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7 November 2018

立冬時間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農曆九月三十

立冬,十月節。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九個節氣,冬季的第一個節氣。

每年的11月8日前後爲立冬,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意味着開始進入冬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此時,雁聲入夢涼,山月各蒼茫。

古時候的人們在這個季節多用占卜的方法來看整個冬天的冷暖,古人認爲,如果立冬當日是晴天,一個冬天都會寒冷;如果立冬當日是陰雨天,反而一個冬天都不是很冷,是暖冬。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於水,所以是水與凍的結合,冬寒水結,是爲伏陰。孟冬始冰,仲冬冰壯,季冬冰盛。

二候地始凍。立冬之後五日,地始凍。冰壯曰“凍”,地凍爲凝結,“靄靄野浮陽,暉暉水披凍。”

三候雉入大水爲蜃。立冬之後五日,地始凍。冰壯曰“凍”,地凍爲凝結,“靄靄野浮陽,暉暉水披凍。”

立冬習俗

天子迎冬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民間賀冬

亦稱“拜冬”,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大家也會更換新衣慶賀往來。

採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箱的爲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入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鬱熱。

補冬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在這日,人們會喫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喫餃子

餃子的原名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着。

北方有諺語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時節,人們喫餃子、餛飩,也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之意。

冬泳

在我國多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立冬養生

立冬,纔是每年養護身體的開始。因爲冬天是收藏的季節,要養陽、藏陽,補腎藏精,養精蓄銳,爲來年的身體健康埋下根基。

一、起居養生

1、調養作息,早睡晚起

立冬之後,要逐漸養成多睡一會兒的習慣,養護陽氣。《黃帝內經》中指出:“冬三月,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人們應該早睡晚起,等太陽出來後再起牀,這樣對養護陽氣最有益。

2、注意保暖,防心血管疾病

立冬之後,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非常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護好頭部、手部、腳部;外出時戴手套、帽子、圍巾,穿大衣;睡前用熱水泡泡腳;颳大風時最好不要迎風行走。

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冬季比夏季更難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因此,最好在入冬時做個血壓監測,根據情況調整用藥量。

3、適當鍛鍊,激發身體潛能

冬季養生,不能因爲天氣寒冷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也要適當感受天氣間的寒涼之氣,走出室外,激發身體潛能,提高身體免疫力。

冬季鍛鍊,晨練時間可以適當推遲,“見太陽才運動”。戶外活動應選擇在上午9點半以後到下午4時之前進行最爲適宜。要防止運動過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體微熱爲度。適宜的運動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極、敲打健身球等。

4、溫養情志,振奮精神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中醫講究,入冬後,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慾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於養藏。

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或者多曬曬太陽。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二、飲食養生

1、立冬要多食白

中醫講,從五行五色養生的角度來看,立冬後應該多食用“白色”食物來養生,功效尤爲明顯。

白菜

民諺有云:“白菜幫子最有營養”、“冬日白菜美如筍”、“百菜不如白菜”、“白菜豆腐保平安”,冬天天氣乾燥,多喫白菜,可滋陰潤燥、護膚養顏。

白菜幫中含有葉綠素、膳食纖維等營養素,營養成份高於白菜心,喫的時候注意不要丟棄。

白蘿蔔

潤肺止咳喫白蘿蔔!中醫認爲肺乃“嬌髒”,是外邪首先侵襲的臟腑,立冬以後需要特別呵護,白蘿蔔有一定的潤肺止咳功效。

白蘿蔔可促進消化,熟喫補氣。此外,生食白蘿蔔時,其辛辣成分能促進胃液分泌、調整胃腸機能、還有消炎的作用。

小編提醒:白蘿蔔屬寒涼食物,體質偏寒,脾胃虛寒的人應該少喫。

2、少喫鹹多喫苦

專家提醒,立冬過後,要少食鹹,多喫苦味食物。

適合選擇的食物包括芹菜、萵筍、生菜、苦菊等,這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維生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保健功能。

3、補養食用肉類和乾果

冬補可以適當的喫些肉類,如牛羊雞肉、鯽魚鯉魚等,也可以喫一些乾果,如栗子、核桃、花生等,這此食物都可以幫助我們補氣填精、壯養元氣,有助於冬日收藏。

4、養生食譜

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俗語稱“冬季進補,來年打虎”,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過進補來抵禦嚴寒侵襲,所以冬季正是進補的大好時機!

白蘿蔔燉羊肉

材料:羊肉,白蘿蔔,山楂,生薑,蔥,料酒,胡椒粉,鹽,食用油適量。

做法:先將羊肉洗淨,用開水焯一會,白蘿蔔也去皮洗淨,切塊,生薑切片,蔥切段;鍋裏倒油,下姜蔥、羊肉、白蘿蔔翻炒,然後加入料酒、胡椒粉、鹽和適量清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至肉爛入味即可。

功效:補脾腎,壯筋骨,助消化,御風寒。

花生煲豬蹄

材料:豬蹄,花生,生薑,鹽,胡椒粉各適量。

做法:先將豬蹄洗淨,切塊,油鍋燒熱後將薑片爆香,放入豬蹄炒香,然後加適量水,加入花生,加入調味品,慢火煲2個小時左右,待豬蹄、花生軟熟即可。

功效:滋補陰液、補益氣血。

黑芝麻粥

材料:粳米,黑芝麻。

做法:將黑芝麻炒熟研末備用,粳米洗淨與黑芝麻入鍋同煮,旺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成粥即可。

功效:補益肝腎,滋養五臟。

羊肉大蔥餡餃子

材料:羊肉,精五花肉,大蔥,姜,香蔥,餃子皮。

做法:把羊肉和五花肉剁碎,加薑末香蔥一起混合剁;切好的大蔥加入肉糜一起剁勻;放入容器加所有調料一起攪拌上勁即可;餡用餃子皮包好,煮熟即可。

功效:羊肉性溫,冬季常喫羊肉,能幫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同時還有補腎壯陽、補虛溫中等作用。

三、穴位養生

1、二個穴位,養腎固腎。

在立冬前、中、後三天,將手搓熱,敷於命門穴及關元穴處。即可溫䃼腎水,起到養腎護腎的作用,增加生命的動力。

2、三個穴位,養肝護腎調節臟腑。

在立冬前、中、後三天,每日將腳泡入溫熱的水中浸泡6-12分鐘;而後點按太溪穴、三陰交穴、關元穴各36次,可疏通腎、肝、脾臟經絡。

3、促進新陳代謝,按腰眼。

經常適度伸展腰部,可使內臟得到按摩,促進新陳代謝。可在看電視時坐直,不倚靠,雙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上下搓120次,將腰眼撮熱。

最後送大家一首立冬養生小口訣,願諸位溫暖過冬:

立冬養陰陽氣藏,

早睡晚起待太陽,

沐浴陽光太極拳,

力求寧靜除憂煩,

保暖防寒起居常,

烹食牛羊滋陰陽。

責任編輯:南方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