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喜欢琢磨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但从正史记载中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包括司马光这次也冤枉他们两了。于是安禄山与杨贵妃被《资自通鉴》定为两人关系暧昧。

很多人喜欢琢磨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但从正史记载中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包括司马光这次也冤枉他们两了。

为什么他们的关系是绯闻当不的真?我来为他们洗白。

安禄山是杨贵妃的干儿子

先说说安禄山这个人,杨玉环是当上了贵妃之后,安禄山作了她的干儿子,具体的时间《旧唐书》中没有说明。而安禄山是个杂交的胡人,他母亲是个突厥族的职业巫师,他从小没有父亲,跟着母亲生活,后来其母改嫁一个姓安的将军的哥哥,他也姓了“安”。

安禄山是个天资聪明之人、很有语言天赋,在那个多民族杂居时代,他利用语言优势在多国商人中扮演“洋买办”角色。29岁那年,他偷盗山羊被幽州节度使抓获,巧舌如簧的他不但没死,还因此入伍,当上职业的军官,从此后步步高升。

为了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贿赂朝廷重臣,39岁那年他如愿以偿当上了平卢节度使,很快获得了唐明皇的信任。安禄山商是一个高情商之人,在得知杨贵妃深受唐明皇宠爱后他,他主动请求唐明皇允许拜杨贵妃为干娘。

虽然安禄山大杨贵妃16岁,但人家是贵妃,不管这套。于是,皇帝答应了,对于安禄山来说做干儿子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拉近自己和皇帝的关系;对于皇帝来说,这些边疆大臣,他需要恩威并重,以拉拢人心;对于杨贵妃来说,他收安禄山为干儿子,是在为大唐办事、提皇帝着想。

所以干儿子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三人都有自己的政治和私人目的。

过生日,“洗三”惹出的绯闻

“洗三”是唐代的风俗,在孩子生下来的第三天,作为母亲要为孩子洗去尘垢,换新衣服。751年,安禄山在长安过了48岁的生日,第三天,杨贵妃传他入宫为他洗三。

安禄山很胖,165公斤重,肚子大的拖到膝盖下面,走路要耸动两个肩膀,向上提高自己的身体,否则都迈不开腿。洗好后,安禄山穿上专为他定制的“襁褓”,躺在花轿中,人家喊一声“禄儿,他回应一声,开心极了。

笑声惊动了唐明皇,此时快七十的唐明皇也跑过来看热闹,随后赏赐了安禄山一大堆的礼物。对于皇帝的赏赐其意义完全不一样,让许多人十分眼红。从此后,安禄山跟杨贵妃的关系更是突飞猛进。

三百年后,司马光在《资自通鉴》中写到,“洗三”过后,安禄山可随意出入皇宫,有时与杨贵妃一起吃饭喝酒;有时跟杨贵妃一玩就是一整夜,通宵达旦。绯闻是关不住的,更经不住人言,于是绯闻穿过宫墙,传入百姓的耳中。至此,安禄山成了杨贵妃的绯闻男友。

被冤枉的两个人

司马光的名气、《资自通鉴》严肃的性,没有人会怀疑这么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这种事件上出错。于是安禄山与杨贵妃被《资自通鉴》定为两人关系暧昧。

但从今天的来看,司马光对于两人的记述确实出错了。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不可能全是亲眼所见,他也是从正史上找的材料。但何为正史?比如《旧唐书》、《新唐书》;何为野史?便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传闻小说。对于司马光这样严肃的历史学家来说,不能从野史上搜集材料。

但有趣的是,安禄山与杨贵妃通宵达旦的传闻,恰恰来自于野史。其理由有二:

宋朝与清朝的学者考证过,得出的结论是,安禄山与杨贵妃的丑闻来自于虚无缥缈的小说记事《天宝遗事》。而这部书的作者是以为姓王的大官,他为官时没赶上盛世的唐朝,却赶上了唐末时的动乱,乱世官人不如狗,他心中怨恨国家统治者的无能,便以小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便一边做官一边写小说,专门采集唐朝皇家丑闻,于是一百年前安禄山与杨贵妃的事件被他添油加醋的写了进去。清代散文家袁枚,就对这件事公开批评司马光的不严谨,冤枉杨贵妃。除了上面两点理由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我也不相信他们的绯闻:

其一,他们都没这个胆子。唐明皇的女人,作为一个被皇帝宠爱的女人,断不能有任何风言风语。我们不能因为唐朝的开放,唐朝女人的胡来,就推测杨贵妃也是这样。没错,武则天胡搞、太平公主胡搞,当你让杨贵妃也胡搞试试?

其二、他们都看不上对方。安禄山要造反,要的是天下,不是杨贵妃,再说了如果现在跟杨贵妃就有绯闻势必影响他的计划;如果天下是他的,杨贵妃自然也是他的。而杨贵妃能看上他什么,一个肥的系裤腰带还要四个人帮忙,两个人抬肚皮的人,一个绝色美女跟这样的丑男通宵达旦的谈情说爱,换你,你会不?

因此,综上所述安禄山跟杨贵妃的桃色事件就是寻常百姓胡乱臆想,再被王大官人采集后收录野史,又被大牌历史学家司马光写进《资治通鉴》这样严肃的历史著作中。经过这些有心的、无心的辗转后,杨贵妃成了桃色绯闻的女主角。

关于安禄山墓

2011年河北保定曲阳田庄村,村东头的“陵疙瘩”被人挖开了三个洞,村民紧急报警后,考古工作正式展开。

检查后发现这三个是盗洞,在墓室中出现了一个汉白玉莲花座,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北朝以后才开始流行的一个造型,墓中的绳纹砖也指向唐代。在经过两年发掘后,这座墓葬呈现世人眼前,地宫的面积竟然超过了清东陵:共有墓道、庭院、前后甬道、十二个墓室和两个巨龛组成,多个墓室合起来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但这座墓的主人一直没有解开,专家们除了在封门贴附的两块刻字条砖上见到“大金皇统九年三月重修保”的字样外,在没找到任何有关证明此墓主人的文字。

墓中的英文磁带

墓葬中的英文磁带只是考古过程的中的一个小插曲:考古队员在清理墓室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英文磁带。依此推断,这其中一个盗墓贼有可能是英语老师或学生,又或是带着磁带盗墓以缓解心里紧张。

从发掘出来的前、后门内三道汉白玉门槛来看,这个墓葬的形式属于高等级的标志,其主人的身份不一般。在打开后室后,发现石构件满地都是,最终拼成了一座巨大且辉煌的须弥石椁,这也是我国考古发现中最大且最负责的棺形汉白玉石椁。

按照这些证据来推测后,墓主人被列出来,分别怀疑:安禄山、李宝臣、张孝忠、王处存、王都五人,其中安禄山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从壁画和石构件来分析,其安葬时比较匆忙慌乱,并非事先就准备好的墓室。

墓地留给专家的证据太少,无法充分说明墓主人究竟是谁,想知道答案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