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現代教育,讓知識普及變得可能,極大的方便了文化的傳播,有值得肯定的一面。無論是在中國傳統的脈絡上,還是在人類各文明的古典教育當中,老師都是傳道者,所以都講究師承。

原標題:中霖|無師自通,是否有可能?

學習隨筆2020年4月10日星期五

昨晚直播,談到師承的問題。有朋友發短信問:“若無明師,是否就無門可入?”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個問法:“是否也可能無師自通呢?”

我的回答:是的!無師可以自通。同時,有老師,也必須靠自己通。不是因爲拜了老師,甚至做了聖人的學生,你就坐上了順風車,打了保票——非也!誠者,自成也;而道者,自道也。正因爲最偉大的老師就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頭,所以,我們纔有“通天”的可能。此次春季共學班第一次見面會,我提到:“你很重要!文化沒有你重要!”說的是同一個意思。——當然,須注意,對“你”的肯定,肯定的是你的什麼。切莫聽了這句話,就自大起來,放棄了學習。

古典教育,與現代教育相比較,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老師的角色。無論是在中國傳統的脈絡上,還是在人類各文明的古典教育當中,老師都是傳道者,所以都講究師承。比如在歐洲的修道院裏,在伊斯蘭教的經院教育裏,還是在藏傳佛教的體系中,都非常強調尊師重道。而現代教育,讓知識普及變得可能,極大的方便了文化的傳播,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所以,辛莊師範給自己的定位,是以洋學堂的形式,傳遞傳統書院的精神。我們不組織拜師。我們請來了許多學修並重的先生,大家如果與哪位先生有緣,想拜在先生門下深入學習,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因此,古典教育與現代教育最根本的不同,還不是師承的問題。那是什麼?

深圳梧桐山有位曾慶寧老師,是曾子的後人,多年以來,他在社會上傳授曾子家學。他講過一句話:“文化需要傳承,有家傳,有師傳。若沒有家傳,沒有師傳,那麼,還有天傳。”

我覺得,他這句話說得特別好。肯定“天傳”,這就是中國文化明朗的態度:對每個人都高度的肯定,人人都是天之子,自明是根本。

早上回復一位朋友的郵件,他追隨林海老師,對“一管筆”有確信。這很好!但我同時問他:“孔子的時代,沒有宣紙,沒有筆墨,他何以成聖?”

荀子的文章《勸學》值得重視。高中一年級的語文課本里有這篇文章的節選,可惜太簡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沒有選錄。孔門弟子荀子寫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這句話裏,談到了學習的態度,同時談到了學習的途徑——法先王之道。

固然,明德(良知)人人本有,然而,沒有先王開創的文明,我們的心靈就永遠活在黑暗當中。

(中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