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陣容和製作層面看,《巨齒鯊》有着暑期檔大片應有氣質和規模,與此同時,相較於近年來同質化嚴重的鯊魚怪獸類型片,本片也做到了差異化,並將氛圍營造和驚險動作場面雙雙拔到了該類型的新高。

更重要的是,《巨齒鯊》將鯊魚怪獸類型片這一逐漸趨於B級的題材,再次拉回至A級大片的段位和量級上。

縱觀近年來較爲出彩的鯊魚片,無論是《鯊灘》還是《鯊海》,其格局都較小,多爲中小成本製作,故事也均爲個體之間與鯊魚在某一絕境中的周旋與鬥智鬥勇,在相對有限的戲劇空間和環境格局內,無限放大那份危機來臨的衝擊感與驚悚氛圍,再夾雜些B級趣味。

《巨齒鯊》的不同在於它是A級製作語境下的鯊魚怪獸片,擁有更廣闊的海域和更大的格局,更刺激的搏殺與營救,以及更大型的災難場面,且影片並非一味追求“大”,而是在每個環節都力求推陳出新,既保證宏觀上的“規模”,也要有細節處的質感和講究。

這種平衡得以實現,導演德特杜巴功不可沒,他曾執導過知名的冒險題材《國家寶藏》,是駕馭超級大製作的好手,他一向擅長在已有的類型框架內玩出新花樣,講究設定和場面的新鮮感,這次的《巨齒鯊》亦不例外。

他深知,鯊魚片作爲怪獸電影的分支,怪物本身的設定如何推陳出新,導演以何種方式呈現怪物,都會關係到影片最終的效果以及能否嚇到觀衆。於是,德特杜巴在怪物本身和營救與逃生這兩個維度上費了不少功夫。

《巨齒鯊》的第一個不同在於怪物設定本身。

片中的鯊魚已不同於該題材中常見的虎鯊和大白鯊,它拋出了“史前巨獸”的概念,這個概念亦不是空想和虛構,而是將生活在大概2800萬-150萬年前的頂級海洋掠奪者真正搬上了大銀幕,它們胃口巨大,常捕食鯨類充飢,口腔咬合力極強,甚至超過了霸王龍。片中的巨齒鯊設定,依託於史前生物科學研究的種種考據,包括鯊魚的體型大小、口腔撕咬力量、移動速度等具體設定的背後都有相關理論的支撐。

具體到影片呈現的層面來說,《巨齒鯊》給予觀衆最強烈的感受,一是鯊魚體型的巨大,二是對其恐怖的殺傷力的表現。單從體型角度說,巨齒鯊絕對是近些年的鯊魚驚悚片中個頭最大的,它衝撞船隻,撕咬鯨魚和巨型墨魚等駭人場面,都在視覺層面讓觀衆對這種“龐大”和獵殺能力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影片開場便是一場營救,密閉空間內危機四伏的氛圍和壓抑感從一開始便將觀衆牢牢鎖住。

作爲巨型史前生物,現實中的種種科學依據在影片中要有可供呈現的窗口,比如巨齒鯊所棲居的馬裏亞納海溝,它們在海溝內的活動範圍和進入上層淺海域的可能性和方式等等,都需要有一個解釋。

片中以趙文瑄、李冰冰爲首的中國科研團隊便承擔了這樣的作用,一邊推動情節發展,一邊服務於設定本身,而傑森·斯坦森則專門負責危機營救和虎口拔牙,承擔了片中爽和刺激的那一部分,多場高難度的水下動作場面更是讓人看到大呼過癮。

《巨齒鯊》的幾場重頭戲均圍繞逃生,營救和獵殺的過程而展開,從海溝下爭分奪秒的逃脫,再到淺水域的追捕,幾乎每一場營救懸念重重,時刻讓人緊張到掌心出汗。

有了史前巨鯊,也有了詳盡的科學依據,那麼該如何呈現巨鯊,如何營造更好的驚悚和刺激的氛圍便成了下一個問題。

斯皮爾伯格當年的《大白鯊》將這一類型玩出了希區柯克般的懸念,氛圍異常抓人,無論是逼真的機械鯊魚模具製作,還是被後世稱讚至今的音效與剪輯,都成了鯊魚驚悚片的一個重要參考座標。

《巨齒鯊》的第二個不同在於對場景和氛圍的新玩法。

本片的環境和調度方式是多方位的,場景從海溝、淺水海域、船體上甚至度假海灘均有涉及,斯坦森等人更是在多個空間中力鬥巨鯊,無論是深海覓食還是淺水域獵殺,導演總以觀衆意想不到的方式帶來突如其來的驚險,當你被風平浪靜的氣氛“蠱惑”甚至鬆一口氣時,新的危機又突然而至,殺得人措手不及,這種驚險的衝擊力是持續飆升的,以至於觀衆越來越不敢放鬆警惕。

《巨齒鯊》將怪物、災難、驚悚和動作等不同類型元素熔於一爐,且取得了巧妙平衡,得益於新的點子,凌厲的剪輯和整體明快的節奏控制,做到了同類題材的差異化,此外,導演還不時用各種場景、各種氛圍給予觀衆不同味道的觀感,期間亦不乏趣味和幽默的角色互動與羣戲,影片的觀感可以用“絕不單調,絕無尿點”來形容。

影片即將於8月10日正式登陸中國內地大銀幕,去影院感受來自馬裏亞納海溝深處的史前巨鯊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