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若論哪個國家國力軍力最強盛,齊、晉、秦等國在一定時期內都可謂翹楚,難有定論;但若論國土廣袤,則非楚國莫屬。這個貧弱小國原本僅僻居荊山一隅,由於國土狹小、地位低下,其首領在諸侯會盟之際只能去看守祭祀的火堆。

但也正是周王及衆諸侯的輕視,反而激發了楚國曆代君王的勃勃雄心,楚國從立國之君楚武王熊通時開始,就始終堅持對外擴張的戰略,發展到戰國時期,已經成爲“地五千裏,帶甲百萬”的泱泱大國,甚至其他六國國土總和才能堪堪與其相比。但楚國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也並非一味的窮兵黷武,其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也始終是有選擇性的。

周邊小國盡數消滅

楚武王熊通立國前,楚部族經過好幾代人的發展,勢力已經強於周邊小國。當時,其西邊是濮地的一系列小國,南邊有權、羅等國,東邊是隨、鄖、貳等漢東諸國,北邊則與鄧、申、息等國相望,但與當時中原大國之間,楚國還沒有有直接的臨界。對四周這些小國,楚國沒有絲毫客氣,不斷採取征伐或先結盟再吞併的策略,將其一一納入版圖。

西邊的小國百濮、絞等首先被拿下;隨後,楚軍多次攻打漢水以東最大的隨國,並離間其與周邊諸國的關係,當隨國因孤立無援滅亡後,其他小國無所倚仗,也只能紛紛歸順。後方平定後,楚國集中全力對付靠近中原諸候的北邊各小國,利用他們以中原大國爲後盾,疏於防備的心理,先後討伐申、蔡、息、鄧、弦、江、黃、道、柏等國,並將所滅的國家設爲縣,作爲將來進軍中原的跳板,直接由王室控制。

中原諸侯中的大國強國不輕易冒犯

在楚國擴張的過程中,雖然也先後與晉國、齊國爆發了大戰,但總體上還是採取了儘量冷靜和剋制的態度,避免大的衝突,以免損傷元氣。如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時候,曾對楚國的大舉擴張非常不滿,於是聯合中原各諸侯國聯合討伐。當以齊國爲首的諸侯之師兵臨漢水之畔時,齊相國管仲以楚王不向周天子敬貢包茅等祭品而問責於楚,又將多年前周昭王南征時在漢水中溺亡的老賬也翻了出來。

以這些似是而非的事情作爲攻打楚國的理由,可謂欺人太甚。但當時的楚成王雖然軍事力量也不弱,卻沒有采取武力對抗,而是全面採取守勢,並派出使者對“不貢包茅”的失誤表示道歉,對當年周昭王溺水一事鄭重進行解釋,與自己撇清關係。最終在楚國的冷靜應對下,齊等諸侯國與其訂立盟約而還,沒有因此引起大的衝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楚國王室的野心勃勃也極大影響了文武大臣和普通民衆,使得楚國上下對領土擴張都積極擁護,盡心竭力。楚國大將莫敖征伐羅國時失敗,羞愧自殺,其麾下將領則全部自行囚禁,聽憑發落,幸虧當時在位的楚武王將全部罪責攬到自己身上,衆將才重新振作,一鼓作氣攻滅羅國。楚文王時期,有一次出征戰敗而回,返回王宮時負責鎮守宮門的大臣竟然閉門不納,硬逼着楚文王重新率軍出征,得勝還朝後方纔開啓宮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