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的基因來自東陽特定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形而上則爲喫苦耐勞、克勤克儉、精益求精、崇教興學、開拓創新,教育過程衍而爲勤奮刻苦、兼容幷蓄、追求卓越、崇尚實用,教育效果趨而下則爲盡職務實、守正不撓、崇尚氣節、淡泊榮利。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是東陽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東陽教育的土壤孕育了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又經過有意識地篩選和強化,在東陽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羣體中顯現出來。

關鍵詞:東陽教育  人文精神  形成  培育  體現


人類在生產、生活和生存的漫長曆程中,逐漸形成了對物、對人的觀念、觀點和做法,歷久而沉澱,爲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奉,這也就是人們所謂的人文精神。對人文精神的闡釋見仁見智。徐志堅認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們關於人應當如何生活”“人之爲人的價值標準” 等一系列命題的自我意識周國平在國家行政學院的講演中指出,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它高度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以人爲本,一切從人出發、一切以人爲歸宿。陳旭光則說,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也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葛紅兵則認爲,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與關懷之極,其形成與變革深刻影響着文化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徵直指人的生存本質,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論人文精神的實質——兼及大學人文教育問題》)人文精神大量的是屬於意識層面的,但也有許多被物化了的。要給人文精神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是比較困難的,它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有共性,即人類成長和生存所共有的精神,它也有個性,即由於生存環境及個體稟賦的差異而形成的不同精神。

要探討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必須將它放到東陽人所處的歷史地理環境中去分析,分析東陽人這一羣體在漫長的1800多年中的奮鬥史,分析東陽的自然環境對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的影響。概言之,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產生於並受制於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大則包括國家和時代的政治氣候、社會思潮、風尚習俗等,小則涵蓋東陽人羣體的觀念、觀點指導而衍生的環境氛圍。除了羣體因素之外,還有個體因素,不可低估出類拔萃人物對東陽人文環境的影響。自然環境首先指東陽的地形地貌物產氣候等,擴而大之,也指周邊縣市及東陽人在外生存生活的環境。相對而言,自然環境變化較小,而人文環境是動態且延續的。因此,對於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既要以歷史的、唯物的、辯證的觀點高屋建瓴地宏觀把握,又要鞭辟入裏地作微觀分析,這隻有一部皇皇鉅著才能勝任,非本文力所能及。而且,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和東陽人文精神之間的關係,前者從屬於後者,被後者所包容,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相對於東陽其他行業和領域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又自有其特質,其中的聯繫和差別,也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況且,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皆爲教育之構成。一人一事、一言一行、一房一柱、一花一木、舞臺熒屏、街巷俚語、經史典籍、網絡媒體——天地萬象、人間百態,凡可施影響於人者,皆是教育之媒介,皆可爲教育人文精神之來源,欲條分縷析,又豈是區區一篇短文所能蕆事?

基於上述原因,本文僅從東陽人生存環境看東陽人文精神形成、教育過程中人文精神的培育及東陽人才羣體教育人文精神的效果體現三個角度,對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作一點粗淺的剖析。

從生存環境看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的形成

如前所述,人的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一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和造就了生於斯長於斯的羣體的人文精神,當然也包括這一羣體的教育人文精神。人在成長和生存的既短暫而又漫長的過程中,打交道的無非是外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在打交道(或稱之爲接觸、改造、鬥爭)的過程中,又不斷地對自身的意志、毅力及品格起到塑造、矯正或強化作用,人文精神的形成和昇華都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那麼,形成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的東陽人的生存環境究竟如何呢?

應該說,老天沒有厚待東陽人,東陽人的生存環境並不令人稱道。

俗雲“一方水土一方人”,先讓我們看看養東陽這一方人的水土究竟如何。東陽處於浙江中部,非交通樞紐,也非兵家必爭之地,地理環境相對閉塞。其地貌可用“七山一水兩分田”來概括。《東陽市志》載,丘陵山地面積1205平方公里,佔69.2﹪;河谷盆地面積537平方公里,佔30.8。在河谷盆地中,河流池塘等水面面積約佔三分之一。這七成之山,不產良材,也缺少有開採價值的礦產資源,且坡陡石多,不利墾殖,一旦連日大雨,往往地質災害頻發。這一成之水,雨季則咆哮肆虐,撕堤裂岸,良田變成沙灘,村落或爲廢墟,南北兩江遂有“爛肚腸”之稱;旱季則一脈細流,不敷農業灌溉和人畜飲用之需。這二成之田,多爲紅黃壤,肥力低且易板結。水旱頻仍是東陽的特點,見之於史籍的大的旱災、水災、雹災及霜雪凍等災異現象,自三國末年迄上世紀80年代,1700年間,即有500餘次,平均三四年就有一次。“顆粒無收”,“民以野草、樹皮、'觀音粉’充飢”,“民大飢,人相食”,“百姓流亡,死者遍野,千里絕煙,人跡罕見”, “餓殍相望於道”,“漂沒田舍無算”,“秋水漂廬,溺死者衆”等記載不絕於書。在農耕社會里,山無良材,地無富礦,土壤貧瘠,災害頻繁,東陽的水土,亦即自然條件可謂惡劣。

