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唐朝,关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唐朝评定姜子牙为“武神”,并选取古代72位名将作为从祀,关羽作为“蜀前将军汉寿亭侯”以其英勇绝伦成为武成王(姜子牙被唐肃宗封武成王)庙从祀,第一次享受全国性的香火,跟他一样享受的还有他三弟张飞。其实不止陈寿,就是蜀人自己也觉得关羽不咋地,关羽的封号“汉寿亭侯”、“壮缪候”只是一般的爵位,“壮缪”两字中“壮”是美谥,“缪”却是恶谥,足可以看得出蜀汉朝廷认为关羽功过参半,或许刘禅对他这位二叔还有些不满。

关羽在现代可谓是接受香火供奉的第一人,他是武神,也是财神,寺庙里供奉他,道观里供奉他,文庙里也有他的位置。富豪,商人,黑道,普通人都对他敬奉有加,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关云长本是我国三国时期的一员猛将,他是如何从勇猛武将,变成如今义薄云天的关公,香火鼎盛的关圣帝君的呢?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宋朝之前关羽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武将,在晋人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中与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并列,在着墨和篇幅上同张飞赵云并无太大差别。在对关羽的评价上,陈寿认为关羽:“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由此看得出在陈寿眼里不论是关羽或是张飞都是好坏参半,优点是有滴,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最后败就败在这些缺点上面。

其实不止陈寿,就是蜀人自己也觉得关羽不咋地,关羽的封号“汉寿亭侯”、“壮缪候”只是一般的爵位,“壮缪”两字中“壮”是美谥,“缪”却是恶谥,足可以看得出蜀汉朝廷认为关羽功过参半,或许刘禅对他这位二叔还有些不满。

这时候人们对关羽的评价还在“勇猛”“万人敌”上。《三国志》里程昱曾说“刘备有英明,关羽、张飞皆万人敌”,周瑜也曾说过,“刘备以枭雄之姿,而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而为人用者”,可以看出关羽在三国时人们的印象中更多的是和张飞一样的勇将。

到了唐朝,关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唐朝评定姜子牙为“武神”,并选取古代72位名将作为从祀,关羽作为“蜀前将军汉寿亭侯”以其英勇绝伦成为武成王(姜子牙被唐肃宗封武成王)庙从祀,第一次享受全国性的香火,跟他一样享受的还有他三弟张飞。

不过他的地位并不稳固,宋初的时候还因为他身死敌手被移出武庙,他的地位香火更不能跟孔子,周公,范蠡,项羽,诸葛亮这些人相比。

关羽在南北两宋时,地位开始显著提高,仅仅是封号就经历了多次。真宗时每年都饬修关帝庙,徽宗崇宁元年加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封为义勇武安王。宋高宗建炎三年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宋孝宗淳熙14年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从宋代开始,关帝庙的数量越来越多,关羽的武将地位慢慢超过了姜尚,并且把他甩的远远的。关羽竟然能从一个勇猛的败军之将,成为后世享受香火最多的义薄云天的关二爷,可谓是奇迹。他能有这等机遇,还得感谢宋朝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

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挨打最多的王朝之一,宋朝相对于唐朝整体趋于降势,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能同大唐比较。战争连年不断,国家分裂,山河沦陷,人们的大国心理出现落差,然后开始自我怀疑。

于是形成了一股崇古贤圣,追溯英烈的强大思潮。这个思潮在南宋更是盛行。此时异族割据,中原沦陷,南北分裂,人心思汉,希望恢复统一的汉族政权。传统的“帝魏寇蜀”观点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帝蜀寇魏”关羽作为刘备的二弟,因为忠勇无双,备受推崇。

关羽地位的拉高还得益于儒释道三家的共同推动,道教首领张天师宋时第一次请关公出来降妖除魔,把关公拉进了道家的门。儒家宣扬的伦理道德在宋朝时再次复兴,发扬光大,并且被释,道两家接受,作为立人之本,惩恶扬善,忠孝节义这些精神被儒释道三家共同所接受,关羽有幸成为三家共同推出的杰出代表,可以享受儒释道三家的香火。

到了元代由于平话,杂剧的发展,关于关羽的故事也多了起来,经典的有《单刀会》、《千里独行》、《桃园结义》、《三战吕布》等等。当时元朝政府对此并不排斥,反而积极推动。因为蒙古的风俗法令都规定臣仆要事主事君以忠,立身待人以义,忠义恰好也是儒家的核心观点。

蒙元统治者希望汉人遵守蒙元的法律制度,汉人希望守住华夏传统文化。关羽恰好成为两族人民的契合点。元代时候正是三教合一的鼎盛时期,这也让关羽备受推崇,在此背景下,关羽1329年被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清是关羽真正走上巅峰的时代。明朝统治者看中的正是关羽对正统王朝的忠诚,对他的崇拜有利于国家的统治。明朝对关羽的崇祀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然后逐渐制度化,祭祀次数洪武时候是每年6次,永乐时候上升到每年25次,后定下规矩“岁五月十三致祭”,祭典相当盛大。

到万历时代皇帝不爱上朝了,国家运转不灵,社会矛盾也突出,皇帝不愿处理朝政又想国家变好,于是他开始向神灵寻求帮助,关羽的封号开始变的更长了。

万历十八年关羽被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关羽从“侯”,“王”首次上升到“帝”;万历42年,关羽的封号又长了一截,叫“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清朝统治是对关羽的崇拜还是从明朝开始,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是《三国演义》的爱好者,对关羽敬佩不已,还向明朝政府请求过关公的神像,清初满人称关羽为“关玛法”也就是“关祖”的意思。清顺帝九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首重忠义,其次重武功。

到乾隆皇帝时甚至把关羽谥号也改了,乾隆皇帝认为“壮缪”跟关羽本人不符合,所以改为“忠义”。然后再在顺帝给的封号基础上加上“灵佑”两个字,同时关帝庙跟帝王宫殿享受同一个待遇和荣耀。

后面随着清朝江河日下,内忧外患不断,清朝统治者像明朝统治者一样开始渴望于神灵的帮助,对关羽加封也越来越频繁。嘉庆十九年加封“仁勇”二字,道光八年加封“威显”两字,咸丰在不同时期赐加“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四个封号,并且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允文允武,乃神乃圣”这么一个伦理模范的形象。

同治九年加封关羽“飒赞”,光绪五年加封关羽“宣德”。清朝关公的整个封号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如此关羽走完了封神历程,但关羽的影响一直都在,并且深入人心。

不难看出关羽的一步步神化主要是为了方便统治者统治的需要,也不难看出每当国家不如意,关羽的封号就会增加,更不难看出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但我们推崇的“关羽精神”依然可取:“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义取利,以勇精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