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玉“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九辯》)出,似爲文人奠了一悲秋基調,大小文人好以悲秋爲主題,發抒胸臆。即如漢武、魏武那樣的雄傑,筆下秋意也難免肅殺之氣,“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搖落兮雁南歸。”(劉徹《秋風辭》)“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文人的《悲清秋賦》或《秋聲賦》,筆下的秋天更是“其色慘淡,其意蕭條”了。現代詩人頗有些反古人意而作的歌頌秋光的佳作,如郭小川的名爲《秋歌》的一些短章。

秋天

求諸古人,似乎唐代詩人中也頗有些面對秋風能激發胸中豪爽之情的歌者。初唐似還未脫逢秋言悲的傳統路數,如王績《野望》中“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句,愁緒似還隱約其間,其侄孫王勃《山中》詩“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也含其相近風調,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則已顯浩蕩胸襟。

山山黃葉飛

盛唐諸公似乎基本擺脫了悲秋的抒懷格套。若王、孟之作,王詩《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悅意快暢,孟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臨洞庭上張丞相》)之寥廓清曠,都顯出清秋時節的豪爽心境。至於高、岑,豪氣猶勝於王、孟,不說別的,但高、岑與杜甫等五人同登慈恩寺塔所賦詩句“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岑參句),“秋風昨夜至,秦塞多清曠。千里何蒼蒼,五陵鬱相望”(高適句),即可見其賞秋之高曠襟懷。李、杜集中臨秋風而興發的雄唱佳句更是多多。“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李白《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杜甫《江漢》)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秋興八首》中的一些景句,看似帶有些蕭森之氣,但仔細吟來,卻又能感到其間一種鬱勃浩然之氣在蒸騰。如“江間波浪兼天誦,塞上風雲接地陰”、“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實與《登高》中“落木、長江”之聯具同一廓大意境。非唯盛唐諸公,中晚唐豪俊之士也往往發聲驚挺,唱出嘹亮的秋歌。

長江

詩豪劉禹錫的“晴天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二首》)浩氣幹霄,絲毫不亞於太白“長風萬里”之概。而《始聞秋風》中,“馬思邊草捲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爲君扶病上高臺。”則堪與子美“秋風病欲蘇”之意氣相頡頏。晚唐杜牧,亦一豪客,所作《山行》人所共知,“霜葉紅於二月花”中所透出俊爽之情已屬非凡,而《長安秋望》的“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愈顯其胸次之高遠。僅就唐詩中清秋高詠之作即可看出唐人的氣格、胸襟與其他時期的詩人有所不同,況復他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