再看東陽的人文環境。姑且撇開人文環境的其他方面,側重談談東陽的人口。洪荒時代,雖已有古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但由於不斷地被北方移民所融合同化,現在已難覓正宗的土著了。可以說,東陽人口的絕大部分是移民構成的。東陽排位前十的王、張、陳、吳、金、李、徐、樓、胡、蔣諸姓,追溯其來源,無一例外,均來自外地。如桂坡李氏,自稱“南渡名宗”;峴西劉金氏,自稱“南渡世家”。而排位十六的趙姓,其祖宗是趙宋王室,與金姓同時隨宋室南渡。唐宋時期是人口入遷的高峯期,東陽的著姓望族都是在這一時期佔籍東陽的。

從全縣人口的變化看,兩晉時有近萬戶約四五萬人,這一數字一直延續到“吳寧縣”改名爲“東陽縣”的武周垂拱二年(公元686)。南宋寶祐年間和明洪武二十四年,人口有兩個小高潮,均超過18萬。鴉片戰爭前夕的清道光十六年(1836),人口突破48萬。2008年年末爲812609人。急劇增加的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資源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如果視20多年前的1988年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50.68萬畝爲不變,則目前東陽人均佔有耕地爲0.6畝。人多地少是整個中國的國情,而在東陽顯得尤爲突出。

資源匱乏,土地磽薄,災害頻仍,人多地少,移民爲主,是東陽人生存環境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東陽人必須在較爲惡劣的環境中尋覓生存之道。這是東陽人文精神,自然也是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產生的背景和土壤。這樣的背景和土壤,孕育瞭如下東陽人文精神和東陽教育人文精神。

喫苦耐勞。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之下,欲謀生存,無非是“走”或“留”兩途,走者向外尋求發展空間,或拜師學藝,或讀書求仕;而留者精耕細作,以求一飽。不論是走還是留,都離不開喫苦耐勞。遠赴他鄉者須喫苦耐勞方能立足,而留守故土者須喫苦耐勞方能在與自然環境的較量中把握先機。東陽學子的勤奮刻苦即由此而衍生,“黴乾菜”“土布衫”精神不脛而走,東陽人能喫苦,東陽學生能喫苦遐邇聞名。

克勤克儉。由於自然環境的制約,東陽人要想盡可能地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中獲取更多的生活資料,就必須勤勉不懈。因此在耕作的過程中,除改良農作物品種、提高複種指數、套種不同作物外,還須起早摸黑精耕細作,讓每一寸土地發揮最大效益。在外做工從藝之人,讀書求學之人,也須勤奮不懈,否則危及生存。因此,東陽人的勤奮飲譽九州。除了勤奮,還必須節儉。精打細算,細水長流,方能安排好生活,在豐歉之間獲得平衡。東陽人評價一個人,不會以貌取人,也不會以衣着取人,看的是他掙下了多少家業。如果某人衣着素舊,但經營家產頗有收穫,就會使人肅然起敬,稱其“會撐(東陽方言,意爲“竭力營謀”)家”。反之,如果衣着光鮮,而在創業上毫無建樹,甚或躺在祖宗的遺產上坐喫山空,就會遭人鄙視,被譏爲“敗家子”“叫花子”。天上不會掉餡餅,欲在家業上有所建樹,舍“勤儉”二字,別無他途。火腿的發明,黴乾菜土布衫的出現,都是精打細算節儉過日的最好詮釋。東陽人善於安排會過日子——實則是勤儉——也是出了名的。而在教學上,則表現爲勤奮不懈,循循善誘,分秒必爭。

精益求精。如前所述,爲了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留守故土者必須侍弄好那有限的土地,各道操作程序都力求精細。在精耕細作之下,大田自不必說,田頭地角也能“出金銀”。外出從藝之人,也必須精益求精、技壓羣雄,才能拓展生存空間。東陽建築之佈局謹嚴、天人諧和、華美豐贍、獨領風騷,被譽爲“東方住宅之明珠”,木雕之馳名世界,竹編之享譽四方,都是東陽人精益求精的結果。至於讀書求學之人,於學業上孜孜矻矻,博搜旁通,精益求精,方能在科舉求仕、著書立說、科技創新等方面獨樹一幟。東陽名匠迭出,博士教授近千上萬,學者專家燦若星漢,舍精益求精,則無法解釋。

