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無休止的蠻族圍攻與內訌中走向衰亡。在經歷公元5-8世紀的長期混亂後,西歐世界從羅馬帝國的統一分裂爲被人文主義者稱爲"黑暗時代"的中世紀。

但西歐,尤其是古典時代西歐文明的中心:

意大利是如何經歷這一系列打擊、重塑與蛻變的,對於遙遠的東方讀者來說卻是一個值得仔細講解與梳理的過程。

作者嘗試從公元476年羅馬帝國西部政權的覆滅開始講起,直到公元756年的"丕平獻土"爲止,爲讀者們簡要闡述這一個充滿戰亂、天災與裂變的文明"中間期"。

一、西羅馬帝國滅亡與短暫的地中海和平

公元5世紀以後,羅馬帝國在西部的統治已經苟延殘喘,從5世紀的第一任皇帝霍諾留登基開始,日耳曼人、哥特人與汪達爾人輪番衝擊西部帝國的統治。公元475年日耳曼裔將軍歐瑞斯特驅逐西部皇帝奈波斯,扶植自己的兒子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爲西部皇帝。公元476年另一個日耳曼將軍奧多阿克殺死歐瑞斯特,廢黜羅慕路斯·奧古斯都,這也被後世一般認爲象徵着羅馬帝國西部統治的覆亡。奧多阿克廢除羅慕路斯之後,遣使前往君士坦丁堡,告知東部皇帝芝諾:

由於西部已經沒有皇帝,因而只需像過去那樣東西部只有一位皇帝好了。

奧多阿克進而希望芝諾承認他在西部的代理統治與權力。儘管芝諾希望讓流亡達爾馬提亞的奈泊斯返回意大利,但出於東部的政治內鬥與薩珊王朝的持續戰爭;芝諾同意了奧多阿克的請求。


公元476年的地中海世界

公元489年,東哥特人在狄奧多里克的率領下進入意大利,並在493年攻入拉文那,擊殺奧多阿克,進而繼承了奧多阿克對意大利的代理統治。東哥特人在意大利的統治一般被稱爲東哥特王國。但與同時期的其他蠻族國家不同的是,東哥特王國的國王狄奧多里克名義上臣屬於東部皇帝的統治。西部政權的機構,如羅馬元老院仍在正常運轉;意大利的羅馬社會一度得以恢復。狄奧多里克得到了意大利的大部分羅馬貴族與東哥特人的一致擁戴,一度被認爲是傳統羅馬文明的復興者與維護者。

但好景不長,狄奧多里克去世以後,哥特文化與羅馬文化間的矛盾開始浮現,尤其是哥特人上層對待羅馬文化的態度出現分歧。

例如在基督教派別上,羅馬人多尊奉羅馬帝國公教,而哥特人多歸屬於被羅馬帝國官方定義爲"異端"的阿里烏派。即位的新王,狄奧多里克的外孫,喜愛羅馬文化更甚哥特文化的阿塔拉里在位僅僅八年就過世了。而得到東羅馬人支持的太后阿瑪拉遜莎被軟禁並刺殺;東哥特人中的親羅馬勢力影響大減。

另一方面,東羅馬帝國的新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出身拉丁人家族,希望將北非與意大利等地區收回到自己的直接管轄下。東哥特王國與東羅馬帝國間的矛盾由此激化。在公元年貝利撒留攻滅北非的汪達爾王國之後,

查士丁尼將他的矛頭指向東哥特王國佔據的意大利

二、查士丁尼的哥特戰爭

公元535年,貝利撒留率軍登陸西西里,標誌着哥特戰爭的開始。戰爭開始之前,哥特人派遣羅馬貴族組成的使團前往羅馬說和,但因爲雙方已經在達爾馬提亞大動干戈而流產。意大利半島與東部帝國間半個世紀的和平徹底終結。


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

公元536年春,貝利撒留在意大利南部登陸,最終在12月攻入羅馬。隨後戰爭便陷入了冗長的拉鋸戰。儘管哥特人一度反攻羅馬,而貝利撒留與另一名統帥,宦官納爾賽斯的不和導致羅馬人作戰不利;貝利撒留還是憑藉兵力優勢擊敗了哥特人引來的法蘭克援軍。最終在公元540年,貝利撒留攻佔東哥特首都拉文那,將哥特人壓制到意大利北部。


哥特戰爭

在收復拉文那後,被俘的哥特人貴族宣稱他爲皇帝,這一事件以及貝利撒留的赫赫戰功引起皇帝的猜忌。貝利撒留不久被調往波斯前線。哥特人隨即展開了反擊,將羅馬人拖到反覆消耗中。由於哥特人煽動波斯薩珊王朝撕毀與羅馬人的和約,而公元542年查士丁尼大瘟疫在整個地中海世界內大規模爆發,東羅馬帝國的兵力與後勤損失極大;羅馬人一時難以應對東西兩線作戰的局面。哥特人得以在意大利展開反擊。重新向南挺近。

