利益,從而導致整個社會越來越自私、保守和落後,公德意識也越來越淡漠。

人的素質。公德意識與人的素質密切相關。人的素質涵蓋道德素質、科學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等,而道德素質爲其中最重要的素質。一個人如果缺乏道德,其知識、技能和行爲必然對社會造成危害。道德素質和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有關,更與他的理想、信念、追求密切相關。當下,有些人沒有理想,缺乏信念,無所追求,無所事事,將空閒時光全消耗在麻將、撲克上,閒談的話題不外乎財神白板、司令紅5、家長裏短。有些人不注重學習,忽視自身的進步和提高,從不看書看報,看電視只看文藝節目,上網只爲打遊戲。家裏沒幾本藏書,即使有,也已多年不翻。人的素質決定人的精神狀態,精神狀態出了問題,公德意識也必然會有問題。

管理因素。人的行爲需要一定的法規加以規範約束,公德意識也需要一定的法規予以保護和弘揚。法規爲道德的底線,一般都具有懲惡揚善的功能。只有讓法規之劍高擎,足以震懾那些違背公共道德的行爲,才能保護公德意識不受侵害。新加坡就是學習的榜樣。你要在公共場所吸菸吧,罰你1000新元——合人民幣5000多元,一般人被罰一次就刻骨銘心不會再犯了。新加坡而且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十幾年前,美國青年麥可費因在新加坡塗鴉被判處鞭刑,美國總統克林頓出面求情也不行。後來麥可費說:“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新加坡。”我想,如果用此法懲治令人痛恨的街頭亂貼小廣告製造“牛皮癬”之類的公德意識缺乏者,效果肯定不錯。

如何增強公德意識

公德意識的提高和增強,離不開宣傳、規範和獎懲。它是一項系統工程,靠加強教育來引導,靠強化法紀來制約,靠樹立典型來示範,靠批評懲戒來禁阻,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把提倡與反對、引導與約束結合起來,扶正祛邪,懲惡揚善。

首先是宣傳。培養市民的公德意識,提升生活品質,提高幸福指數,旨在更好地實現人民羣衆自身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而這有賴於宣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公德意識與生俱來,如孟子所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如果不去宣傳和喚醒,人們心中的公德意識就會淡化,不能形成羣體的行爲規範。況且,城市應該有特有的公德體系。隨着經濟活動的日益活躍,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外來成員的不斷增加,這個體系的建設更是迫在眉睫。就像東陽,2006年底時有308個姓氏,相隔不足4年,去年人口普查,增加到576個姓氏,增加了87%。而有些東陽從未有過的少數民族,在東陽已形成規模不小的羣體,如布依族有6734人、苗族有4804人、土家族有1911人,他們大多數是在近幾年成爲新東陽人的。城市公德體系的建設需要多樣的載體、過細的工作。這就需要調動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採用相聲、小品、快板書、短劇和黑板報等形式,在機關、企業、學校、社區等不同場合,在共產黨、共青團和各個民主黨派及各個社會團體,在老中青少各個年齡層次開展有效的工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單位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相互配合、相互促進。通過宣傳,大力弘揚公德意識,大力表彰文明禮貌、助人爲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羣衆、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

其次是規範。一個社會離不開秩序,而秩序來自規則的制定和奉行。要改善公共秩序,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兩手一起抓。一是通過宣傳,即教化引導,提高市民的公德意識;二是加強規則的執行力度,使遵守公德的要求具有剛性和強制性。前者倡人爲善,後者止人作惡,前者爲軟,後者爲硬,雙管齊下,方能奏效。

隨着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人們的公共交往領域在不斷擴展,人際交往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社會交往日趨頻繁、複雜。與之相適應,人際交往的規範也必然相應豐富,有的以社會公德的形式約束着人們的行爲舉止,有的則納入強制性的法律規範之中。在時下公共交往領域急劇擴張的背景下,法律法規在人們社會交往活動中的規範作用越來越重要。

再次是獎懲。褒揚真善美,抨擊假惡醜,才能使公德意識不斷得到增強和提升。利用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大衆傳媒,大力表彰孝老愛親、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人和事;發現和樹立身邊的道德楷模,通過道德榜樣來激發人們的角色認同和期待,提升公德意識。近些年來,老邵伯、盧漢成、孫炎明、林南珍等道德楷模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他們是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着、學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舉,對於喚起公德意識、建立道德規範產生了良好的作用。“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中,雙岙村數千村民(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新溫州人)現場自發救援,1700多名溫州市民自發獻血,愛心使這座城市充滿了溫馨,從而讓人們瞭解溫州不是隻有暴發戶、炒房團和煤老闆。而對於那些在公共秩序、公共環境、文明出行、文明待客等方面缺乏公德意識的人,則不同程度地予以曝光,就如違規排污的企業負責人在《東陽日報》登載道歉書那樣。只要有悖道德規範,就應當不留情面地批評懲處,使有所戒懼。

結  語

增強公德意識,弘揚公德意識,樹立公德規範,是順利完成社會轉型的內在要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是建設文明城市的要求。它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公德意識的養成與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法治建設息息相關,與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現代化進程緊緊相聯,這就決定了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細雨潤物的漸進過程,所謂“百年樹人”即是此義,對此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知易行難,有了這樣的思想認識,並堅持不懈地付諸行動,纔有可能逐步實現市民素質的普遍提升,使公德意識不斷弘揚,遵守公德蔚然成風,從而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使我們的城市更加文明。增強公德意識也是一項千千萬萬市民人人蔘與個個有份的工程。不論士農工商,不論男女老幼,不論職位高低,每一位市民都有責任有義務作出自己的貢獻,爲建設文明東陽添磚加瓦、增光添彩。

           2011.7.26初稿,7.29改定

(本文獲“公民道德與城市文明”徵文一等獎第一名,刊於《公民道德與城市文明優秀論文彙編》,《八面風論壇》2011·4總第40期,《東陽日報》2011.10.28,《金華精神文明》2012·3總第123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