崇教興學。在東陽人留守耕種、從藝做工、讀書求仕三大出路中,讀書求仕無疑是排在第一位的。所謂“耕讀傳家”,“耕讀”兩字並非處於同等地位,難以等量齊觀。“耕”是解決生存的無奈之舉,“讀”(讀書做官)纔是自我實現的理想追求。一旦環境適宜,讀書之風便勃然而興。從藝做工也不能和讀書求仕相提並論,因爲手藝人社會地位低下,在以農爲本的漫長歲月裏,手工業屬於“末”業,不被重視。在舊時“士、農、工、商”“四民”中,“士”——知識分子的地位最高。因此,教育被東陽人放在尊崇的地位。對文化的尊重,對文化人的尊重,對塾師的尊重,都班班可靠,且口口相傳到今天。東陽人讀書,倒不是純粹爲了做官,占人口主體的種田從藝者,讀書是爲了識字曉事,在生存和生活中求得便利。因此,讀書人的行列中固然有以制藝八股爲晉身之階的,但更多的是爲實用。欲“治國平天下”的是少數,求“格物致知修身齊家”的是大多數。因此,東陽人讀書羣體就顯得相對龐大,由此也促進了興學之風的鼎盛。東陽書院林立,私塾遍地,其來有自;捐資助學、傾力辦學者史不絕書。而趙公藻、郭欽止、吳崇福、蔣沐蔣元蔣伯康祖孫、許一元、張振珂、蔡汝霖、金品黃、黃學龍、馬成驥、王惕吾等人也因此得以青史流芳。據《東陽古書院》載,自南宋迄清季,東陽有古書院35所,義塾12所。其中著名的有友成書院、石洞書院、八華書院、橫城義塾等。至於私塾,則數十上百戶的村落必設所。(《東陽市志》)論及東陽學風之盛,南宋寶祐年間翰林院修撰尤焴曾雲:“邑之內外,士類駢集,才氣學術,項背相望。或承呂成公(呂祖謙)之教,或從陳止齋(陳傅良)、葉水心(葉適)爲學,大家多創書院以教鄉黨子弟,詩書講誦相聞,旁郡他邑不及也。”明成化《東陽縣誌》也說:“(東陽)士愛讀書,大家子弟無不從師就學。有志者習舉業,遲鈍者亦求通章句,知禮義之方。”

東陽人崇教興學的風尚、除了統治階級的倡導、有識之士的推動、社會輿論的牽引、晉身實用的需求之外,宗族公常對讀書人的評價資助作用也不可忽視。一個人的讀書成就,不僅僅屬於個人和家庭,也被認爲是整個家族和宗族的榮耀,因此,對讀書人的資助不遺餘力。以南岑吳氏宗族爲例,1917年續修的《南岑吳氏宗譜》,首卷用了整整14頁篇幅詳列了自童試入學、入泮、五貢、發科、發甲、文武解會狀直至欽點欽賜翰林,其中由宗族公常資助的卷資、考費、衣衿費、發甲聞報費、旗匾費、進京費、路費、留寓費、出仕榮歸謝祖酬恩費等等,數額十分明確。而且這資助不僅大宗祠有,各公常分祠也有。對於科舉時代取得功名者,宗譜上都特別加以標明,甚至有資格參與“鄉飲”的文化人——士紳,也大書一筆。科舉既廢,凡高小畢業以上學歷者,均有說明。概言之,凡讀書至一定學歷者,均能得到宗族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鼓勵。這就形成強大而持久的推動力,促使宗族子弟一心向學。南岑吳氏如此,其他姓氏也大同小異。