隨着半島戰局日趨惡化,貝利撒留在公元551年又被調回戰局日趨惡化的意大利擔任救火隊員。貝利撒留充分發揮了他多變的策略,迫使地方面對堅固的防禦陣地與精銳部隊;收復了一度失守的羅馬城。公元552年,被稱爲"哥特人之錘"的納爾塞斯指揮東羅馬軍隊在塔地那戰役中擊潰了東哥特人,哥特人國王託提拉陣亡,由此意大利戰局趨於平緩。在公元553年、554年兩年間,羅馬人清掃了哥特人的殘餘勢力,並挫敗了南下的法蘭克人。由此,在經歷近二十年的消耗戰之後,意大利大部重新回到羅馬皇帝的直接統治之下。

三、西部羅馬世界的最終衰亡

東羅馬皇帝對意大利的控制既不穩固,也不長久。多年的拉鋸戰嚴重摧殘了半島剛剛有所恢復的經濟,半島上的城市幾乎淪爲廢墟,尤其以羅馬、米蘭等半島上的大城市破壞尤爲嚴重。查士丁尼一世耗盡國庫換來的帝國西部反而加劇了帝國的負擔。

特別在查士丁尼瘟疫以後,羅馬帝國的人口大幅衰退,兵源減少,農業受創。意大利在狄奧多里克統治下短暫的復興幾近全滅。

哥特戰爭首先導致了西部羅馬人社會的重創,西部傳統的羅馬貴族與元老勢力在戰爭中被打碎。戰爭中羅馬元老院的元老們被迫選擇跟隨哥特人撤退或者歸附羅馬軍隊,其成員亦不少遭受殺戮,損傷慘重。

戰爭之後作爲羅馬帝國在西部重要統治象徵的羅馬元老院逐漸銷聲匿跡。而交戰雙方對西部城鎮的摧殘也導致了意大利城市經濟與社會的衰頹。哥特人也在遭受打擊之後失去了對意大利的統治,只得向羅馬人投降或是逃往北方。

意大利的和平並沒有得到持續。公元569年春,在阿爾博因的領導下,倫巴底人聯合其他日耳曼部落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攻佔了意大利北部。由於帝國東部也出現一系列變故,君士坦丁堡已經沒有能力維持對意大利的穩定統治。在7世紀以及8世紀初,倫巴第人不斷向南侵蝕羅馬人的領土。東羅馬帝國僅能控制拉文那、羅馬與半島南端的小片地區。

伴隨着一連串的戰爭與災難,末日的氣氛一度籠罩着公元6世紀以後的意大利,瘟疫、戰亂與氣候變化深刻改變了西部社會的面貌與心態。羅馬教會由此崛起,從一個宗教組織向地區性政治力量演化。

公元590年9月3日當選羅馬主教的額我略一世,他在羅馬城組織了規模甚大的贖罪遊行,教會宣稱遊行時大天使加百列曾於萬神殿上顯靈。以這一事件爲代表的,額我略一世對羅馬基督教會進行了關鍵的一系列改革。

最主要的是,在支持羅馬皇帝福卡斯的同時,額我略一世對北方的蠻族政權法蘭克王國與倫巴第王國開展積極的外交活動,從而使羅馬教會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也初步奠定了羅馬教會在中世紀的西歐世界的特殊地位。但這也意味着,羅馬教會與東部帝國的關係走向淡化。

由於羅馬帝國在意大利的政治與軍事力量日益稀薄,君士坦丁堡與其教會對羅馬教會的影響日益削弱。羅馬教會與西歐各個蠻族國家聯繫日益緊密。

至此,西部的羅馬世界逐漸名存實亡,羅馬帝國失去了對意大利的控制,本地的羅馬人社會也成爲了過去時。


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

結語

最終公元756年的"丕平獻土"與教皇國的建立,表明羅馬教會依託西歐封建王國獲得了統治意大利的能力,這亦在某種程度上宣告了西部羅馬世界的最終衰亡;羅馬世界與羅馬帝國的統治被教會與西歐諸王國所取代。

爲了獲得新的軍事強權庇護,也是爲了擴張自身的政治勢力,羅馬主教斯德望二世求助於法蘭克王國國王"矮子丕平",借兵驅逐盤踞意大利地區的倫巴第人。

主教批准丕平廢黜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自立爲王;還加封丕平羅馬貴族頭銜。作爲回報,丕平率軍在754年進入意大利,驅逐了倫巴第人;隨後將意大利中部的土地交給羅馬教會。這也就是教皇國的由來。


教宗利奧三世將預先準備好的皇冠戴在查理曼頭上

而爲了鞏固羅馬教會與法蘭克人的關係,主教(或者說教宗)利奧三世在公元800年的聖誕節於羅馬聖保羅大殿加冕丕平之子查理曼爲"羅馬人的皇帝"。

這也就是貫穿西歐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由來。當然,羅馬教會的一系列行爲忽略了仍然存續於東方的東羅馬帝國。

由此西歐徹底消除了古典時代與羅馬世界的範式,進入了一個羅馬天主教會一統思想的中世紀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