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元是春秋時期宋國人,他是宋國第十一任國君宋戴公的五世孫,華父督的曾孫,華生御事的兒子,典型的名門公子。宋軍受華元鼓舞,異常勇猛,眼看晉國就要抵擋不住了,可這時,羊斟突然駕車急速往晉軍大營衝去。

華元是春秋時期宋國人,他是宋國第十一任國君宋戴公的五世孫,華父督的曾孫,華生御事的兒子,典型的名門公子。
華元長大後做了宋國的大夫。華元很忙,除了掌管國政,還要率兵抵抗周圍國家的攻伐,同時還要身兼外交官的職務,與各諸侯國打交道。總之,華雲是宋國的一塊磚 ,哪裏需要往哪裏搬。
當時,晉國和楚國都想稱霸,誰都不服誰,年年征戰。
兩個大國交戰,夾在中間的宋國也跟着遭殃。
華元深知唯有勸說晉楚兩國休戰,才能讓宋國百姓安居樂業。他找到私交甚好的晉國上大夫欒武子,給他分析了晉楚之爭,只會兩敗俱傷的道理,希望他能勸說國君休戰。
欒武子何嘗不明白華元講的道理。晉國內亂不斷,又要抵禦楚國,早就堅持不住了。但是自己不打,楚國要打,那也沒有辦法。於是欒武子便對華元說:我們可以不打,你去說服楚國停止戰爭吧。
華元於是又馬不停蹄往南趕,前往楚國找令尹子重。照樣和他分析了晉楚之爭對楚國的危害,表示長久的戰爭只會讓楚國內耗嚴重,不利於富國強民。華元同時還告訴子重,晉國同意休戰。
令尹子重很重視華元的話,立刻上報楚莊王。經過商議後,楚國同意休戰。
晉楚兩國經過華元穿針引線,最後達成休戰共識。如此,宋國也不再受到侵擾,終於能安居樂業了。
可是,國外的事情剛處理完了,國內卻又發生了嚴重饑荒。
華元心急如焚,多次勸諫國君宋昭公開倉賑民,但是宋昭公只顧沉湎酒色,壓根不聽。
這時候,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鮑自願將他的糧食全都拿出來,分發給饑民,還四處呼籲:有糧者捐糧、有力者出力,共渡難關。
公子鮑一直賢名在外,且又是小帥哥一枚,在國民中很有威望。這次大饑荒他又是第一個賑糧救災,於是華元認爲,公子鮑有國君的仁愛,於是,他和宋昭公的嫡祖母,相當於太皇太后的王姬策劃政變,殺死了宋昭公,擁立公子鮑爲新君,是爲宋文公。
宋文公即位後,舉國歡慶。可是晉國卻認爲宋國弒君有罪,聯合衛、陳、鄭國討伐宋國
宋文公得知後,命華元爲三軍統帥,前去抵禦晉國軍隊。
華元深知,這一次,外交是起不了作用的了。既然晉國一定要打,也不怕。於是,他命人殺牛宰羊,犒勞臨戰的將士們,以此鼓舞士氣。
春秋時期,生產力極爲低下,牛羊都是用來勞作的,喫肉簡直是太奢侈的事。所以宋國將士們聞着牛羊肉湯濃濃的香氣,都很高興,不待華元的戰前宣言講完,他們便都拍着胸脯保證要把晉軍打得屁滾尿流。
就在三軍將士大喫大喝的時候,有一個人卻很不高興,這個人叫羊斟,他是華元的司機。
華元是個忙人,事兒一多就忘記了他的這個老司機。總之那天,僕人沒給他端羊肉湯。
羊斟看着大家大喫大喝,唯他沒有份,心裏很生氣,覺得華元這是有意使自己難堪。
第二天,華元信心滿滿率軍與晉軍在大棘作戰,爲他駕車的自然還是羊斟。春秋時期作戰主要還是靠戰車,駕馭車馬的司機便顯得尤其重要。
宋軍受華元鼓舞,異常勇猛,眼看晉國就要抵擋不住了,可這時,羊斟突然駕車急速往晉軍大營衝去。
華元連聲喊道:“那邊是敵軍大營,不可衝。”
羊斟卻冷笑着說:“昨天分羊肉湯,你是統帥你說了算;今天駕車,我是司機我說了算。”
就這樣,華元被送到了晉軍統帥面前。
沒了統帥的宋軍,瞬間大敗。
華元就這樣成了晉國的俘虜。晉國主帥荀林父質問華元,爲什麼弒君。華元向荀林父解釋了緣由。爲了實現和晉國議和的目的,不得不以送晉國一百輛戰車和四百匹良馬作爲條件。
荀林父接受了宋國議和,釋放華元。
宋國人得知羊斟的所作所爲後,都說他把一碗羊肉湯看得比國家還重要,因此都非常唾棄他。這事被《左傳》記了下來,說他“以其私憾,敗國殄民”。
而華元呢,自此後對小人物也非常重視。他深知,有時候一個小人物,也能改變大局。
(參考資料:《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相關文章