開拓創新。東陽由於地瘠民貧,人多地少,向外尋求發展空間自是必然。其出路一爲外出做工從藝,二爲讀書出仕。如果一輩子貓在那點田地上刨食,往往會被譏爲“田烏龜”,被認爲沒本事向外拓展,只好窩在家鄉。而對有能力外出掙錢者,往往青睞有加。東陽人有句俗語“離鄉則貴”,而且,你離家鄉越遠,說明你越有本事。春節過後,人們之間最多的問候語是“你哪天出門(做工)?”,平常而無意識的問候語蘊含着提醒和催促。如果過了正月半還沒出門,往往被人視作戀家或沒地方可去,那是沒出息的同義語。東陽民俗和集體下意識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促使每一位成年男性向外發展。但要在異地他鄉站穩腳跟,進而謀求發展,並非易事。如果鎩羽而歸,則被鄉人譏爲“賣桃幹”(取的諧音而謔稱),當事人必會覺得無顏見人。因此,外出者,不論是從藝還是求學爲官,必傾全力開拓進取,併力圖創新,以開闢一片新天地。考出去一火車,回來一汽車。因此,離開東陽在外地生根開花的東陽人,其數量數倍於目前在籍的東陽人。即使在籍的東陽人,每年也有一二十萬長年在外或做工,或經商,或求學,或從政。而改革開放以來,東陽許多大型企業集團的執行業牛耳、民辦大中專學校的遍地開花、影視基地的蜚聲九州,也都是開拓創新精神的結晶。

從教育過程看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

東陽的人文及自然環境形成了東陽教育的諸多人文精神,這些精神在教育的過程中又得到強化和發展。

勤奮刻苦。讀書求學以獲得謀生的本領是東陽人的一大追求。並不爲人稱道的可以說有些惡劣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東陽人喫苦耐勞的的精神,這種精神表現在教育上,就是勤奮刻苦。這勤奮刻苦,既表現在施教者——先生或老師身上,同樣也表現在受教者——學生身上,所謂勤學苦練、苦教苦學就是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的特色。東陽馬生對宋濂自我介紹“用心於學甚勞”,勞者,勤奮刻苦之謂。我們不知馬生的具體求學經歷、科舉成就、爲官政績等等(筆者懷疑馬生就是永樂進士、橫店馬祖人馬廉,並有專文論述),但一代名臣對東陽學子求學精神的肯定已婦孺皆知。自古及今,東陽人求學勤奮刻苦的例子不勝枚舉。“黴乾菜”“土布衫”精神,其實就是勤奮刻苦的物化代表,是在口體之奉不如人、物質條件十分艱困的條件下孜孜以求、刻苦自勵的最好註腳。滕元發落榜苦學,喬行簡敲石誦讀,許弘綱麻餈當墨汁,張國維金榜題名後尚在古寺苦讀等,都是勤奮刻苦的佳話。許謙、陳樵、金淛、樓如山、葉蓁、程銓、樓梯霞、邵飄萍、杜佐周、金佛莊、嚴濟慈、程寬正、郭人全等人都出身貧寒,一心向學,勤奮刻苦而卓有成就的。在科舉時代,功名不能幸致,舍勤奮刻苦,沒有捷徑可走。在現代社會,升學競爭依然激烈,欲上理想的大學,勤奮刻苦仍然是不二法門。科舉時代300多名進士金榜題名,改革開放後高考成績的迭創佳績,都得益於東陽學子的勤奮刻苦。筆者從教30餘年,教過的學生,有許多並非天賦異稟,如方曉紅、周榮庭、胡潤澤等,但在高考錄取率極低的上世紀80年代,經由勤奮刻苦考上北大、科大、浙大等一流名校。自1977年恢復高考到2008年的32間,東陽學子被普通高校錄取56915(不包括1999年開始的單考單招被高職錄取的5474人),年均被錄取1778.6人,每年考出去的豈止一火車?(2008年有5705人被錄取,則超過4火車)回首1978年,東陽報考高校6036人,上線人數達734人,爲全省之冠(該年全省前期錄取7712人,後來擴招4606人,錄取總數僅12318人)926《浙江日報》頭版以《東陽縣被重點高等院校錄取的新生有一百六十九名》爲副標題予以報道,高考狀元縣之名海內皆知。應該說,是東陽學子的勤奮刻苦——當然,也離不開東陽教師的勤奮刻苦——書寫了東陽教育的榮耀,鑄造了“教育之鄉”的輝煌。

兼容幷蓄。東陽先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了北方移民,先期的移民以同樣的心態接納後來的移民。這樣的心態也反映在教育上。即以南宋爲例,在東陽講學留寓的朱熹、陳亮、呂祖謙、陳傅良、葉適、魏了翁諸人,所操之觀點各異,但東陽人都不排斥。其中朱熹的性命”說與陳亮的“事功”說勢同冰炭;呂祖謙調和朱陸,主張“明理躬行”,與葉適的“功利之學”頗爲接近;陳傅良爲學注重“經世致用”,反對性理空談;魏了翁則推崇朱熹理學。一時之間,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閩派理學、永康學派、永嘉學派、金華學派的代表人物都雲集東陽,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成爲奇觀,也成就東陽教育的一段佳話。這也形成了東陽教育兼容幷蓄的精神。在兼容幷蓄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辯證分析,對比取捨,取精去糟,獲得進步。博採衆長,善於學習,兼容幷蓄,也使得東陽學子通脫務實,成就斐然。

