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起志願參與建設武漢雷神山醫院的初衷,深圳人張翼一句話脫口而出,思緒又回到了2月中旬時,參與雷神山醫院建設的熱火朝天的場面。2月8日起,在雷神山醫院建設最爲喫緊的時候,他召集起留在武漢的一支11人小分隊,自願參加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負責聯通調試3個病區的智能醫療系統。

  南方網訊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說起志願參與建設武漢雷神山醫院的初衷,深圳人張翼一句話脫口而出,思緒又回到了2月中旬時,參與雷神山醫院建設的熱火朝天的場面。

  張翼是廣東深圳人。2月8日起,在雷神山醫院建設最爲喫緊的時候,他召集起留在武漢的一支11人小分隊,自願參加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負責聯通調試3個病區的智能醫療系統。他們沒日沒夜地趕進度,“與死神賽跑”,9天時間完成了原本1個月才能完成的建設任務。

  1小時內集結起11人小分隊

  雷神山醫院由1.5萬名建設者經歷10余天時間建設完成,創造了奇蹟。張翼帶領的“安聖小分隊”就是其中的一支志願者組建的建設者隊伍。安聖是張翼在武漢的一家電子科技公司的名字。武漢“封城”時,公司留在武漢的只有張翼一個人。

  中建三局二公司智能公司黨總支書記、總經理陳應說,按原計劃,當時再過幾天醫院就要全部交工,但不少病區還有大量智能建設的工作未完成。中建三局自有的工人數量有限,她只能在武漢建築業協會智能建築分會的微信羣內廣發“英雄帖”,尋找能前來支援的建設者。

  當天早上7時,張翼看到了“英雄帖”,立即打電話給還留在武漢的同行朋友們,商量“一起去做點事”。1個小時內,一支11人的志願小分隊就組建完畢,9點鐘到達雷神山醫院集結。

  11人的隊伍中,基本上是“80後”,1974年出生的張翼年紀最大,擔任隊長。在雷神山醫院,這一支小分隊負責10、11、12區3個病區的網絡機房、安防監控、背景音樂、無線WIFI、臨牀呼叫等系統智能設備的聯通調試工作。

  “他們的到來,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陳應說。

  完成任務後他睡了三天三夜

  雷神山醫院的病房裏的智能化系統達到了目前醫院的最高水平,是一座“雲上的智慧醫院”。陳應說,現場的智能聯通工作很複雜。

  小分隊的任務很重。3個病區共有近80間病房,每個病房有9個終端設備需要安裝調試,有兩三千個點位需調試調通。“大家都在與死神賽跑,病人都在等着進來,我們必須搶時間。”張翼說。每天早上,張翼五六點鐘就出門,一直到凌晨回到宿舍,衝個熱水澡,睡兩個小時,收拾一下,就又出門趕去工地。實在太困了,中午就裹着大衣靠着牆眯一會兒。

  完成任務後隔離期間,除了起來喫飯,他睡了三天三夜,才把自己調整過來。“每個職業都要有職業精神,既然能夠來戰場的話,就必須要承擔這個責任。”張翼說。

  在雷神山醫院,監控、電話、無線AP、網絡、電視、呼叫系統等綜合集成系統質量要求和規格要求比平時都要高。每間病房都有着備用線纜,線徑比一般醫院使用的要粗。“線徑大一些,電阻就小一些,傳輸穩定性更強,設備穩定,方便維護。”張翼說。除了材料設備過硬,大家幹起活來也格外認真。雖然有設計圖紙,但到了現場無法完全按照圖紙來去做,必須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來調整。在醫院走廊上安裝監控點時,張翼判斷,按照圖紙的角度來安裝,會產生很多盲區,經過與建設單位溝通,最終調整了攝像頭的安裝位置。

  在9天時間內,小分隊完成了往常要一個月左右的工作量。2月15日,所有的網絡接通、調試完畢,2月16日,他們所負責的這3個病區就開始收治病人。

  一想到雷神山醫院的這些病房裏有自己的貢獻,張翼就充滿了成就感。

  “他們是這座城市的英雄”

  張翼是一名有着25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他覺得:“有事就得衝在前頭。”他經歷過1996年及1998年的長江抗洪搶險。但這次疫情比洪水更危險。病毒看不見摸不着,走在外面不知道誰是感染者,工地上工人密集,又不能穿防護服做事。“當時還是有一點忐忑,但到了現場投入工作,就都忘記了。”張翼說。爲了不影響家人,他一個人住在公司的宿舍裏。

  張翼小分隊的工作,得到了陳應的高度評價。“當時是武漢恐慌情緒最大的時候,每個人都非常懼怕。但所有參與建設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工人們,都有一種榮譽感,要冒着生命代價爲國家做一點事情。”

  陳應說,工友們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突破了心理障礙,義無反顧參與建設,他們是這座城市的英雄。

  在武漢工作了十幾年,深圳武漢兩頭跑,張翼覺得自己是深圳人,也是武漢人。他說:“我覺得深圳精神和武漢精神都是一樣的,都是要衆志成城,團結一心把疫情控制下去。”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李秀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