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荀彧善于举荐,一些名士如荀攸、钟繇、郭嘉、陈群、司马懿等,皆是荀彧向曹操推荐,这些人后来在讨伐吕布、官渡大战等多个战役中,一直是曹魏的中坚力量。名士自有识人的本领,荀彧认为袁绍为人昏碌,难成大事,他看中了当时的东郡太守曹操,接下来,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在荀彧的谋划下,开始上演。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群雄逐鹿,公卿大臣只图自保,百姓更是惶惶不可终日,而家族历代在两汉任职,并在地方树立自己威望,名扬天下的士人集团,处境自然与平民百姓不同,今天我们要说的荀彧,即是士人集团的代表。

荀彧,字文若,出身颖川荀氏,战国末期韩非子的老师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子八人,在汉顺帝、汉桓帝时号称“八龙”;其叔父荀爽是领袖士人,曾在95日内从一介布衣升至三公高位。荀彧这样显赫的出身,自然为以后在曹氏集团展露锋芒,以至于后来成为曹魏统一北方的中流砥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董卓乱政,荀彧认为颍川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有兵祸自然是首当其冲,劝同乡的人转走它地以避祸乱,但是他们留恋故土,不愿搬走。无奈之下,荀彧独自将宗族大小迁往冀州投靠韩馥,后来颍川果然受到兵祸之苦。

而当荀彧到达冀州时,渤海太守袁绍已经趁乱袭取了韩馥之位,荀彧于是开始效命于袁绍,袁绍看重荀彧显赫的士人之位,待他为上宾。名士自有识人的本领,荀彧认为袁绍为人昏碌,难成大事,他看中了当时的东郡太守曹操,接下来,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在荀彧的谋划下,开始上演。

《三国志•荀彧传》记载,曹操见荀彧,大喜,说:“吾之子房(张良)也。”可见曹操对其能力的认可和喜爱之深,随后,荀彧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首居其功。“驱虎吞狼”即是出自于荀彧之手。令两敌人自相残杀,而己坐收渔翁之利。

由于荀彧常年居曹魏中枢,处理政务长达十余年,留下了“荀令留香”的典故。荀彧善于举荐,一些名士如荀攸、钟繇、郭嘉、陈群、司马懿等,皆是荀彧向曹操推荐,这些人后来在讨伐吕布、官渡大战等多个战役中,一直是曹魏的中坚力量。

荀彧屡建奇功,渐渐成为曹氏集团中最主要的谋士,为表彰其对曹氏集团的贡献,曹操代表天子命荀彧为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如此对一谋士封侯拜将,在整个古代中国历史上都少有,由此也看到了曹操对荀彧的重视。

随着曹氏在汉廷中地位的稳固,曹操的野心也逐渐显露,公元212年,群臣请命请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荀彧是汉末名士,荀家世世代代食汉禄,而曹操当初迎合天子,也只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并无半点携主自立的想法,因此。荀彧极力反对,曹操和荀彧,这对和睦相处数十年的朋友,第一次有了分歧,而这个分歧,最终导致了荀彧的悲剧。

群臣请命时,曹操假意请辞,请“另择贤能”,而荀彧说,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可想而知,这话让曹操非常不爽,以为“不为己助”,随后将其调离中枢。

不久,在曹操南征孙权,把荀彧留在寿春,随后,荀彧在寿春郁郁而终,一说服毒而亡,终年50岁。《三国演义》中有曹操赐空食盒之说,意为曹操间接毒杀荀彧,演义的真实性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看到,荀彧当时的心理状态,他早已心灰意冷决意赴死。

荀彧是名家之后,本意匡扶汉室。而在乱世之中,寻找一个有能力的主公帮他完成这个愿望也是势在必行,而袁绍的昏庸和曹操的英勇两者有力的反衬,让荀彧跟定了曹操。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他匡扶汉室的愿望,但曹操毕竟对大汉没有这么深的感情,这也最终致使两人分道扬镳。

在乱世之中,一些人选择偏安一隅,明哲保身;而有人,用自己无尽的才华,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而汉末时期的士人,则更能展现士人在乱世中的骨节与担当,这其中的荀彧,正是对士者的气节最好的诠释,文人风骨,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