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寧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長期以來,畲族民衆創造並繼承着一系列傳統祭祀儀式,諸如“做功德”、“傳師學師”等民俗活動,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又成爲極具個性的民族藝術。祭祖圖通常在宗祠舉行,屆時懸掛“祖圖”供瞻仰,人們演唱祭祀歌,紀念畲民族始祖“龍麒”,並以此教育後代。做功德是畲族成年人死後,家屬爲“超度亡靈”而舉行的傳統祭祀儀式。傳師學師又稱“做陽”、“做聚頭”、“壽祿”等,由法師主持儀式,通常要持續三晝夜,表達了畲族崇敬祖先的感情和緊密團結、祈福消災的願望,是畲族民衆人生儀禮民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師學師

畲族《傳師學師》是畲族祭祀祖先的典禮,又稱“做陽”、“做聚頭”、“壽祿”和“祭祖”。《傳師學師》是畲族民間流傳了700多年的大型歌舞劇。是以歌舞形式反映龍麒上閭山學法不怕艱苦的內容。由學過師的人主持,帶領未學師的人也參加歌舞,介紹其成師。可比作佛教的“剃度”、基督教的“洗禮”。按規定畲族男子十六歲始可以學師,故有的學者把其稱爲“成人禮”。《傳師學師》舞蹈的主要動作大多具有農耕勞作和打獵中的生活與勞動形態的提煉與演變。儀式中所出現的極爲稀少而珍貴的畲族族寶“祖圖”、民族史詩“高皇歌”等則演繹了畲民族歷史的一個側影。畲族傳師學師與做功德是景寧畲族人生禮俗、民間信仰、口頭傳說及畲民族音樂、舞蹈、曲藝等文化空間的綜合體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濃郁的鄉土氣息。1987年,“學師舞”被編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浙江省卷》。

做功德

藍餘根和祖傳的龍角

《做功德》是畲族在成年人死後,家屬爲“超度亡靈”而舉行的傳統祭祀儀式,也稱“做陰”。傳師學師與做功德是畲族1000多年農耕文明的印證,是畲民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其中所蘊含的民俗禮儀、舞蹈動作、演唱音調等都不同程度地印證了景寧畲族先民開創時期進行刀耕火種的農耕文明和生態環境。

民間藝人傳記—功德世家藍餘根

藍餘根,男,畲族,1939年5月出生,現住景寧畲族自治縣鶴溪鎮東弄村。

畲族曾度過漫長的以狩獵爲生的原始社會,歷代居住在高山區,這種深山狩獵、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在畲族舞蹈中得到反映。畲族主要舞蹈《傳師學師》是歌頌自己的始祖龍麒王爲了後代子孫的生存繁衍和昌盛的奮發精神和勞苦功績,並通過舞蹈使之代代相傳。還要求人人學會做“功德”,通過“功德”的歌舞來傳授文化知識,堅定振興自己民族的信念。

藍餘根就出生在《傳師學師》和《做功德》的世家,據其憶述《做功德》已六代相傳,受家庭薰陶,藍餘根十幾歲便開始學習,學唱山歌和《做功德》舞蹈。一支標有法名爲“法律”的龍角代代相傳幾百年。至今仍保留完好。

藍餘根年輕時,村裏的紅白喜事,場場參加,外村的紅白喜事也是有請必到。文革期間將畲族民歌、舞蹈作爲“四舊”打入冷宮,嚴禁歌舞,但藍餘根白天不做,夜裏照常,在他的帶領下,東弄村就有10多人跟着他學做。其子藍光進也是村中稍有名氣的歌手。

藍餘根認爲:“傳師學師”、“做功德”是畲族一種特殊的祭祀風俗,在畲族民間已流傳了七百多年。

拔傷

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省麗水卷》記載:拔傷在古代史料中都沒有見過任何的文字記載,也不曾聽說過什麼有關的傳說,但《拔傷》這個舞蹈在畲民當中卻是婦孺皆知、世代相傳的一個祭祀儀式。

煉火

操練紅火是畲鄉景寧民間驅除天災地煞、瘟疫時災、驅除官非口舌、公私火盜、庇佑合衆人丁清吉、人口平安、血財興旺,百業榮昌、福祿無疆的宗教信仰類民間舞蹈,在景寧畲鄉已有數百年曆史,畲漢均由此俗。操練紅火不但法師邊舞邊唱,練火兵時還選用捐資的青壯年人當火兵,在法師帶領下,手握火棒、翎毛、香火,伴隨鼓樂聲,以不同的隊形,時而悠閒,時而旋轉,時而低頭疾飛。還赤着雙腳,跟隨法師從熊熊烈火中反覆衝刺,形成整個表演的高潮。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