追求卓越。朗志拔俗、銳意圖強、追求卓越是東陽教育的特色。這也表現在對教師的選擇上,東陽人深知優秀教師對教育質量的影響,因此,聘請最好的老師就成爲共識。一部東陽教育史,名師比比,有許多是名噪華夏的人物。如前述之朱熹、呂祖謙、陳傅良、葉適、魏了翁,後來的錢文子、葉味道、方逢辰、許謙等。上述人士大多非東陽籍人。其中的多位在科舉上也成就卓著,如方逢辰爲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庚戌科狀元,葉適爲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榜眼,魏了翁爲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己未科探花,呂祖謙爲南宋隆興元年癸未科一甲第九名,他們任教東陽時大多已科場得意。名師出高徒,勤奮出天才,自強不息成就卓越。僅以呂祖謙而言,其東陽弟子李誠之、喬夢符、陳黼、葛洪、喬行簡、倪千里、馬壬仲、趙彥秬等,自淳熙二年1175)至慶元二年(119622間先後中進士,且多爲名臣。其中,葛洪、喬行簡官至宰執;李誠之曾省試第一(解元),以衰病之年鎮守蘄州,與金兵巷戰,力竭自刎,合門殉節。有名師執教,東陽科舉成就不凡。計有文進士231人(以縣爲單位統計時,這一數字當可穩居上游。明清時全國有1700多個縣,歷代文進士總數爲10萬餘人,平均每縣不到60人,超過200人的縣全國僅五六十個。以下爲部分科舉發達縣及部分周邊縣的文進士人數,可資對比參考:山陰會稽1240,常熟461,上虞257,蘭溪218人,永康184人, 義烏146,諸暨163,嵊縣126,新昌10),武進士74(佔已知全國武進士總數12277人的0.61。其中武狀元有5(此數字在全國1700多個縣中排在平陽之後名列第二),依次爲厲仲方、周師銳、杜幼節、俞葵、俞仲鰲。要知道武舉以策論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中武狀元者須文武全才,並非如我們所想象的只需一身蠻力或武功高強即可。東陽人既崇文也尚武,可見一斑。文榜眼有曹冠、喬嚞;文探花有滕元發、孫礿、舒元褒。已知的武榜眼則有宋嘉定壬戌科及第的明德路西人陳炎。東陽的榜眼探花,各有3人,以縣爲單位,在已知籍貫的333名文榜眼和302名文探花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筆者有《東陽狀元緣》《東陽榜眼探花》《東陽三鼎甲》《馮宿·唐代科舉·狀元》《東陽進士談》等系列文章可資參考。)科舉時代,全國能中進士的平均每年不超過80人,在千百萬士子中,已屬鳳毛麟角,進入一甲更是難上加難。若無一往無前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可能躋身鼎甲,笑傲羣雄。及至現代,東陽籍兩院院士達10來人,平均8萬人口就擁有1名兩院院士,爲全國人口平均佔有率的9倍。(籍隸浙江在浙江出生的兩院院士220人[不計祖籍],次於江蘇的315人、上海的339人,在30多個省市中排第三。在全國333個地級單位中,金華地區兩院院士數排名全國第25,除東陽外,永康3名,金華[包括市本級及金東婺城兩區]、蘭溪、義烏、浦江各2名。)具有高級職稱和高學位的人數在全國縣市中名列前茅。據“東陽政府網”載,截至2007年底,具有高級職稱的東陽籍人士達8000多人,博士和博士後800餘人。這兩個數字還在不斷擴大中,用不了三五年,將是“千名博士匯一市,萬位教授同故鄉”了。可以說,是東陽人和東陽教育追求卓越的精神,造就了東陽龐大的拔尖人才羣體。

崇尚實用。由於環境的窘迫,東陽人往往少有幻想,踏踏實實,崇尚實用。在求學的過程中,摒棄空疏無用之學,講究經世致用。因此雖有各種思潮曾經在東陽這片土地上碰撞爭鳴,但佔上風的還是深具本土意味的金華學派。《東萊博議》在學子中的影響並不亞於四書,因其乃學習策論和八股文章的捷徑(難怪東萊子弟參加科舉考試捷報頻傳)。而有識之士深知過科舉獨木橋之艱難或追求不同,乾脆聲明不教授科舉的敲門磚——制藝,元代許謙的八華書院就是如此。而更早的石洞書院,雖有名聲赫赫的朱文公輩講學於斯,也不把科舉求仕作爲教學的目標,於是有了“十里長衢郭,出不了一個舉人殼”的民諺。不教科舉時藝教什麼?當然不會如茶館酒肆式的無聊閒談,教的自然是誠意正身格物致知的實用知識,以學子品德修養和謀生能力的提高爲依歸。

