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人民醫院暴力傷醫事件引發社會譴責。今日(10月24日)上午,從甘肅省衛健委獲悉,案發後,衛健委派員到場處置工作,目前已形成善後處置具體措施:由省人民醫院成立善後處置領導小組,一對一開展家屬安撫和醫務人員心理疏導工作。

中國醫療改革又一次以那麼沉重的方式迴歸到大衆視野,加速推進中國醫療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大政府對醫療的投入、拓寬醫療保障的覆蓋面,對絕症重症患者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和心理疏導,才能真正解決醫患衝突的根本問題,實現醫患和諧信任。

而提起醫療改革似乎大衆視野中另一個詞也會躍然紙上,那就是“過度醫療”。

過度醫療這個詞語是大家廣泛關注的話題,很多人認爲是醫生的錯或是醫療機構的錯!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過度醫療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診療上的事也是醫生或醫療機構兩難的選擇。

過度醫療是指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違背臨牀醫學規範和倫理準則,不能爲患者真正提高診治價值,只是徒增醫療資源耗費的診治行爲。或者在治療過程中,不恰當、不規範甚至不道德,脫離病人病情實際而進行的檢查、治療等醫療行爲。簡而言之過度醫療是超過疾病實際需求的診斷和治療的行爲,包括過度檢查、過度治療。過度醫療不是診治病情所需,起碼不是診治病情完全所需。過度醫療是與道德相違背的,是法律以及相關制度所被禁止的。

//
過度醫療通俗的說法就是多開藥多開檢查。那到底要開多少才叫正常?
//

比如說:咳嗽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病症,可以算是小病一樁。臨牀上碰到有的咳嗽患者,症狀較輕,筆者以患者的角度着想開了較爲便宜的藥,但相對藥性較慢,患者需要10多天才會痊癒。可有的患者不理解反爾說道:“爲什麼不開點好的藥,貴點的藥,讓我好的快點,還讓我咳了這麼多天,出門都讓人笑話。”

有時遇見咳嗽比較重的患者,筆者可能就給患者價格稍貴,見效較快的藥物,但也只是幾十塊錢而已,但有的患者就會詢問道,這麼一個小病“咳嗽”而已,上次在某某醫生那看,開了幾塊錢的藥,喫下就好了,你就開了這麼貴的藥,是不是開藥有回扣,少賺點不行?這樣子叫過度醫療,真的合適?

有時候筆者真的是哭笑不得

筆者小學上課時,老師經常說:不好好學習,學不好會誤人誤己,還舉了個笑話,說是某某醫生醫術沒學好,把患者的咳嗽給治成肺癆(肺結核)。當醫生後筆者才明白,肺結核不是被醫生給治成肺結核的,而是患者本來就患有肺結核,只是初期臨牀表現咳嗽和普通咳嗽一樣,難以鑑別,一般的止咳嗽藥沒效而已,導致的咳嗽越治咳嗽越嚴重。

筆者有時遇到咳嗽患者,建議患者去拍個X片,患者會反問說,有必要拍片?

回答1:應該沒多大問題,不過查一下比較放心。拍出結果正常時,有的患者會說:沒事還拍啥片子?浪費錢還影響身體健康,聽說拍片對身體還有輻射,很不好之類的話。

回答2:考慮有點問題,需要拍片子確認一下。拍出結果異常,患者認爲這是醫生應該做的事和必備的技能。萬一拍出結果正常,又有患者會說,啥醫生?啥水平?明明沒問題,還說有問題,嚇的一身冷汗,又浪費時間和金錢多做了檢查,是不是開檢查項目也有回扣?

假如不建議患者拍片做檢查,萬一患者得的是肺結核或肺癌,又該怎麼解釋?那會耽誤患者的病情和治療,輕者被罵,重者後果難測。患者一旦患上肺癌,會計較一點檢查費用和輻射呢?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咳嗽,檢查並治好了,還建議患者做定期檢查,實在有點說不過去,並且又有點像”過度醫療“了。如果不建議患者做定期檢查,後來病情又變化了,又該怎麼說?

某三甲大醫院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患者平日體格健康和主診醫生還是老朋友關係,因爲輕微的咳嗽就找了老朋友醫生就診。檢查結果爲輕微的支氣管炎,開了點藥,患者喫了也就不咳了,就這樣各自歡喜了。

不料,該患者第二年單位體檢時發現,患有肺癌還是中晚期了。當時,該患者感到震驚,難以接受事實。找到當年給他主診的醫生也就是他的老朋友,大吵大鬧。並說,你爲什麼不叫我定期複查,我差那點錢??!!甚至說我還是公費醫療,又不用花自己的錢,一月複查一次不算多,或者一週複查一次也行,就算一天覆查一次也沒問題!!早複查早發現早治療,也不會落到今天肺癌中晚期這地步,我現在的人生該何去何從?

過度醫療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要怎麼診療纔算合適?醫生沒有火眼金睛,更沒有神算,檢查器械也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怎麼病都能治的了。只能根據醫學規範和準則診療,遵循醫學道德論理行醫。先盡人力而爲,問心無愧,後聽天由命了。

我們沒有危言聳聽的標題

更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在健康路上,我們想和你認真走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