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出,似为文人奠了一悲秋基调,大小文人好以悲秋为主题,发抒胸臆。即如汉武、魏武那样的雄杰,笔下秋意也难免肃杀之气,“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摇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文人的《悲清秋赋》或《秋声赋》,笔下的秋天更是“其色惨淡,其意萧条”了。现代诗人颇有些反古人意而作的歌颂秋光的佳作,如郭小川的名为《秋歌》的一些短章。

秋天

求诸古人,似乎唐代诗人中也颇有些面对秋风能激发胸中豪爽之情的歌者。初唐似还未脱逢秋言悲的传统路数,如王绩《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句,愁绪似还隐约其间,其侄孙王勃《山中》诗“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也含其相近风调,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则已显浩荡胸襟。

山山黄叶飞

盛唐诸公似乎基本摆脱了悲秋的抒怀格套。若王、孟之作,王诗《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悦意快畅,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临洞庭上张丞相》)之寥廓清旷,都显出清秋时节的豪爽心境。至于高、岑,豪气犹胜于王、孟,不说别的,但高、岑与杜甫等五人同登慈恩寺塔所赋诗句“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岑参句),“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高适句),即可见其赏秋之高旷襟怀。李、杜集中临秋风而兴发的雄唱佳句更是多多。“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杜甫《江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一些景句,看似带有些萧森之气,但仔细吟来,却又能感到其间一种郁勃浩然之气在蒸腾。如“江间波浪兼天诵,塞上风云接地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实与《登高》中“落木、长江”之联具同一廓大意境。非唯盛唐诸公,中晚唐豪俊之士也往往发声惊挺,唱出嘹亮的秋歌。

长江

诗豪刘禹锡的“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浩气干霄,丝毫不亚于太白“长风万里”之概。而《始闻秋风》中,“马思边草卷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则堪与子美“秋风病欲苏”之意气相颉颃。晚唐杜牧,亦一豪客,所作《山行》人所共知,“霜叶红于二月花”中所透出俊爽之情已属非凡,而《长安秋望》的“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愈显其胸次之高远。仅就唐诗中清秋高咏之作即可看出唐人的气格、胸襟与其他时期的诗人有所不同,况复他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