從教育效果看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的體現

教育的對象是人,本質是對人的品德、品格、意志、毅力及學識能力的塑造,人才是教育的終端產品,而教育土壤、教育過程所孕育造就的教育人文精神,也必然通過人才得到顯現。觀照東陽人才羣體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也可以瞭解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

這裏所說的東陽人才,指接受過東陽教育並取得成就的政界、學界、商界的各種人才。

盡職務實。東陽人才,不論是政界、學界還是商界的,都具有開拓創新、敢爲人先的精神,因爲舍此無以立足和發展。但最具普遍性的人文精神當屬盡職務實,因爲東陽人才由於生存所面臨的環境容不得他們浪漫和幻想,惟有踏踏實實,誠實面對現實的種種挑戰,才能求得生存並在此基礎上獲得發展。

舊時代最受關注的知識分子是有功名者,並由此擴大到仕宦羣體。除前述之305名文武進士及其5狀元3榜眼3探花外,《東陽市志》統計,自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任縣令以上職官者1086人,其中文職官員442(含正副宰相6人),武職官員312人,歷代正史立傳者17人。縱觀東陽人才的仕宦羣體,絕大多數都立足現實,恪盡職守。史書上將這類人稱爲“循吏”。《金華府志》《金華先民傳》《金華賢達傳》《宋濂許子良傳》《東陽縣誌》等典籍上有大量循吏的記載。如厲文才期月平寇,喬夢符抗澇救災,孫礿慷慨陳詞,許子良理財折獄,厲文翁正身盡職,張大輪平寇靖蕃,蔣瑜奏減民賦,吳良知三戰三捷,盧仲佃抗倭平亂,王乾章滅盜治郡,王嘉忠化育民風等。遍覽東陽仕宦,循吏比比,不勝枚舉。除了曹冠因爲與秦檜走得較近、趙祖鵬攀附權貴而遭疵議,還找不出第三人可以譏評。東陽仕宦羣體整體上都能根據宦地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措施,盡忠職守,不負使命,上無愧朝廷寄託,下不負百姓希望,足以笑對後人。

而進入現代,知識分子懷着科學救國的理想,或離鄉背井,負笈他鄉,或遠涉重洋,求學異國。學成後大多從事應用科學與基礎科學,因此,東陽的工程理學人才之盛,馳譽四方。究其原因,運用學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務實精神的體現。如嚴濟慈、蔡希陶、金士宣、何紹韓、趙驥、李錦琳、李正武、葛正權、吳味經、厲德寅、金培松、陳士櫓、徐更光、金玉玕、潘德爐等科學家、實業家,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

我們還不能忘記在內憂外患、時局不寧的上世紀前半葉,有許多教育家,秉承教育救國的理念,傾心於爲國家培養人才,如官立第一小學校長吳允讓、教育局長程品文、英士大學校長杜佐周、軍校教務長吳允周、寧波中學校長趙仲蘇、吳淞中學校長程寬正、錦堂師範校長郭人全、東陽中學校長陳人文、中國中學(東陽二中前身)校長陳季豪、東陽簡師校長何士豪及吳夢非、李春城、施伯朱、葉光球、施有光等一大批名師碩儒。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盡職務實,爲東陽的教育人文寫下光輝的一頁。

守正不撓康德說過,知識分子的最高標準就是“敢於在一切公共領域運用理性”。“一切公共領域”涵蓋了政學商諸多領域,而“理性”則指不頭腦發熱,不感情用事,審時度勢,把握大勢,依據正義和正道決定自己的言行。對於當說之言、當行之事,“雖千萬人吾往矣”;面對強權和險惡的環境堅守不撓,即使革職充軍也在所不辭。這是知識分子人格和骨氣的體現,也是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的極爲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封建時代,東陽士大夫侃侃立朝,直言敢諫,謇謇爲政,當行必行。如馮宿杖斃姚文壽,舒元輿謀誅宦豎,滕元發直斥朋黨,喬行簡持重治國,馬光祖訓誡福王,盧洪春痛罵神宗,金淛嚴毅英斷。延至民國,有吳品珩革除弊政,吳望伋厲禁菸毒,趙琛公審周佛海,馬文車大鬧“國大”等等。東陽的仕宦羣體,多能清廉自守,迄今爲止,尚未發現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產生的千餘名東陽仕宦有貪瀆之徒。

崇尚氣節。隆慶《東陽縣誌》評價東陽“士人多談性命,登仕者多尚風節”。談性命,即重視人生價值的思考;尚風節,則是面臨君王昏暴、上司奸橫、同僚貪虐、外敵入侵、山河失序時堅守自己的操守與信仰,雖粉身碎骨也面無懼色。這樣的東陽人也實在太多了。最早的如張潮父子,爲保一方平安,在官清嶺與括蒼盜寇血戰,雙雙殉職。其後有申屠狄禦寇捐軀,滕茂實堅貞不屈,李誠之合門殉難,胡德廣不屈而死,王鈇血戰殞身,張國維投水自盡,邵飄萍捐軀北京,金佛莊喋血南京,吳復夏碧血長空,馬步祥血灑江陰,趙濟猛杭州就義,郭莽西笑對屠刀等等,例子同樣不勝枚舉。

淡泊榮利。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讀書人的最高追求,大多是將讀書作爲晉身之階,以求博得一官半職,以後步步榮升,光宗耀祖,名留後世。應該說,人的好名並非一無是處,孔夫子尚且“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通過爲國家民族作出貢獻而揚名,自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封建官僚中往往多的是爲一己之私慾而追名逐利,這也是翻閱二十四史每每令人慷慨歔欷的原因。我們並不否定那些勤於政務、忠於職守的人們,但也不能忘了那些疏離權位、視名利如敝屣的先賢。他們堅守自己的那片心靈淨土,掙脫名利的束縛,站在更高的視點上觀照歷史和人生,並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樣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處淤泥而不染,不汲汲於權力,淡泊榮利,是東陽知識分子的一大特色,也是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東陽曆史上,這樣的人物也很多,如厲文才正當唐太宗眷寵正隆時辭官歸家,修都督堰造福一方;“金華四先生”之一的許謙,屢拒元統治者的徵召,依然在八華書院講學不輟;他如張志行三辭徵召,張樞拒作元丞相脫脫的長史,陳樵隱居著書,吳伯修不受徵辟,許弘綱急流勇退,李品芳優遊林泉。或拒絕朝廷徵召,或主動辭官,表現了他們對官位權力的漠視。而在“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之間進退裕如,未嘗不是人生的智慧。若論其源,自然又回到東陽的教育上來,在石洞書院講學的朱熹就“以應舉覓官美名好事之學爲不足學,而欲講乎義理以求修己治人之方”,講學於八華書院的大儒許謙教授門徒,“獨不以科舉之文授之”,名儒大家的思想對東陽人影響至深,對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的形成影響至深。

結  語

綜觀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可謂一以貫之。生存環境造就了東陽人喫苦耐勞、克勤克儉、精益求精、崇教興學、開拓創新的精神;而喫苦耐勞的精神衍生出東陽教育勤奮刻苦、崇尚實用的人文精神(也可視作教風學風),開拓創新衍生出東陽教育兼容幷包、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東陽教育造就的知識分子羣體或人才身上所體現的盡職務實、守正不撓、崇尚氣節、淡泊榮利,又源於東陽教育勤奮刻苦、兼容幷蓄、追求卓越、崇尚實用的人文精神。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着內在和外在的縱向橫向的聯繫,是東陽的人文和地理環境造就了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而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又滋養培育了一代代東陽人,一代代東陽人——尤其是東陽教師和學子又以其奮鬥拼搏的人生軌跡充實豐富了東陽教育的人文精神,使東陽人這一羣體在漢末建縣以來的各個歷史階段都作出了足以令人自豪的貢獻。

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東陽教育人文精神並非完美無缺,東陽教育固然有許多精粹,但急於事功、小富則安、盆地意識、固守傳統、單打獨鬥等阻礙了東陽人取得更大成就,這也是東陽雖人才衆多但缺乏有全國影響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藝術家、實業家的原因。辯證地看待東陽教育人文精神是現代人應有的態度,願我們努力弘揚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的精華,揚棄其糟粕,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讓東陽教育更上層樓,爲東陽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爲國家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更大的貢獻。         

     2009.4.24~2009.4.27一稿,2009.4.28二稿,2009.4.29三稿,2009.5.3改定                              

(本文獲“人文精神大家談”徵文一等獎第一名,收入《東陽人文精神大討論活動成果集·優秀理論文章彙編》,刊於《今日東陽》總第16期,《信息簡報》第24期,“東陽新聞網”2009.11.5,併發於《八面風論壇》)

東陽人文精神大家談”活動結束

37篇理論文章獲獎

http://www.dongyang.gov.cn/hdjl/myzj/200909/t20090914_1071331_1.html

http://www.dynews.zj.cn 東陽新聞網站 2009年9月14日 11:10

  本報訊 作爲“東陽人文精神”大討論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東陽人文精神大家談”理論文章徵評活動,最近落下帷幕。據瞭解,在此次活動中,我市共收到參評文章187篇,經市人文精神大討論活動辦公室初評、專家組終審,從中評選出一等獎5篇、二等獎10篇、三等獎22篇。

  爲進一步做好“東陽人文精神”的剖析、提煉和弘揚工作,我市於4月份啓動了以“東陽人文精神大家談”爲主題的理論文章徵評活動,得到了全市黨員幹部、市民羣衆的積極響應,大家紛紛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和心得體會,撰寫出了一大批高質量的理論文章。在這些理論文章中,有的梳理、探究了東陽人的文化發展史、精神探索史、價值創造史;有的針對當前精神文明建設領域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建議;有的對將來的“新東陽精神”進行了界定和展望。這些文章儘管來自不同的界層,但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心聲:爲東陽建設建言獻策,爲東陽發展盡心竭力。

東陽人文精神大家談”徵文活動獲獎名單

http://dynews.zjol.com.cn/dynews/system/2009/09/18/011434272.shtml

  http://www.dynews.zj.cn 東陽新聞網站 2009年9月15日 15:17

獎級

作 者

單 位

論文題目

一等獎(5名)

吳立梅

東陽二中

東陽教育人文精神譾論

厲茂棠

食藥監局

同心鑄造東陽魂

黃文明

市府辦

我們需要一種精神

俞劭平

房管局

行中庸之道  傾誠信之情  懷敬畏之心

厲小蘭

文化局

弘揚人文傳統  堅持與時俱進

二等獎(10名)

華宏偉

巍山高中

東陽教育人文精神的歷史流變與現代嬗變

徐新良

普洛家園藥業

傳承企業家精神  確保基業長青

郭志明

審計局

人文精神與審計工作的串想

周江躍

外國語學校

對“東陽人文精神大討論活動”的一點淺思

王天仁

交通局

努力弘揚“老黃牛”“鋪路石”精神

呂美良

廣電臺

實現東陽人文精神與廣播精神的有機統一

張忠鳴

檔案局

從東陽話中挖掘東陽人文精神的基因

厲偉蘭

交通局

培育東陽新的人文精神  建設美好家園

張衛偉

農  辦

弘揚提升東陽人文精神  促進農業和農村工作發展

張望峯

林業局

弘揚優秀人文精神  促進東陽創新發展

三等獎(22名)

李文躍

建管局

發揚東陽建築人的優越品質  提升東陽建築業的發展後勁

徐洪法

教體局

試論東陽尊師重教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周燦瑤

工商局

腳踏實地做好每項工作

李新地

巍山高中

巍山高中教育人文精神的架構與解讀

三等獎(22名)

蔡拱星

南馬鎮

在奮力追趕中實現共富——論花園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曹新良

教體局

弘揚人文精神  打造魅力東陽

王  湘

湖溪鎮

傳統東陽人文精神應該揚棄什麼?

周曉沸

人大辦

弘揚東陽人文精神 推進民主政治建設

杜承平

教體局

也來討論東陽人文精神

陸雍蓉

廣電臺

取其精華  棄其糟粕

任德孝

六石高中

傳承優秀教育傳統  提升東陽人文精神

斯穎霄

南市街道

弘揚人文精神  建設開放東陽

徐愛民

統計局

培育統計人文精神  提升統計工作績效

湯明綱

廣電臺

勤奮刻苦  獨立獨創  爭強好勝

曹洪剛

吳寧街道

東陽三鄉文化淺論

呂金壽

建管局

以強有力的建築人文精神推動建築業又好又快發展

石佩榮

水利局

弘揚提升水利行業精神  促進水利事業科學發展

賈天其

城管局

弘揚東陽人文精神  推進和諧城管建設

徐向陽

橫店鎮

從橫店騰飛中透視東陽人文精神

韋凱華

信用聯社

大力弘揚東陽人文精神  傾力打造東陽人自己的銀行

徐國強

東陽江鎮

略談弘揚提升新時期東陽人文精神的因素

施瓚瓚

歌山鎮

傳承東陽人文精神  提升東陽人文內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